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努力过的人,才有资格享有内心深处的波澜不惊

这两天我看到一个有趣的观点,说年轻人存点钱去三四线城市生活多舒服啊,前几年其实也流行过逃离北上广,首先选择是没有对错的,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好了,但是我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什么最重要?是眼界。

你二十岁见过的世面,那种梦想、勇气、格局都会伴随你的一生。作家孙晴悦说过一个故事:她的一个朋友去纽约念书,她说这辈子最不后悔的事情,就是去美国读了研,在纽约生活了两年。哪怕读书很辛苦,但是纽约生活令她终身难忘。

这个城市的包容和多样性,让所有的文化和价值观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纽约有纸醉金迷的模特圈娱乐圈,那里流行一句话,“如果你能够让纽约知道你的名字,那么全世界都将知道你,因为这里是纽约。”纽约也有各式各样的NGO,他们为不同的弱势群体代言,如果你看到一个哥大女生放弃华尔街优渥的offer而去了NGO,这一点也不奇怪。

“纽约聚集了各式各样从五湖四海过来的人,不是聪明人没有资格住在纽约,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才华和故事。纽约就像装了一个沙漏,过滤掉了无聊的人,剩下的都是漂亮又聪明的人。

1.因为我们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平庸。

我有个学姐,初中的校友,她非常棒,高考那一年是我们市的高考状元,理所当然考入了北大。那一年在市里无限风光,学校也借此大肆宣传了一把,就连我们这些跟她并不是很熟的小学弟小学妹都感觉,能跟市高考状元在一个学校,好荣耀啊!

可后来再听老师们提起她的时候,语气里竟是唏嘘。曾顶着那么大光环的她,入读万众向往的名校,似乎从此就顺风顺水,但实际上她在北大的生活并不是很开心,为什么呢?

原因也很简单,她有两个室友都是当年某省的省状元,而她只是一个市状元。

这挫败感就来自于,在自己曾经的小圈子里,你以为你很厉害了(当然其他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当走出这个圈子来到更大的平台时发现,自己不过泯然众人矣,永远有人比你优秀,永远有人会留给你一个追也追不上的背影。

2.不拼爹靠自己也能活的不错,仅此而已。

我老家有句俗话叫“守家在地”,意思是外面再好,也不如呆在自己熟悉的家,遇到点什么事也有亲戚朋友帮衬,而且找关系,走后门也方便,我相信这个观念在中国广大的经济,思想观念异常闭塞,扭曲的小城市是很有市场的,现实情况是,一般本地的既得利益阶层的后代还是会继续呆在本地吃香喝辣,继续凭着老爹的光环当上本地的统治阶级,精英;

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漂的,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这里的普通指家庭背景,非能力,智商),为的是求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因为这样的人群在本地也会因为当地商业,法制,社会公平的落后,做着一份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贫穷,没有尊严的过一辈子是大概率,去大城市起码你还可以凭着勤奋,个人能力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和薪水,接触更多像你一样勤奋的人,因为竞争的激烈,这样的环境会让你自觉的去不停的学习,充电,而这样的状态在小城市顶多就是在大学之前,工作之后大多数几乎不会主动去学习,除非涉及到评职称;

而大城市可以给你良好的学习机会,个人发展机会,但是你确很难在这里生根发芽,高企的房价就是过滤器,只有精英,成功的私企老板,大公司高管和高科技从业者最后才能留下来,

大城市其实就是大部分草根的职业技能培训班;

那些在大城市工作十几年的异乡人,早些年因为你们年轻,你们可以挥霍青春,而且还没有谈婚论嫁,所以你们并没有太过在意未来,房价,住群租屋过的也挺开心的,但当你遇到另一半,想给她一个家,想稳定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这些年虽然赚的也不少,但是跟首付比起来杯水车薪,大多数人的父母是指望不上的,因为如果父母有出首付的能力,多半你就在老家考公务员了,就不出来漂了,这时你在大城市多年充电的效果就出来了,北上广你呆不下,但是凭着你的专业知识,去二三线经济发达城市或省会谋一份待遇还不错的工作也是大概率的,攒攒钱买房也是看的见的事情,所以,最后大部分人其实是这种归宿。

3.征服挫败感

扯了这么多,回到话题本身,为什么在大城市打拼这么有挫败感,大把大把的人们还是选择去大城市。与以上同理,在大城市里,我们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平庸。

在大城市,有大把的资源,但也有大把的人才排队等着,当我把写着北大的简历递出去时,对方早已收到了一堆牛津、耶鲁的简历。更优秀的人当然配得上更好的机会,会有哪个公司不愿意用优秀的人?然而接受了这一点,就不得不接受它的对立面,那些相比起来没那么优秀的人注定将经历失落和挫败。

即将要去上海工作的我,我就是被这样的挫败感有点压到喘不过气,也曾动过这样的念头:大城市有什么好的,一个小破机会都成千上万人去抢,工作又累,物价又高。

直到一个朋友开导我的一句话让我破了这个念头:你觉得上海不好,不过是因为你在上海混得不好罢了,你看那些在上海混得好的,谁会整天抱怨上海?

深以为然。但即使在大城市打拼充满了挫败感,我也愿意留下来。因为我知道回到家乡那个小地方,我人生的顶峰可能也就不过如此了,而在这里我还有无限的可能,毕竟这些年过来我的生活状态已渐入佳境,工作处于上升期,且已经开始有富余的时间和资本在业余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我相信在这里凭自己的打拼终有一天征服挫败感比逃避它,要快乐得多。

如果你问我,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什么最重要?

那么一定是:眼界。

如何才能有更宽广的眼界?

我想,如果有机会的话,千万不要贪恋安逸和温暖,你要在年轻的时候,待在一个大城市。

它给你多样的价值观,它告诉你人生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在这个充满偏见、不理解,甚至意见不同便恶言相向的时代,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不同的活法,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它直接决定了你的气度,你的待人接物,你的胸怀抱负。

只有见过一切,你才有资格选择。

如果你二十多岁的时候,去过最美的地方,看过最美的风景,看到过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壮丽而辽阔,看到过这个世界上的人是如此不同。

那么你会安然接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和苦难。

因为如果欢乐必不可少,那么我们也应该能够坦然接受暂时的挫折和困难。

你心里会明白,你见过这个世界上的好,你见过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你知道你值得一切更好的东西,所以你会更加笃定,更加心无旁骛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