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大火说明了一个危险的传统——烧干草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黑海,亚速海北岸,在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乌克兰国土面积60.37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300公里,南北长900公里。

乌克兰是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是世界上第三粮食出口国,有着“欧洲粮仓”的美誉,其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20。

在最近几天乌克兰基辅,狂风肆虐的野火在切尔诺贝利禁区附近肆虐,这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灾难的发生地。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乌克兰语:Чорнобильська катастрофа)或简称"切尔诺贝利事件",1986年4月26日在普里皮亚季附近,在这个国家的北部,发生一件在前苏联统治下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子反应堆事故。在一次例行测试中,由于反应失控而引发的反应堆堆芯起火,导致放射性污染物在空气中释放了10天。苏联和西欧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污染。该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

建筑物到现在还包含放射性物质。环保人士警告说,对这些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可能会再次释放污染物。

但这些火灾并不是偶然的——它们是由村民们在清理他们的土地种植,烧光了草,导致的火灾,这就像他们的祖先所做的那样。



现在这恰恰说明了古老的传统和现代的要求之间可能存在的紧张关系。

不过,目前困扰基辅居民的并不是核污染。基辅位于乌克兰以南80英里处。这是数十起火灾产生的烟雾,其中一些火灾已于4月3日扩散到切尔诺贝利隔离区。

被关在基辅的冠状病毒下的人们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的唯一方法就是打开窗户。但在过去的11天里,空气变苦了,鼻孔也干了。在远处,居民都可以看到浓烟升上天空。

直到这周周二,居民们才呼吸到新鲜空气,大雨倾盆而下,约400名消防队员扑救着大火。

就在几天前,紧急救援人员设法控制了1986年核灾难现场周围森林的第一波大火。乌克兰当局淡化了任何辐射风险。

乌克兰应急服务中心表示,又发生了三起火灾,但“规模不大,不具威胁性”。有着1000多人参与了试图扑灭大火的行动。

但乌克兰官员说,周四又发生了新的火灾,大风加剧了火势,加大了扑灭大火的难度。不过,官员们表示,新的火灾“没有生命危险”。

到目前为止,大火已经烧毁了超过3500公顷(13平方英里)的森林。几天之内,大火摧毁了生态系统和废弃的村庄,几乎即将到达了放射性废料储存区,并且已在普里皮亚季附近焚烧,那里的辐射水平到现在依旧很高。

尽管乌克兰国家应急服务中心表示,无论是在切尔诺贝利地区还是在基辅,辐射都没有增加,但乌克兰现在的空气已经被气溶胶和碳排放污染了。

但是其中一些引发大火的人并不后悔。其中一名是27岁的安德烈·布迪奇。,他是基辅地区拉吉夫卡。村的居民。4月5日,他在一个废弃的农场旁放火。大火很快烧毁了超过5公顷(12英亩)的森林和附近的田地,然后蔓延到30公里(19英里)外的切尔诺贝利禁区。

“我这样做是为了除草,”他本周说。“我点火的时候,切尔诺贝利已经在燃烧了。”

他向记者展示了世界末日的景象——一片焦黑的土地,一些烧焦的草和枯木,还有农场烧焦的残迹。



为什么放火?

他说:“人们每年都这样做,以清除干草。”“这是传统!”

他认为这是一种为新季节开始准备土壤的更简单的方法,干草不会让你开始播种。对你的牧场和森林里的牲畜没有营养。所以你必须设法摆脱它。人们选择最简单的传统方式来燃烧它。

村民们认为焚烧干草可以消灭寄生虫,清洁环境,促进植被生长

现在安德烈因破坏野生动物而面临最高5年的监禁。

安德烈并非个例。据国家紧急服务中心报道,附近的日托米尔地区的另外两名居民也在4月3日开始了火灾。

在乌克兰西部的扎卡帕蒂亚地区,一名男子上周引发了一场大火,烧毁了22英亩的水仙花。4月3日,一名当地妇女在试图消灭杀死她的鸡的狐狸时,引发了一场大火,烧毁了基辅地区的40棵树,国家紧急服务中心报道。

至于切尔诺贝利地区,乌克兰政府说明现在辐射水平是正常的,为以避免恐慌的蔓延。只有在消防员扑灭大火之后,政府才能计算出损失。

据乌克兰应急服务中心报道,人为火灾今年已经烧毁了75平方英里的土地。仅在4月份,消防队员就扑灭了乌克兰人不顾后果地焚烧草地和垃圾引发的800起大火。



那么,为什么乌克兰人一直在烧草呢?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苏联时代,焚烧干草是合法的。

尽管乌克兰政府现在对放火的人处以罚款,但有些人说罚款太少了。截至今年年初,罚款金额在13美元至30美元之间。

而直到现在乌克兰政府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对在村庄或城镇纵火的罚款最高可达230美元,对在城镇外和森林中纵火的罚款最高可达5600美元。

在现实中,我们每一次纵火都是对人类和自然的犯罪。这不仅仅是空气污染,也将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巨大损害和物质损失。破坏生态系统,火灾杀死动物、引发水土流失。

这到最后将回馈给我们人类。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