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悲情 張巡守睢陽真吃了三萬人?

唐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

安祿山

數月後,安祿山攻陷東都洛陽,稱帝,國號為“大燕”。至德二年 ( 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會合,共十幾萬人,於正月二十五日進攻睢陽。

睢陽,即現在的河南商丘。這個地方在河南省東部和山東、安徽交接處,地處黃、淮河之間。從商丘向東南前進,就可到達宿州和徐州,是古代貫通中原與淮南的交通要道。扼守商丘,也就卡住了從中原通向淮南的咽喉。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商丘就是中國軍事地理的重中之重,兵家必爭之地。

時率軍堅守寧陵的原真源縣令張巡得睢陽太守許遠告急,率將士3000餘趕赴睢陽。兩家合兵一處,得將士6800人。自此,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睢陽保護戰正式拉開序幕。

張巡

睢陽保護戰從至德二年正月,一直持續到是年的十月初九。張巡和許遠以不足萬人的兵力,前後歷經四百餘戰,殺敵十二萬人,固守睢陽達十個月之久。

在這長達9個月的堅守之中,張巡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守城之術,火燒叛軍、草人取箭、出城取木、詐降借馬、鳴鼓擾敵、城壕設伏、削蒿為箭、火燒蹬道等,不僅讓己方將士歎為觀止,也讓叛軍敬佩不已。

同時張巡還極其善於心理戰術,史載:“賊士攻城者,巡以逆順說之,往往棄城來降,為巡死戰,前後三百餘人”

至德二載7月,叛軍增兵數萬,尹子琦更加囂張。睢陽城的形勢更加嚴峻,大敵壓境,城內軍糧緊缺,全城軍民每日每人分米1勺,與樹皮、茶、紙熟牛皮混合煮食。將士們日漸消瘦,但士氣不減。分佈睢陽附近唐軍,個個觀望,既不運糧補給物資,更不出兵相助。在這種外有強敵,內無一援的險境下,守城將士飢病交加,急劇降至一千餘人。叛軍知曉守軍“外援絕,圍益急”。

閏八月,張巡手下部將南霽雲殺出重圍,在真源令李賁處得馬百匹,又在寧陵借得三千兵,最終殺入睢陽重圍的只有約一千人。

南霽雲雕像

撐到最後,睢陽城中已完全食無可食,當樹皮、茶紙、馬甚至鳥雀老鼠都吃光時,張巡決定讓士兵吃人。

張巡身為首領,為了給士兵起到表率作用,她將自己的愛妾殺掉,並讓士兵們吃愛妾。士兵為了填充肚子,只能吃人肉。許遠為了效仿張巡,隨即也殺掉了自己的數名僕役,並讓將士們吃下人肉。

張巡部下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之下,以吃人肉堅持了三個多月,為唐朝穩固統治,爭取了有力的時間。十月初九,叛軍攻城,睢陽城中只剩下四百名士兵,因飢病無法作戰。張巡向西叩拜說:“孤城防衛之計已窮盡,不能保全了,臣活著不能報答陛下,死後作為孤魂野鬼也要殺敵”。

睢陽城陷後,張巡與許遠一起被俘。睢陽將士見到張巡後,起立哭泣,張巡說:"大家鎮靜,不要怕,死是命中註定的。"眾人都因悲傷而無法仰面正視他。尹子琦對張巡說:"聽說您督戰時,大聲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滿面,牙也咬碎,何至於這樣呢?"張巡答道:"我要用正氣消滅逆賊,只是力不從心而已。"尹子琦發怒,用刀撬開他的嘴,發現只剩三、四顆牙齒。

張巡罵著說:"我為君父而死,你投靠叛賊,乃是豬狗,怎能長久!"尹子琦佩服他的氣節,想要釋放他。有人說:"他是謹守節義的人,怎肯為我所用?而且他得軍心,不可留。"尹子琦於是以刀脅迫張巡投降,張巡不屈服。尹子琦又逼南霽雲投降,南霽雲未應聲。張巡呼叫:"南八,男兒一死而已,不能向不義的人投降!"南霽雲笑著說:"想有所作為啊,您是瞭解我的,怎麼敢不死!"也不肯投降,張巡於是與姚門言、雷萬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終年四十九歲。

張巡守睢陽最以人肉為食,新舊唐書均有記載。《新唐書》雲:“張巡被圍久,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人知將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遣民止四百而已。”《舊唐書》雲:“乃括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人心終不離變。”

問題是,這三萬的數字是否準確?睢陽守軍真的能吃那麼多人?

《新唐書》謂“巡始守睢陽,眾六萬”,即是軍民之總數為六萬左右。其時睢陽城內存糧為六萬斛,當時一斛約等於現在的60升,六萬斛即合現在的 360萬升。雖後來在虢王李巨的堅持下,將存糧的一半分給了濮陽、濟陰二郡,睢陽還剩糧食3萬斛。這些糧食,足夠6萬人堅持5、6個月,睢陽城真正斷糧,應該在七八月之間。閏八月,南霽雲殺出重圍,向臨淮節度使對賀蘭進明求援,說睢陽“不粒食已彌月”,時間與此相符。

七月張巡設計擊退叛軍,當時尹子奇被射瞎一目,倉皇敗退,而睢陽糧盡,正可乘機調糧。中原城邑眾多,寧陵等地僅數十里之遙遠,野麥已苞可食,皆應有得糧的希望。

閏八月十五,南霽雲救援歸來。此次求援,雖未在賀蘭進明處討得一點糧食,但由於在真源令李賁處得馬百匹,又在寧陵借得三千兵,率兵殺入城中時,“驅賊牛數百入”,按一匹馬重600斤,成年牛平均體重900斤,馬、牛的可食用部分為60%計算,一百匹馬約可提供肉食三萬六千斤,二百頭(且按二百頭計算)牛約可提供11萬斤肉食,舍百姓不計,照每個士兵一天3斤肉食計算,這些肉食,應可支持2000將士約20多天時間。睢陽城破之日為十月九日,據閏八月十五日只有50多天時間,略去這20天,睢陽真正以人為食的時間只有1個月左右,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要吃掉3萬人,平均每個士兵要吃掉15人,即兩天吃一個,顯然並不合理。

顯然,《舊唐史》所謂的“凡食三萬口”,應該是連百姓“人相食”的數量包括在內的,七、八、閏八這最艱苦的三個月,士兵以賊牛戰馬自饗,尚難自給,絕不會分口糧與百姓。故百姓“人相食”是一定的。

睢陽城陷三日後,代替賀蘭進明的河南節度史張鎬援軍大至;十日後,廣平王李俶(後來為唐代宗,改名李豫)收復東京洛陽。張鎬知道張巡事蹟後感動異常,上表朝廷請求贈諡。時有腐儒對張巡守城吃人之事非議。朝廷猶疑之際,張澹、李紓、董南史、張建封、樊晁、硃巨川、李翰鹹謂巡蔽遮江、淮,沮賊勢,天下不亡,其功也。翰等皆有名士,由是天下無異言。

唐肅宗下詔: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封其為鄧國公,贈張巡妻為申國夫人,賜帛百,拜其子張亞夫為金吾大將軍;追贈許遠為荊州大都督,其子玖婺州司馬。追贈南霽雲開府儀同三司,再贈揚州大都督;睢陽、雍丘免賦稅3年。唐宣宗大中年間,三人與李峴、王珪、戴胄、馬周、褚遂良、韓瑗、郝處俊、婁師德、王及善、硃敬則、魏知古、陸象先、張九齡、裴寂、劉文靜、張柬之、袁恕已、崔玄?、桓彥範、劉幽求、郭元振、房琯、寺履謙、李嗣業、盧弈、蕭華、張鎬、李勉、張鎰、蕭復、柳渾、賈耽、馬燧、李憕三十四位名臣良將續圖凌煙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