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后来都去了哪里?

在上海苏州河的北岸,现在仍屹立着一栋弹痕斑斑的建筑,无言地述说着当年抗日将士们的英勇壮烈。

它就是四行仓库。

1937年10月26日,为了掩护国民党八十八师和其它部队向西撤退,谢晋元带领400多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奉命据守四行仓库。

谢晋元

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他们浴血奋战4昼夜,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毙敌200多人,极大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也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低落的中国军民的士气。

童子军杨慧敏冒险给将士送旗

01

苏州河对面当时是英美租界,四行仓库保卫战引起了中外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英美等国恐怕损害自己的利益,就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

蒋介石认为坚守闸北、坚守四行仓库最初的目标已经达到:绝大部分的中国军队已经顺利撤退,并重新部署;而这场战斗已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

他寄希望于西方列强能从中调停。于是他下令谢晋元于10月31日撤出仓库。

刚接到通知时,谢晋元坚决不答应。因为他早已立下了“殊死报国,誓于四行仓库共存亡”的誓言。后经再三劝说,谢晋元才同意率部撤退到英租界。

但随后英租界在日军的威胁下,解除了壮士们的全部枪械,并将他们送到了租界西部的胶州路进行隔离。

02

在租界内,谢晋元仍然没有放松部队操练,依旧组织大家出操、训练。每天早上,孤军还会升国旗。

这些行为让租界守军很担心,他们怕惹来日本人。

一天早晨,趁着孤军升旗时,英国人指使全副武装的白俄雇佣军来抢国旗,还打死了四个保护国旗的战士。

当时,谢晋元给蒋介石写信,想出去继续抗战杀敌,得到的回复却是要忍耐。可想而知,谢晋元他们是多么的愤懑和压抑。

但谢晋元依然每天带着手下的士兵,对着没有国旗的旗杆升旗、行礼。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四行孤军营操场被4名汪伪特务收买的兵痞刺死,年仅37岁。

4名叛徒被租界审判处死。

谢团长没有在战场上牺牲,却死在了卑鄙的叛徒手中!

后来,谢团长的遗体被安葬在孤军营宿舍门前的小花园内。

国民政府追封其为少将。25万上海市民纷纷含泪到孤军营为谢晋元送葬。

0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正式对英美宣战,上海的日军占领了租界。

真是憋屈!孤军营的战士本来是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落到日寇手中的。

日军接管拘留营后,先后将330余名孤军官兵押到月浦、龙华做苦力。

1942年4月,孤军被关入老虎桥俘虏营,遭到百般折磨。

有一次12名士兵越狱逃跑,跑到南京中华门时被抓,被日军当场残忍刺死。

1942年8月,70名孤军士兵被抽调到南京东郊孝陵卫日军战地士官学校做工。之后,有人通过没通电的铁丝网逃脱,有的还参加了新四军。

1942年底,敌人又从老虎桥俘虏营中派出100多人(包括孤军营代团长雷雄),去安徽芜湖裕溪口装卸淮南煤矿的煤炭。

1943年春节前一天下午,收工时他们举行了暴动,抢了敌人的机枪、子弹逃了出去。雷雄等29人逃到一个叫桃花乡的新四军驻地,受到了新四军的热烈欢迎,最后分两批回到了重庆。也有些人在逃跑过程中被发现,没能逃脱牢笼。

还有一批被押到了印尼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被强迫每天干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重活,住岩洞、吃瓜薯。很多人在繁重的劳役中病死累死,尸体被草草埋于深山。

04

抗战胜利后,各地幸存孤军纷纷来到上海。

当时国民党想让孤军将士打内战,被拒绝后,只给他们发了一点救济金。孤军战士们流落街头。

凌维诚

孤军们的遭遇引起了居住在上海的谢团长的遗孀凌维诚的关心,她四处奔走,举行记者招待会,呼吁社会各界关心流落在上海的孤军们的工作问题。

凌维诚对儿子谢继民说:

“你父亲虽然牺牲了,但全国人民都纪念他;而许多人牺牲了,不仅默默无闻,甚至尸骨无存,比我们惨多了。苦就苦了这些孤军士兵啊,他们在战场上卖命,在租界被囚,在日军战俘营做苦力,九死一生地盼到战争结束,却连生活都无着落!”

“我作为团长夫人,一定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否则你父亲在天之灵也会不安的。”

在凌女士的帮助下,1947年3月市政府同意将大达码头交给孤军管理,让孤军们从事搬运工作,以劳力维持生活,同时又组织了四行孤军工业服务社,孤军们自食其力。还有的孤军找到了当门卫、车夫、街头清洁工、铁路警察等工作。

抗战胜利后,仍被关在老虎桥俘虏营的80名孤军也获得了自由。

此时,幸存的孤军有100多人。

05

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孤军回到家乡务农,也有的参加了工作。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时,91岁的孤军战士杨养正已经双目失明,他在家人陪同下重返四行仓库。

杨养正军官证照片

杨养正老人当时所在连的连长是上官志标,他的儿子上官百成也从台湾飞到了上海。

当年叛徒刺杀谢晋元时,为了营救谢团长,上官志标被敌人砍了6刀。上官百成在谢晋元塑像前,展示了上官志标受伤时候穿的衣服,上面还留有鲜血和刀砍的痕迹。

杨老这次重返故地,抱着团长谢晋元的塑像痛哭不已。他也见到了谢晋元团长的后人———谢继民。

三人共同唱起了那首《八百壮士歌》。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你看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

......”

激昂的歌声响起,“八百壮士”奋勇杀敌的画面似乎又闪现在人们的眼前。

2010年12月16日杨养正逝世,享年96岁,是“八百壮士”中最后一位去世的。

全身绑满手榴弹的陈树生和敌人同归于尽

后记

2015年四行仓库建成了抗战纪念馆,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喜欢旅行的朋友到了上海,如果有空建议去看看。

上海有晋元路,有晋元中学,人们没有忘记以谢团长为首的勇士们。

“八百壮士"那可歌可泣的精神,不仅激励了当时的军民,也仍然激励着当下的人们。

目前,我们之所以能控制住新冠肺炎的疫情,靠的不也正是这种团结互助,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精神吗?

(图片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谢继民《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八百壮士浴血奋战记》

2.邢逸群 冷培榆《“八百壮士"后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