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半世纪,叶圣陶等大师力荐,这套书让孩子成为语文高分学霸

自从教育部下发文件,语文教材“大换血”以来,学校要求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

有些孩子背诵了大量历年优秀作文和课外读物里的优美句子,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将这些背下来的句子或词语直接用到自己的文章里。

可是很多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他们并未真正理解。

一位高考语文148分考入清华的学霸说:

“语文从来都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只让孩子为了应试,死记硬背一些他都不理解的东西,孩子未来只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不是为应付考试。”

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和对语文的兴趣,才能真正让孩子在这个“语文为王”的时代所向披靡。

因此,今天给大家推荐这套《给孩子的语文三书》,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01

四位首屈一指的语文大家

一套影响几代人的语文经典

今天给大家推荐这套《语文三书》分别为:《读和写》《文章作法》《语文趣味》。

这三本书均为畅销七八十年,影响了几代人的语文经典。

这三本书的作者均为民国时期的知名教育家:



这几位语文大家,都有着在中小学教育的一线经验,最了解孩子们学语文和写作文的困难之处。

有了这套《语文三书》可以让孩子打心底里真正爱上语文,爱上写作。

02

《读和写》

一本销畅销半个世纪重版

无数次的经典少儿作文辅导读物

《读和写》的作者是近代语文教育家沐绍良先生。一经出版,就在民国年间引起轰动,连续印行数十版。

大教育学家叶圣陶看后盛赞不已,亲自为其作序推荐,且在序中写道:

“沐先生这本书,曾经在《中国儿童时报》按期登载过,听说读者非常欢喜看,每接到新出的一期,多数是先看沐先生的东西。这就可见这本书能够吸住一般少年的心。”


《读和写》里共包含了24个专门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关于读写方面的要点,如:

★词语如何理解和应用?


★怎样组词,怎样吸引优美的词汇?


★长句和短句如何搭配?


★如何写好作文的开端和结尾?


★怎样写日记?


★怎样培养自己读书的方法?


这是唯一一本传销至今,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授写作方法的作文书。

文字浅显,故事性强:

采用故事体的表达方式,学生们很容易就会被其情节吸引,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浅入深出,寓教于乐。

比喻新奇,印象深刻:

书中采用了很多形象鲜明的比喻和小故事,来阐明对学生们来讲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的一些读写知识。

每一章后,都有课后作业,方便孩子们学完之后迅速巩固学到的内容:


03

《文章作法》

持续畅销八十余年

重点学校语文老师必看经典读物

《文章作法》的作者是知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先生和著名教育家刘熏宇先生。

这本书自出版以来,持续畅销八十余年。至今仍是重点中小学语文老师必看的书籍。

语文大家的教学经验,不仅实用,而且通俗易懂。

很多孩子在写作的时候,迟迟不敢下笔,害怕写错、写不好,犹豫来犹豫去,最后一个字也写没憋出来。

书中,两位大师直接用写作的“6W”原则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

,带他真正进入写作的大门。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why)

指的是作文的目的,因为目的不同则作法不一,需依据目的下笔。

★你在文章中要叙述的是什么?(what)

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会出现跑题偏题。

★是谁在写这篇文章?(who)

写作的人与读者的关系,以何种身份写文给读文的人。身份不同使用的语气和句式自会不同。

★在什么地方写这篇文章?(where)

作文的所在地文字的词语要相应。

★在什么时候写这篇文章?(when)

指写作的年代、时间,有些词语在不同时间使用就不妥。

★怎么样写这篇文章?(how)

指作文的形式,头尾如何,体裁的选择,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


作者在书中写道:

“如果孩子每写一篇文章都能明确这六个问题,再加上端正的态度,文章自然就好,至少不至于十分不好。”


书中详细记载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章的具体写作方法。

并通过对鲁迅、冰心等名作家的简明评点,以及《红楼梦》《水浒传》《三国志》《复活》等国内外经典名著的评点,对写作中常遇到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意见。

写文学类的记事文,必须捉住特色、舍弃其余,任读者自己补足。


写叙事文,必须确定一种观察点,全篇统一,不应摇动。


写议论文,在于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他人意见,以使人承认自己观点为目的写出的文字。


此外,在每个小节里穿插了练习,让孩子将学到的东西迅速落地应用起来。


看完这本书,你就知道语文“大师”真的不是白叫的。

可以说,看了这本书,孩子会真正学懂、学到语文。


04

《语文趣味》

历经七十年依旧读来妙趣横生

帮中小学生打破学习语文的畏难情绪


《语文趣味》的作者是姜建邦先生,他是民国时期上海的一名国文教员。

针对学生上语文课常感觉无聊,他收集了大量国文趣味资料,辅之教学。

如同盐调和青菜,使得枯燥无味的国文课突然妙趣横生。

民国时期一个班级就10多个人,但姜建邦先生的语文课从20多人增至40人,教室里空地方都站满了人。

后来改在大礼堂上课,不到一个星期,学生又增到120多人。

有人评价说:“姜建邦先生的课程,打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畏难情绪,简直是为学生们开了一贴对症良方。”


中国的汉字是象形字,构造复杂,难学难写。

如果孩子能用一种轻松的眼光看它,就会觉得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了。

如汉字的趣味,你知道你认识多少字吗?

书中给出了一张百字图,只要知道那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就是认识了那个字。再将你识得的字数乘以135就是自己的识字数量了。

孩子们可以通过估算自己的识字量,开启自己对于汉字的兴趣。


书中的例子都充满了趣味性,如乾隆时期测字的故事:


中国传统的游戏,猜灯谜:


在过年过节都会写的对联:


中国的汉字是象形的,给孩子一些笔画,让他做字的建筑游戏。

例如用“一、丿、十、口、八、小”等单位,让孩子“建筑”不同的字。


从这个游戏中我们能看出,只要孩子掌握了字的元素,很多字学起来就变得简单了。

姜建邦先生在写作的兴趣这章说道:

“普通人最感觉兴趣的事是他熟习的事,换句话说,他会做、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就感觉着有趣味。”


因此,只要我们给予孩子好的引导,他们就可以学得越来越起劲,越来越兴致勃勃。

这套《给孩子的语文三书》趣味纷呈,故事迭出,绝对是一套市面上难得的适合孩子阅读的语文课外读物。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可读、可懂、可藏。


05

市面上那么多写作课和参考书

为什么要跟着大师学习?

在当今这个时代,如果真的想让孩子吸收点营养,还是得跟真正有学问、有深厚积淀的人学习。

这几位国内知名的语文大家,都是长期从事语文教育行业的一线教师,没有人比他们更懂一个孩子需要怎样的启发与引导。


这套《给孩子的语文三书》内容精要、涉猎广泛,大师们点评到位、举例恰当,尤其是他们的态度和底蕴,让人不得不称赞佩服。

这也是他们的作品历经七八十年,仍经久不衰、畅销至今的原因。#不可错过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