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太白梁十景”赞》

2020.5.5./「原创首发」作者:王 春/编辑:杨永辉


庆阳市庆城县太白梁乡,位于大西北黄土高原之知上、沟壑纵横之间,这里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由于黄土本身的属性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便形成了其特殊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除窑洞文化的直接体现外,还有老百姓辈辈相传的“太白梁十景”。

泰伯正梁龙脉远,无量山下天桥关。

二河通洞水暗行,崖岸石窟泉生渊。

川口水磨留古迹,龙洞暖水响连环。

中河蟹蚂石变化,前川石鱼水内钻。

二龙聚脉法云寺,还有八水绕二山。

第一景:泰伯正梁龙脉远

在群峰环抱、二水交流之中,一座绵延的山脉衬着两旁峰峦的阴影,宛若一条巨龙,从白草地数十百里延伸到这里,古人不知从何时起,就在这条巨龙的龙首修建了一座泰伯庙。相传在泰伯爷神威的庇护下,这里的山山洼洼,年复一年,一片片果林红,一簇簇繁花秀,一亩亩麦子黄。人们用收获的膏粱年年来祭祀泰伯,所以久而久子,就将这条蜿蜒的形如巨龙的山脉,称之为太(泰)白(伯)梁(粱)了,其后,乡村的命名便来源于此。这便是第一景的由来。

第二景:无量山下天桥关

无量山为太白梁乡的一处行政村,关于村名的来历,笔者在2003年《重修无量山庙宇碑记》中已言之甚详。碑文曰:“庆阳太白梁之无量山,隆起于元古,貌成于四纪,得天地之钟灵,发龙穴之正脉。山南原有吴国始祖泰伯庙,故旧称吴梁山,后释道传入,邑人建庙以祀,遂山因庙名,易曰无量。无量者,不可计量之意,指阿弥陀佛之寿命及无量祖师之德孝无有限极;亦指兹地沙数、土粒、重量及动植异类等,是不可量,故言无量。山色佳胜,容态百逞,四时幽赏,境趣颇真。……”无量山下有红色的丹霞地貌岩层和陡坡峭壁,在丹色的石峡内,隐藏着“仙人桥”(即天桥)和“神仙洞”,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景:二河通洞水暗行

据太平村八十高龄的赵升铨老人说,他在少年时就听祖辈常常说起,东、西大小黑河山下有自然形成的暗洞相通,每当大黑河涨混水,小黑河前段的河水就会混浊。可见大自然的神奇和不可思意。可惜数十年来,由于下游的人为筑坝截流,河流淤泥增高,而将其淹埋于地下。

第四景:崖岸石窟泉生渊

石窟,即指泰伯庙东南约一华里处的万山寺石窟,该窟位于黑河东岸丹霞地貌的砂岩崖面中部,南北长34米,有窟洞3 处,共计造像28尊。其雕凿年代无确切遗迹可考,但从整个石窟的窟龛形制和造像风格看,和北石窟第32窟基本相同,似为唐代初期雕凿。万山寺石窟下面的岩层中,有多处清凉甘美的泉水流出。

第五景:川口水磨留古迹

在距泰伯庙东北约五公里的小黑河与东西向的小沟交汇处,中华民国以前建有一台水磨房,解决了当地靠人力推磨加工粮食的历史,但后来由于长期干旱缺水,磨房随之废弃。

第六景:龙洞暖水响连环

在小黑河与东西向的小沟交汇处,有一天然石洞,叮叮咚咚,长年水流不断,冬暖夏凉,而且水量充足,流速湍急,百姓靠此水力,构建磨房,凭自然恩惠,为民服务。

第七景:中河蟹蚂石变化

在无量山下烧锅湾河滩正中,有一巨石,型似蟹蚂(癞蛤蟆),相传随水位升长而沉伏变化,每当混水泛滥,偶尔听见鸣放的蛙声。

第八景:前川石鱼水内钻

在泰伯庙之西大黑河中,原有形象十分逼真的大石鱼,口内常吐清水,叮咚作响,且有泡沫飞浅,是天造地就的杰作,十分神奇。可惜,因下游后来修巴家嘴水库筑起的大坝,使上游河流淤泥增高,而将其淹埋于地下。

第九景:二龙聚脉法云寺

二龙,指东、西大小黑河,两河绵延数百里,在太平村的泰伯庙和法云寺前约一华里处合流,一路流向东南巴家嘴水库。所以说太白梁稍犹如二龙口中的宝珠,是风脉聚气之地。正如笔者在《兴建法云寺钟鼓楼碑记》中描述的“庆阳西北岗峦蔓衍之巅、龙蛇逶迤之首,有村曰太平,有寺曰法云,背枕翠峰,面含清流,形朴色古,宛若仙境,可谓地以道存,人依法住也。”

第十景:还有八水绕二山

八水,指泰伯庙北部上游的多处大、小黑河的分支河流;二山,指太白梁山和无量山。

除太白梁十景概括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外,还有2019年以来,心在山水间的民间猎奇者,对黑河流域自然及人文景观的自费考察所得,梳理成文,并配以实境美照,为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素材和思路,希望能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者介绍:王春,生于1955年,197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庆阳县文化馆、博物馆,庆阳市博物馆工作。曾任县博物馆副馆长、馆长,市博物馆馆长等职。兼任甘肃省历史学会、民间文艺家学会、庆阳市历史学会、民俗学会、周祖农耕文化研究会会员、政协庆阳县六届常委、政协庆阳市一届常委等职。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