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耄耋的抗疫勇士 杨德振

莺飞草长、春光明媚的四月,正是踏青吟诗的好季节。我在大别山里,因为抗疫需要被阻隔蹲守了80天,要不是在广州的单位几次催我返岗,我真舍不得离开家乡的亲人,真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迤逦连绵的大别山,更舍不得离开大别山怀抱中的这片滋养着父老乡亲的神奇土地。

作者与戴修亨老人亲切交流

离开麻城准备上车前,一个先我几年当海军的老大哥为我饯行。在他们家丰盛的家宴上,我邂逅了麻城市最老的抗疫者----83岁的戴修亨老人。没想到,在家乡疫区的各种人物的多次采访和已撰写发表的近50篇文章作品中,还真没有碰到像戴老这样的耄耋之年的抗疫者,让我在离开麻城之前精神世界再一次得到洗礼,心灵与灵魂又获得了一次难忘的熏陶与濡养。

戴修亨老人是麻城市南湖街道办事处牌楼社区第六村民小组组长兼第六党小组组长。他1937年11月出生,1975年入党,党龄46年;17岁担任生产队长,至今有66年的“任职经历”。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路明晰,十分健谈,他尚在岗位上任劳任怨、殚精竭虑的工作;真正是老骥伏枥,夕阳正劲,让人无比惊叹与钦佩。

戴老所管辖的村民小组和党小组现有68户人家,全队有231人,加上流动人员共有300多人,党员10人。在共和国的编制系列里,村民小组是基层不能再“基层”的编制单位,是细得不能再细的团体“终端",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最基层的村民小组里,戴老一干就是66年,其间这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忍耐力和执着精神。一般人干不了,干了就是不一般的人,戴老以超越一般人的非凡毅力和坚韧持续地干下来了;并且干的让村里不让他“卸任”,百姓也不让他“辞职”,可见其中的“为官之道”是多么圆融、周密,他又是多么地敬业乐业,要赢得上与下的拥戴和支持,没有几把"硬刷子”着实不行。

在采访中,他告诉我,他几次“辞职”不干组长了,意在让年轻人来干,村里的八、九任书记就是不让他“卸任",还说:“除非他终老,再另选他人。”谁知这一干就是66年,他为小组里的村民做的好事、善事,恐怕没有人能够数得出来。

尤其是1980年实行责任制、分田到户后,村民小组长的权力与作用弱化了不说,且不拿任何工分和薪酬,基本上是为小组社员们免费当“保姆”和“跑腿"的,这又需要怎样的无私与奉献精神?!

戴老告诉我,塆里一些人家有矛盾找他,子女有不学好的情况找他,婚嫁丧喜的事情找他,修路、建桥、修鱼塘、建公厕的事也都是找他,没有哪一件事绕得开、离得开他。有一个妇女因为家庭矛盾冲突欲寻短见,也是他及时赶到,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最终挽救了她的生命,让一个兴旺之家没有坍塌,得以完整延续。

在家庭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上,戴老告诉我,一个人首先要做到爱国,其次才是孝老。爱国的人定会爱家,孝老的人定会被后代孝敬。戴老共有三子二女,他把三个儿子都送进了人民解放军这个大熔炉,站岗戍边,保家卫国,其里孙外甥,也要求他们先当兵、后成家。在他们大家族中,陆海空三军齐全,军装的颜色成了他们家着装的"流行色”,是当地典型而光荣的"军人之家"。戴老就是这样的言传身教,把爱国与孝亲的家国情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戴家塆村民树立了时代榜样。

在今年的抗疫战场上,戴老忘记了自己已是一个83岁高龄的老人。在麻城封城前,他因年老病还在医院里住院,听说麻城即将封城,塆里许多事情离不开他这个小组长亲自拍板布置,他顾不上住院治疗,拔下输液管,私自跑回到了村里请战,马上投入了抗疫第一线的紧张战斗。

设置路障,排查武汉归来人员,逐一上门做村民自我隔离的动员,张贴宣传标语,消毒杀菌……等事无巨细的工作,他都是亲自部署和细化落实;晚上的路障设卡值班,他也要亲自参加。后生们担心老人冻病,不让他值班,他说:“我不带头值班,谁会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来值守?”年轻的社区干部拗不过,只有把老人家的班排进去。没想到,这一值班就是一两个多月的时间,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所幸的是,塆里的严防死守,最终迎来了抗疫的全面胜利的曙光,全塆二、三百号人,无一人感染和生病。83岁的耄耋之人,用自己的强韧坚毅、以身作则和模范带头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担当和高风亮节,用自己孱弱的身躯为一个村里的老百姓撑起了头顶上那块明媚而安宁的蓝天。

见过疫区基层许多抗疫的勇士和先锋,我还没有见过这么大年纪还参加抗疫的老人,听完他的叙说,我不由心潮澎湃,激情满怀。古有黄忠、廉颇、佘太君几位八十岁老人披挂上阵、挂帅出征,扫强敌,灭倭寇,保国家,今有钟南山、戴修亨等老者横刀立马斩"瘟神”,守护人民平安;老当益壮,其志弥坚,这是何等的相似与壮哉!从老一辈的无私与奉献中,我看到了党性的闪耀、人性的光辉、中国力量的迸发、中国精神的闪现,中国最终战胜疫情的灿烂曙光。

二0二0年四月十三日于广州

作者:杨德振(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

地址:广州市环市东路326号之一1704房

邮编:51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