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这部剧到底拍的怎么样?为什么导演会被骂上热搜?

文/若初


在《琅琊榜》和《知否》之后,《清平乐》成了我心头的又一国剧宝藏。


细听《清平乐》的配乐,朝堂戏里,多是《琅琊榜》的相似旋律和曲调,在后宫生活戏里,几乎沿用《知否》的背景音乐,都是似曾相识的味道。


太有美感了,这是《清平乐》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


画面视听和演员演技,统统在线。


服化道淡雅有古意,构图色调也很有质感:



整部剧的画面,都透露出一种典雅华美,淡雅平正的温润质感,用视听语言,为观众呈现了那种平淡盛世里的岁月静好的韵味。


这样的剧,哪怕无视剧情和叙事,单看画面听台词,也是一种极致的审美与享受。


它能为我们呈现古人真实的生活日常,让我们有一个渠道去了解"上至皇家,才至百姓"都是怎么过日子的,是怎么社交议事的。它能基于史实,用考究的细节给观众最大程度的还原那个时代。


这个价值,比激烈的剧情冲突与紧密节奏,来得更稀缺,更珍贵。


这是一部有余韵,有意境,具备高级审美视听画面的国产古装剧。


虽然很多人网友把导演张开宙骂上热搜,吐槽他是"宇宙最慢的导演",因为剧本的节奏太慢太慢了,一直都是淡淡的,慢悠悠的感觉。


可是我觉得,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慢,恰恰是这部剧最高级最脱俗的地方,整体的质感,就是隐藏在那些看似闲散的细节里。


它是一种"鸿篇巨制"的还原与呈现,像一幅画卷,被缓缓摊开,自有一番它的味道与风骨。


观众之所以很难接受这种慢,是因为被此前大量的国剧设定了思维定势,觉得国产剧好像必须是那种样子,突然间撞上这么一部"慢的出奇"的古装剧,反而不适应,更何况,剧里的人物和故事线,都是尽力用一种淡而含蓄的方式处理,不似爽剧那么外露,这就更让很多人接受无能了。


其实,真的不是只有冲突激烈,剧情跌宕,人物动不动就互撕,搞阴谋论和宫心计的剧,才叫好剧。


好剧是要立足于自身的"剧本任务"。


《清平乐》本身就不是一部宫斗权谋剧,所以没必要拍成《琅琊榜》翻版。


《清平乐》更侧重于呈现北宋的时代面貌,文人风骨和生活日常。这个日常,包括朝堂日常,包括后宫日常。


而日常生活的画风,总是平淡,常常波澜,偶有冲突。


从这个角度讲,它其实更和《知否》贴近,只不过,《知否》呈现的是北宋的市井日常,官眷们的后宅日常而已。


所以,《清平乐》要拍好,不是靠跌宕起伏的剧情和人物冲突,它不需要制造激烈和对抗,而是要收着去表达,这才符合真正的"崇礼重文"的北宋社会所当有的面貌与风骨。


哪怕是激烈的情绪,也要往"淡"里去处理,越淡,越有韵味,越符合事实,越耐看。


比如,宋仁宗生母去世,他不能前去送别,必须守住"一国之君"的本分,克己守礼,出席大朝会。


他先是国君,然后才是人子。


突闻死讯,犹如五雷轰顶,失魂落魄,淡嘴里一直自言自语,重复太后的叮嘱:元旦大朝会,万国来拜,万不可失仪。



最终说服自己,做好君王本分,放下个人情感。这是一场极致的情感压抑,甚至是情感阉割,逼迫自己理性,挺直腰杆,吩咐下人给自己上冠:



他对得起所有人,上至太后群臣,下至黎民百姓,却唯独对不起自己。


但他有没有第二个选择,他是君,必须顾全大局,哪怕内心早已经历一场海啸,表面上仍然是克制,是冷静。


这激烈的内心戏,也被处理得很淡,但不是淡而无味,反而是淡得更加扎心。表达的处理方式很淡,但情感厚度却一点不淡。


只有这种不靠凹剧情冲突的"雅剧",才能真正把北宋盛世里,文人的那种闲适洒脱的气度给呈现出来。


盛世就该有盛世的排面,崇礼就该有崇礼的气场,这是赶节奏的爽剧所无法比拟的。


张开宙这种慢悠悠里出精品的做法,在考究打磨的细节里,才能体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骨和社会面貌。


他配得上"电视剧里的陈凯歌"这份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