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别有用心地不参加会议,放弃使用否决权,一场战争爆发了

1945 年 8 月,美、苏军队分别进入朝鲜南部和北部接受日军投降,并以北纬38度线作为美国与苏联军事占领区的临时分界线。朝鲜由此开始分裂为南北两部分。三八线对于美国来说,其真实含义就是要阻止苏联借对日作战的机会,控制整个朝鲜半岛。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把欧洲确定为战略重点,西欧成为遏制苏联的最前沿。“欧洲第一”是美国的传统国策,是它全球战略的基石。

在亚洲,美国注重中东、日本和菲律宾;台湾和南朝鲜都被划在美国的太平洋防线之外,但美国大大提高了它在朝鲜半岛存在的政治意义,正是出于这种政治考虑,美国对南朝鲜李承晚政府提供了经济和军事援助。但在全球战略中,美国认为朝鲜半岛不很重要。1949年5月和6月,美军分别从中国和南朝鲜全部撤出,它标志着美国在亚洲基本上完成了以收缩力量和防线为特征的战略调整。 1950年1月,国务卿艾奇逊在谈到朝鲜半岛时说,如果南朝鲜人遭到进攻,一是要依靠南朝鲜人自己起来抵抗,二是依靠联合国的集体行动。

这清楚地表明,美国战时设想的由美苏合作解决朝鲜问题已经转变成依靠“联合国行动”来保卫南朝鲜抵御苏联的进攻。这项政策针对的目标及其为达到目的而设计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来美国必定要干涉朝鲜战争,以及它干涉朝鲜战争的方式和规模。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在朝鲜已进行了至少两年的秘密行动。“在高峰期,这些行动涉及 2000 名武装特工渗入朝鲜共产党占领区。”

1950 年初,中情局在一份汇报中说:“尽管必须看到中国共产党完全可能发动大规模干涉,但现有事实表明,除非苏联决定打全球战争,这种干涉在1950年不可能发生。”中情局负责秘密行动的官员们认为,“战争不可能在亚洲爆发,只能在将来的某个时间发生在欧洲,而且任何战争必将涉及到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全面对抗;目前威胁美国远东利益的主要危险是共产党的颠覆活动”。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华盛顿可以说普遍的。

直到 1950 年 6 月,中央情报局、国务院和陆军部还一致认为,尽管南朝鲜只有 11 万民团、警察和少量的正规军,而北朝鲜拥有180 架军用飞机,近 200 辆 T34坦克和15万正规军,在武器装备和军队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这种进攻看来并非迫在眉睫”。1950 年6月25日, 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于 27 日夜,攻陷汉城。6月26日晚,杜鲁门总统接到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的报告说:1.南韩军队已无力防守汉城,溃在旦夕;2.美国随属人员正在撤离朝鲜。

当晚,杜鲁门通过电传向麦克阿瑟下达指示,授权他使用远东海空军部队支援南韩,攻击三八线以南的任何目标。6 月 27 日,美国空军战斗机从日本基地起飞,击落7架朝鲜攻击机。同一天,白宫宣布,美国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防止海峡两岸动武,实际上是将我国领土台湾置于美国的“军事保护”下。此前,杜鲁门政府曾一度公开表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美国持中立态度,无意干涉。

为扭转被动局面,美军计划在朝鲜人民军进攻路线的侧后方——仁川实施登陆。为此,中情局派遣特工多次潜入仁川地区侦察,了解驻军部署、火力配置以及仁川港的水文资料。9 月15日,麦克阿瑟亲自指挥 25000 名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来达到5万。28 日,登陆美军攻占汉城,致使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后方给养和北撤路线均被切断,13 万人民军陷于合围之中。经过浴血奋战,仍有几千名朝鲜人民军官兵冲破截堵,撤回“三八线”以北。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从朝鲜战争爆发之日起,美国首先担心的是苏联出兵,同时它又怀疑苏联是通过朝鲜战争声东击西,意在欧洲动手。此时的苏联为了巩固在东欧的既得利益,在欧洲驻扎了20个精锐师团,这百万苏军对美国和西欧各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可以说,美国对于苏联的种种忧虑贯穿于整个朝鲜战争的始终。中情局在8月10 日的一份总结中指出:“整个苏联阵营的趋势是,战争的准备在继续。此外还有迹象表明,战争计划的某部分正在急迫地加速实施”。

捷克斯洛伐克的工厂正从消费品生产转为军工生产,苏联的米格—15战斗机已在匈牙利出现,东方国家集团粉碎了国内反对派。中情局相信,到1952 年,苏联将完成发动全面战争的准备。中情局的这一观点与白宫的“欧洲第一”的战略原则是相吻合的,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对苏联军事实力一直估计过高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