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是怎么一回事?它到底多么重要,使中原王朝念念不忘。

幽云十六州也叫燕云十六州,是中国古代北方长城沿线的地方行政区域。其中幽、云两州分别位于东西两端,又设置较早,故名幽云十六州。

十六个州设置年代不一,幽州最早,是古九州之一,那时只是地理位置,后来汉武帝在全国设置十三部州,幽州开始有行政区域的性质了。其次是云州,在战国时期赵国就设立了,那时称云中郡,直到唐太宗贞观十四年才改名云州。北魏时期设置瀛洲、朔州;西魏设武州;北周设蔚州;隋朝设檀州;唐太宗贞观八年设妫州;唐玄宗时期先后设莫州、蓟州;唐代宗时设涿州、顺州;唐朝末年设新州、儒州、应州;后唐天成初设寰州。到后晋时,就形成了十六州的规模。

长城,是古代中原汉族政权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防线,是保护中原的屏障,而幽云十六州就位于长城一线,分布在长城南侧,太行山两翼,其中莫、瀛两州还深入到中原的腹地。所以燕云十六州是长城防线赖以存在的有力依托,与长城构成唇齿相依的关系,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十六州本为中原王朝的固有领土,但是后晋石敬瑭为得到契丹支持,夺取帝位,将其割让给了契丹,从此,契丹的疆域扩展到了长城沿线,据有燕山山脉,使千余里长城防线成为辽朝境内的摆设,他又控扼长城关隘要塞。这样,中原王朝就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屏障,华北平原无险可守,暴露在北方骑兵的铁蹄之下。

对于契丹来说,幽云十六州同样重要。在战略上,控制了长城一线,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主动。同时,这一地区是农耕经济,相对发达,这对于契丹的国家经济基础是很有好处的。

中原王朝与辽国都认为,自己是幽云十六州的合法拥有者,因此,无论是后周,北宋与辽的战争,都在所难免。后周世宗在位时期,大举北伐,从契丹收复瓦桥、益津、淤口三关及瀛、莫二州等“关南”之地。

宋朝建立后,历任皇帝都没有放弃夺回幽云十六州的念头。太祖皇帝设封桩库,积蓄实力。太宗皇帝两次北伐,虽然失利,精神可嘉。真宗皇帝曾经御驾亲征,迫使宋辽达成盟约,安定边境。就连不务正业的徽宗皇帝,还想和金国联合灭掉辽国,拿回幽云十六州!

直到400多年以后,乞丐皇帝朱元璋派大将北伐,收复大都,幽云十六州才又回到中原王朝手里,真是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