湖北襄阳,15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肇始于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已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其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1、广德寺多宝塔:位于襄樊市襄阳城西,建于明弘治七至九年(1494~1496)。多宝塔是一座砖石结构金刚宝座式佛塔,通高16.8米,塔座平面呈八方形。座上置 5塔。中央主塔为嘛塔式,高9.54米。四隅小塔均为平面六角,高6.65米。南隅小塔壁嵌石1方,上刻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襄阳承奉赵福保"捐资建塔题记。此塔建筑结构、装饰纹样及雕刻手法都具有明代风格。

2、襄阳"古隆中":位于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诸葛亮和其叔父隐居之地。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和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

3、襄阳城墙:位于襄阳市,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雄据汉水中游,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总长为7322米,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护城河最宽处250米,襄阳城为保存最完整的十大古城之一 ,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之说。襄阳城共有六座大城门,即大北门、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4、襄阳王府绿影壁:位于襄阳城东南隅,绿影壁为明襄藩王府门前影壁。明崇祯十四年王府被毁,仅存此绿石影壁。绿影壁由底座、壁身和顶盖三部分组成,壁身分为三堵,面北而立,全长24.56米,厚1.57至1.74米。整个壁面百龙飞舞,海浪奔腾,绘声绘色,雄伟壮观,设计之妙,雕刻之精,嵌镶之巧,堪称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之珍品。

5、米公祠:位于襄阳市汉江之畔,原名米家庵,是为纪念中国古代,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而建。米公祠始建于元朝,扩建于明朝,是襄阳市境内标志性景观之一。

6、茨河承恩寺:位于谷城县,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名"宝严禅寺",明洪武年间重建,天顺元年改名为"承恩寺"。寺坐北朝南,现存天王殿、水陆崇圣殿、和尚殿、钟鼓楼等建筑,是佛教传入江汉平原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

7、南漳山寨群:位于襄阳市南漳县,是明代至清代时期的古遗址。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遗存,其中以卧牛山寨、春秋寨、樊家寨、青龙寨、尖峰岭寨、张家寨等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其中大部分为进剿白莲教起义而筑。

8、李曾伯纪功铭:位于襄阳市襄城区檀溪街道城西龟山东麓,摩崖高4.7米,宽4.4米,刻写于南宋宝佑二年(1254年)正月一日。铭文共79字,字径0.3米,碑文宽正,阴刻楷书,整篇作品颇为厚实,字体方正宽博,遒劲有力,刻工技艺高超,字字清晰,保持了书体的原有神韵。四边以阴刻图案装饰,体现了摩崖的端庄肃穆。其上横额双钩体"襄樊铭"3字与铭文字体不同,疑为后人所加。

9、九连墩古墓群:地处襄阳市吴店镇东与兴隆镇南两镇交界处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岗上。墓群共有土冢9 个,当地俗称"九连墩"。墓群南北向排列,最大冢俗称鹰子包,为九连墩之首。地处土岗最南端,冢直径45 米,封土高4.5 米。其余8 个冢直径在35 米左右,封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封土皆为白膏泥,并有夯打迹象。九连墩古墓群属战国时期的贵族墓葬,其出土的遗物和陪葬车马坑的规模以及文物考古研究价值。


10、安乐堰墓群:位于南漳县城东25公里的武安镇安乐堰村,墓葬分布在安乐堰村两座相距1.5公里南北走向、海拔50米的土岗上,面积约5平方公里,墓葬200余座。安乐堰古墓群自发现以来,先后有百余专家学者亲临现场考查,武汉大学博导石泉教授三次对该墓考察后认为该墓群是"楚夷陵"。


11、霸王坟墓群:位于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安岗村内的冢子坡,当地传说双冢子为西楚霸王项羽墓,1992年湖北省考古所等联合考古发掘霸王坟M1、M2号墓,专家据随葬品推论为战国贵族墓。出土保存完好的文物数百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多件。出土的彩绘漆方豆、漆耳杯、彩绘木臂铜弩机、透雕玉佩等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2、楚皇城城址:

位于宜城市东南7.5公里,是春秋时期楚国都城,距今已2000余年。城址四周至今仍保存有封闭的土筑城垣。城墙东南有烽火台遗址。外城城垣共有6座城门,其中东城垣北段的城门是古河道的出口。内城,又称"殿城",位于外城内东北隅,面积约0.38平方公里。在此考古发掘出土大量汉朝文物。

13、邓国故址:位于襄阳市樊城北约6公里处,为西周邓国都城,故名邓城,距今2000多年。邓城土城墙略呈长方形,墙残高3米左右,四角稍高,最高处6.3米。四面均有城门。护城河宽40米左右,现为水田。城东南角外有高约8米土台,俗称烽火台,也称阅兵台。城内有十字街道,西北角有明代建的宁国寺。邓城内外地下历史遗存十分丰富。相传城内偶有铜镞、金粒可拾,城内有时杀鸡还可取出金粒,故有"邓城不卖活鸡"之说。

14、郭家岗遗址:位于襄阳市宜城市雷河镇官堰村郭家岗,是一处比较典型的以楚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于1980年发现,1989年、1990年进行了发掘。遗迹有房址、灰坑、井。出土遗物以陶质生活用器数量最多。该遗址文化层堆积厚1.5~2.0米,文化发展序列清楚,器物组合完整,是迄今发掘的诸多楚文化遗址所不能比拟的,对于楚文化陶器分期标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15、雕龙碑遗址:全称"雕龙碑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位于襄阳枣阳市鹿头镇北3公里的武庄村南。现存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距今约6200年,是中国长江与黄河流域交会地带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氏族聚落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