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zyl961955197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王朝是夏王朝,夏王朝與三皇五帝時代有著本質的區別,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三皇五帝時代中國社會政治的基本形態是部落聯盟制,夏王朝開闢了國家制度;三皇五帝時代的首領是代表部落聯盟最高權力的“四嶽”會議從華夏精英部族(黃帝的眾多後代)裡推舉出來的而夏王朝的帝王是嫡系世襲的。然而,從舜時代開始,隨著華夏及其他部落發展,原來的部落聯盟制度越來越無法適應對天下的管理,國家形態才應運而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可以說,夏王朝是三皇五帝時代的質變,是華夏部落自我革新的一個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大禹和他的兒子啟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我們說大禹是夏王朝的奠基人,啟是夏王朝的開創者。

大禹,“大”是偉大的意思,是後世對禹的尊稱,既讚頌他治理九河平定水患的偉大功績,又對他推動部落聯盟向國家體制轉換意義的推崇,用階級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推動了中國帝王歷史沿革發展。

從軒轅黃帝世系普表可以看出,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與唐堯同輩,高出虞舜四輩。禹出生在汶山石紐地區,母親是有辛氏(現在的山東曹縣)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鯀被舜帝放逐。後來,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禹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經過13年治理,終於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氾濫的災禍。因為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 三過家門而不入-鞠躬盡瘁、舍家為國

傳說禹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但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便顧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線。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裡,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 塗山之會-統一華夏

夏建立後,大禹在陽城東南的塗山儘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這次塗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王朝建立的標誌性事件。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臺上,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臺上亦稽首答禮。禮畢之後,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受命於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史書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國家”的最初形態——以國都為中心的“五服”行政區域劃分

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帝夏禹王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 鑄造九鼎-詮釋王權

塗山大會之後,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後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準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後九鼎(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鑄成,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晨曦吟風


我的主業是讀《史記》,就《史記》記載的歷史素材,進行邏輯分析,挖掘歷史背後的故事,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歷史視角,希望能夠對現代的生活、事業有所借鑑。

所以這個回答側重項目管理,而不側重技術分析。

《史記·夏本紀》記載: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甚脩,眾土交正,致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中國賜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

一、治水前:團隊組建及資源支持

治水是個系統工程,不是任何一個部門單獨可以完成的。大禹與舜博弈,獲得了相應的資源支持,推薦閱讀:師說歷史《殺爹用兒子,禹受命平治水土》。

核心領導班子:禹主導,益和后稷配合。禹負責治水,益主管山澤,后稷主管農業。三個部門領導,各諸侯及官員配合,共同治水。

項目團隊: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

二、治水是個系統工程

1、對當地災民的救助工作。看似好像不是禹職責範圍內的事,但救助災民可以獲得當地民眾的支持,方便未來治水工作的開展,很大程度的減少項目的開支。

2、治水期間的後勤補給及水土治理。水土治理主要是看項目負責人的理念,是“堵”還是“引導”呢,這是個技術活。但後勤補給則是看國家的實力和支持力度,甚至比水土治理本身更加重要,直接決定了水土治理的成敗。

3、治水之後的工程維護及生產恢復。不讓洪水為害是基礎目標,更高的目標是長治久安,造富一方,只有做到這一點,治水才算徹底勝利。

三、治水後的善後工作

在華夏境內九州之中分封諸侯,賜給土地,賜給姓氏。

(1)分封諸侯,賞賜土地。原本就是地廣人稀,很多疆土沒人守衛,現在賞賜給諸侯,可以加強國家管理,增加國家收入,也有負責人管理當地的水土,是個利國利民的好事。

(2)賜給姓氏。現在看起來好像是稀鬆平常的事,是人都有姓,但在夏商周時期,“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即使在後來,天子賜姓,也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僅授予為國家建立大功業的臣子,如朱棣賜馬三寶“鄭”姓。這是對諸侯們身份的認可,不再以蠻夷相待,都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換個角度來說,也就是授予榮譽稱號,不花錢辦大事,讓諸侯們開開心心的臣服於國家,輔助國家做好地方管理。


師說歷史


據《史記》載,伯益后稷是他的左膀右臂,諸侯和百官是他的下屬,各地的老百姓是他的依靠。你發動群眾,依靠人民,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

他經常深入到基層,到一線,他用山的走向給他引路,用砍伐的樹木做路標,來測定名山大河。

他是人民的公僕,真正做實事的人。一心為公,執政為民。自己的父親因為這件事而舜流放而死,他卻想的不是小我之私,而是普天下的老百姓,他雖然悲傷,卻把它化作了治水的力量。他努力思考,並不是三過家門而不入,而是十三過家門而不入,大公無私,這是多麼高尚。他的吃穿很是簡樸,可是他給祖先神靈的祭品卻很豐厚,因為這涉及到國家普天之下的人民,他的住宅十分的簡陋,可是他對修溝挖渠的財力卻不吝惜。他沒有出外做豪車,只是一般的車駕,船隻,木撬,有齒的鞋,不管是山路水路,還是泥地。你在哪裡呀,你在哪裡,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你的足跡。

大舜讓他治水,他就一心撲到治水上,真正要做出自己的業績。你看他,隨身帶著測平直的準平,繩墨,畫圖的圓規與直尺,還有測定時令的儀器。他是要真正做事的人,不是要擺花架子。他不是做給人看的,他是做給自己的良心。他是一個誠信的人,勤懇的人。

他還把人民的生計放到心上。關心不僅是洪水如何退去,更是退去之後人民怎麼生活。他命令益教給人民種稻,在低窪潮溼的地方種植。他又命令后稷給予民眾充飢的食物。在缺少食物的地方,他就從別的地方調來以補不足。

這就是大禹治水,《史記》告訴我們,大禹如何治水,一心為民。有這樣仁德的君主,洪水怎麼不退?!

好了,關於大禹的故事我們就說到這裡,歡迎關注我們,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