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掰开吃?中药苦加点糖?20个常见吃药误区,记住了全家受益

生病了,应该及时看病吃药。提到吃药,许多人习惯于放飞自我:随意用药、随时停药、跟风吃药、照搬大人“经验”给孩子吃药……

吃药那些事儿,误区非常多!今天,小乐就用一些吃药小常识提醒大家:别“吃错”药!

吃药时间篇

误区1.

一天吃几次,怎么定?

首先要看说明书。如果说明书上写一日两次,意味着每间隔12小时需服药一次;一日三次则是每8小时服药一次。

时间间隔相对平均,可使血药浓度在全天保持平稳、更好地发挥药效。

粗略地按照“早晚各一次”或“早中晚各一次”服药,很可能造成间隔太近,血药浓度较高,更易造成不良反应;间隔太远,影响治疗效果。

误区2.

饭前,饭中,还是饭后吃?

饭前服药:由于胃肠较空,服药后能快速起效,通常不刺激胃肠的药物会饭前服用,包括☟

治疗胃溃疡、保护胃黏膜的枸橼酸铋钾、硫糖铝;促进胃肠动力的“吗丁啉”;口服吸收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作用的磺脲类降糖药等。

饭中服药:也就是进餐中途吃的药,包括☟

降血糖药(阿卡波糖、格列美脲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美洛昔康)、骨科抗炎药(硫酸氨基葡萄糖)、抗血小板药、抗真菌药、抗心力衰竭药、抗肿瘤药、利胆药等。

饭后服药:其实大多数药物都需要饭后服用,以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比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还有一些药物需要清晨空腹服用,比如驱虫药、盐类导泻药、抗结核药等。

误区3.

中药应该啥时吃?

滋补类可以空腹服用,安神类睡前服用,解表退热类随煎随服,且尽快趁热服用。其他类型的中药一般饭后一小时服用。

图源:pixabay.com

服用方法篇

误区1.

吃药可以不喝水、直接吞?

不可以!手边没水杯,或者水温太烫,直接“生吞”药物,不仅容易造成药物滞留,一些药物“卡”嗓子里,还可能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烧灼感等不适。

误区2.

茶水、牛奶、果汁,可以送服药物吗?

不可以!用它们喝药只会添乱↓

茶水:茶碱、咖啡因、鞣酸等成分可能抵消或降低药效,或与铁剂、钙剂等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发生反应,产生沉淀,引起胃部不适。

牛奶:牛奶中的钙、磷易与药物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反应,形成难容性化合物,影响药物吸收。

果汁:糖分会减慢胃排空速率,影响退热药等药物的吸收。果汁中的酸性还会或使药物在胃中提前分解,降低药效。

误区3.

中药太苦,可以加点糖吗?

不可以!糖味甘性温,腹胀中满、湿热内停的患者尤其要记住,吃药别加糖,以防助湿生热。

误区4.

一颗药可以掰两瓣/拆开吃吗?

大部分不可以!胶囊可使胃肠免于药物刺激;剥去胶囊“外壳”,易产生不良反应;一些控释剂和缓释剂需要保持外层溶衣完整、使药物到达消化道指定位置再释放药效,掰开可能破坏这种作用。

部分药物可以遵医嘱掰开服用;再有些说明书提出,例如,2.5mg一片的药,可以每次服用1.25mg,这样的药物就可以掰开服用。

图源:pixabay.com

药物剂量篇

误区1.

“我心里有数,自己加/减药量没事儿。”

有的患者忘记服药,往往下次服药时两顿攒成一顿吃;或觉得症状不重就减少药量,这些做法都不对

随意减少药量会影响治疗效果,而随意增加药量可导致严重副作用甚至引发药物中毒。

有些家长给孩子服用成人药物,并自行加减药量,也不可取。儿童不是成年人的缩小版,如此“经验”用药,一旦中毒、伤及肝肾功能追悔莫及。所以,儿童要用儿童药,而且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

误区2.

“抗生素副作用大,最好减量吃。”

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如果使用剂量充足,敏感菌以及个别耐药的变异菌都可以被杀灭;但如果没有听从医嘱,减量使用,体内药物浓度达不到杀死细菌所需的水平,感染不仅无法控制,还容易诱导细菌耐药性,使以后的抗生素治疗遇到阻力。

与减量遥相呼应的是擅自服用、加量服用抗生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使用抗生素并不“对症”。

药物有副作用是所难免,服用任何药物,遵医嘱服药都是必要、重要的

吃还是不吃,这是个问题!

如果说前面这些误区,涉及的是“会不会吃药”,那接下来,就是“吃或不吃”之间的纠结。

图源:pexels.com

误区1.

“发烧要不要马上吃退烧药?”

发热原因不明的情况下,盲目使用退烧药,容易掩盖真实病情,给诊断带来困难。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当体温在37.2℃-38℃时,可以不吃退烧药,但应该多喝水多休息;如果是小朋友,家长要注意孩子精神状态,能吃能玩的宝宝不必太担心TA发热。

误区2.

“症状好转就能停药了吧?”

自行停药和自行加减药量一样:不可取

这里特别要强调: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非但不能随意停药,通常还需要终身服药,吃吃停停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误区3.

“说明书上不良反应越多的药越危险?”

实际上,不良反应记录得越详细,越能证明该药的研究透彻。明确列出多种不良反应,恰恰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权衡用药利弊。

当然,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概率,哪怕写了一长串,实际发生的概率可能很小,所以,医生建议服用的药不仅得吃,还要规律地吃。

图源:pexels.com

误区4.

“得XX病的都吃XX药,我也吃点?”

拜托!吃药不能跟风!病情和体质不同,具体开处方时也会有一些相应的调整。照搬别人的“经验”,要是吃出大毛病可咋整?!

比如,预防心肌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的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可以阻止血栓形成。长期服用刺激胃黏膜、导致出血倾向。长期服用前,必须咨询医生

误区5.

“新药比老药好、贵的比便宜的好?”

没有可比性哈!新药问世时间尚短,临床反馈不如老药那么多,对于疗效和副作用的探索,还要继续。

只要安全有效,理论上都算“好”药,至于药价贵贱如何选择……多半还是根据患者经济状况和具体病种而定。

图源:pexels.com


保健品、海淘药,想说爱你不容易!

切记!

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

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

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

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

……

重要的事情说300遍都不过分。无论糖尿病还是高血压,请记住:该吃的药不能停!

对了,“清除体内垃圾、毒素”等说法,都是炒作概念,遇到这样忽悠人的保健品,请直接对它说

再见

切记!

钙片维生素,多补有害无益!

补钙过量可能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吸收,还可能引起钙性尿结石、肾结石等疾病。

维生素过量服用,可引发中毒,出现食欲减退、烦躁、呕吐、皮肤瘙痒,甚至造成肝脾肿大、肾脏病变等危害。特别需要注意泡腾片式的、水果味的维生素,它们也是药,不能过量吃

图源:pexels.com


切记!

中草药代茶饮,不宜长期喝!

中医遣选方药之前都要“辨证”:是肺气虚?肾阴虚?还是气血两虚?……这是个专业活儿,还是交给医生比较放心,自己用药不万一适得其反,就伤身了。

另外,有些颇具国民度的中药如“银杏叶”“决明子”等,很多人都会自行代茶饮,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性决定了它们不宜长期饮用。

切记!

海淘药品,请谨慎再谨慎!

随着互联网电商的蓬勃发展,一些境外药品如雨后春笋般,通过海淘、微商等渠道在国内市场热销。小编在此提醒:

购买境外药品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确认该药的成分、服用剂量是否合适,避免和其他正在服用的药物成分叠加,引发不良反应。

药物不同于其他商品,同购买要选择资质齐全的商家,收货时检查包装是否完好,以防运输过程中破损、变质、过期,产生用药风险。

图源:pexels.com


这些药,“禁用”人群千万别碰!

2018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因存在心脏毒性,使用风险大于获益,停止感冒药“特酚伪麻片”和“特洛伪麻胶囊”生产销售和使用,撤销相关药品批准文件。家里有这两个药的,赶紧扔,所有人禁用了!


时隔四个月,国家药监局再次公告称,决定对“牛黄解毒制剂”增加警示语——本品含雄黄,不可超剂量或长期服用。同时明确规定,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对本品及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

用药安全这回事,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尤其是“眼熟”“耳熟”的儿童用药

中药注射剂

清开灵注射液,儿童禁用。

柴胡注射液,儿童禁用。

双黄连注射液,4岁以下儿童禁用。

感冒药

小儿伪麻美芬滴剂,已注销注册批准文件,儿童禁用。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1岁以下儿童禁用。

小儿氨酚黄那敏,2岁以下儿童慎用。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儿童慎用。

退烧药

尼美舒利分散片,12岁以下儿童禁用。

注射用赖氨匹林,16岁以下儿童慎用,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匹多莫德,3岁以下儿童禁用。

安乃近,儿童禁用。

止咳药

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如强力枇杷露、复方甘草片、复方甘草合剂等,18岁以下禁用。

消化科用药

多潘立酮混悬液,已注销注册批准文件,心脏方面不良反应案例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