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貼膜半年有氣泡,是貼的問題還是質量問題?

美基旗艦店


汽車後檔貼膜起泡是比較正常的現象,貼膜的意義並不大

汽車車窗貼膜起泡是令人頭疼的問題,不僅視覺效果會變得很差,顯眼的氣泡也基本否定了隱私保護作用。而車窗氣泡的位置基本在後檔車窗上,側窗與前檔基本不會有問題,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很多人認為是車膜的質量問題,或者是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較差;然而真正的問題在於後檔車窗的特殊性——加熱絲。

後檔除霧-電加熱

汽車車窗起霧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在車內外溫差較大且車內空氣溼度較大的環境中,空氣中的水分子會凝結在低溫的車窗玻璃上形成水珠,這些水珠對光線的折射而影響正常駕駛則等同於霧氣。為了保證安全駕駛車窗必須設計除霧系統,前檔與側窗的除霧是利用空調冷暖風進行恆溫與烘乾,但是這些風吹到後檔時溫度會有較大程度的變化,所以後檔需要採用其他方式恆溫除霧,也就是所謂的電加熱了。

在後檔車窗上會有橫縱交織的“細絲”,這些紋路被一些用戶認定為鋼化玻璃的加強結構,然而這些“細絲”的本質是電阻較高的導線,作用是電加熱。導體電阻越大在電流流經時產生的溫度就會越高,因為電子的碰撞轟擊會產生高溫;那麼利用電阻絲實現電加熱則等同於暖風烘乾,不過這種設計確實不利於後檔貼膜。

因為在電阻絲的周圍溫度會高於其他位置的車窗溫度,冷熱溫差會造成車膜的熱脹冷縮,久而久之該區域的壓敏膠會被撕裂。在失去了有效的粘合加強後該位置的車膜就會起泡,但為什麼有些車輛的後檔車窗不起泡呢?原因在於電阻絲的功率與位置,大部分後檔車窗的電阻絲是鍍膜在玻璃內側的表層上,高溫的細絲直接加熱壓敏膠必然會造成起泡;有些電阻絲則是在玻璃內側觸摸不到的設計,溫度會早玻璃體內均衡的傳導則可以防止起泡了。

後檔有必要貼膜?

假設用車頻率不高(只作為短途代步通勤使用),理論上汽車的任何車窗都沒有必要貼膜。因為前檔車窗是雙層夾層鋼化玻璃,內部本就有一層加強膜可以保證安全;側面與後檔車窗多使用區域鋼化玻璃,其特點是破碎後呈網狀破裂且不會明顯飛濺,且區域鋼化指破碎後的中間位置仍可有效識別路況,原車玻璃的保護已經相當全面了。

太陽光線中的紫外線穿透能力極差,普通車窗也可以100%過濾。紅外線是產生高溫的基礎,理論上車膜越黑過濾能力越強;但出於道路安全考慮,新規不允許前檔車窗透光率低於70%,駕駛位與副駕駛和後檔這三塊用以觀察路況的車窗也有較高的透光率要求;也就是說只有後車窗才能用深色膜,然而大部分家用車似乎後排空載率是極高的吧。

綜上所述,汽車貼膜本就沒有什麼意義,所謂的保護隱私也是自我安慰,因為色彩再深的車膜在強光照射下也能看到車內情況。所以普通代步車不建議貼膜,尤其是在車膜從進口到國產都不能保證HCHO與TVOC不超標的前提下;很多所謂的“原廠膜”都只是普通的“麵包車膜”,沒有哪家車企會生產這些東西,這些車膜的HCHO超標倍率可高達兩位數,而一些所謂的進口或大牌車膜也有數倍到十幾倍的超標。如果一定要貼膜的話,建議在施工後進行HCHO檢測,結果會令人大跌眼鏡。


天和Auto


個人覺得貼膜這事。如果起泡,和膜本身質量,還有車輛長期所待的地方有關係。比如說同楊一款車一款膜,長期放地下車庫或車庫的車和長期放在露天停車位的車。毋庸置疑放外面的車更容易起泡。還有一種情況,也是本人遇到過的。我是一部十萬以下的車,朋友是二十萬+的車。當時我的膜是車行送的,他的還是自己掏錢在美容店買的。但是幾年後,他的車膜已經起了泡。

總的來說,個人感覺車膜起泡除了和車輛長期所待位置有關係外,還和貼膜師傅的技術有很大關係。有些師傅做事仔細,有些馬虎。現代化社會。將就科技。車膜這東西本身造價相差不大,質量也不會有太大的區別。我覺得還是在於施工本身吧。仔細的,用到車報廢,除了膜退了點色外。施工馬虎的,車輛還沒首保就起泡了。


帆順家居


汽車太陽膜起泡一般主要是帖膜師傅手藝的問題,帖膜前,玻璃沒有清理乾淨,有雜物,造成帖上去的膜不平整,有空氣排不出來,後經過常期的太陽高溫爆曬,熱脹,變形成大氣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