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前半生为朝廷做事,隐退归乡

马相伯因做神父,曾发誓终身不娶。可是他最小的五弟马建忠去世了,如果马相伯不结婚,马家就将绝后了。那个时候社会奉行的还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旧礼俗。所以马相伯在济南兵工厂(潍县机械局)当督办时结婚了,就此犯下了“弥天大错”。


读者可能有所不知,马相伯到过罗马,摸过教皇的戒指。因此惩罚措施有一条,叫他去罗马向教皇承认错误,把他摸过教皇戒指的手指剥去外皮,还要求他到各国都会大教堂阐述“背教”理由。对于马相伯来说,这是锻炼演讲口才的好机会了。

与教会人员的争执,正是因为理念的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教会还歧视中国教士,马公在多次受挫后,决意退出教会。无疑,他被视为教会的叛逆者。从他的争辩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待人和做事的“道”,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超越一般宗教桎梏的。

1881年,随使日本任参赞时,他对文化与知识的理解是“无分国界”的公器。作为一位天才的雄辩家,当时就和日本高官同僚谈及“人类文化,互相融会,无分国界,好像是光”这样的豪言。

1883年自高丽回国后,就从事洋务新政活动,协助李鸿章对招商局财务进行的2年的调查,并建议辟九龙为商埠招商引资,修通铁路。马先生为帮助李中堂举办海军,通过熟识的外商赴美借款。


1892年,清廷推行新政洋务无实效,马相伯赴日本任长崎领事一年,后应梁启超邀请拟主持筹备译学馆,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止。

尽管马相伯人生的前半程为朝廷做事,效力国家,不算顺利,不算成功,但从其外交格局之大气,思想站位之高远,足见他已经尽心尽力了。有时,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大义,不成功也无怨无悔。

1899年,马公结束了官场的纵横驰骋,退官回沪,归隐徐汇,潜心于天文度数的研究和译著,助其弟马建忠著《马氏文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60岁退休是常态。而对于马公,这种退隐只是暂时状态,这使他有时间和心力,去酝酿和开启人生更精彩的“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