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迸”发!一根小菌棒产业一片天

正是四月农忙时,走进位于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宋旗镇创新村的贵州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菌棒加工厂,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映入眼帘。厂区空地上,近500吨制作菌棒的木屑、谷壳等原料堆积起一座座小山,工人们正在上面注水、翻堆、拌料……

“这个是大球盖菇发酵料,我们用木屑、谷壳、玉米芯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好,放入生石灰,加水进去。每天至少配比10~20亩的量,4月底就要下田栽种了。”

说话的人叫王胜祥,是贵州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从菌棒生产、无菌接种到鲜菇栽培,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两个月前,王胜祥可没现在这么忙碌。受疫情影响,公司今年新引进的菌种大球盖菇生产严重滞后。原材料短缺、工人复工难、季节不等人,让这个春日胜黄金的季节格外难熬!

“本来大年初三我们就要开始采菇,今年却等到初八、九才有一小部分开始复工。当时各村卡口多,其他地方的工人来不了。香菇不等人!我们就在村里招了一批新员工。”王胜祥说,疫情期间,公司想方设法解决人员复工问题,同时购进机器自主生产木屑,保证了菌棒生产。

企业复工复产后,聚福菌公司积极组织人员有序分批到岗,实行“三班倒”。“前两天,我们每一天晚上都在加班加点赶工。单单生产大球盖菇菌种,一天就要发酵100吨左右的原料。员工们干劲十足,大伙都说要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尽量补回来。”提及当前生产情况,王胜祥笑容洋溢,现在他所负责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已经恢复了产能。

在香菇大棚里,层层摆放的菌棒上,一朵朵鲜嫩的香菇悄然绽放。贫困户张菊戴着手套翻动着菌棒,看准香菇,用手轻轻一扳,香菇就轻巧地掉进竹篮。

40岁的张菊是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宋旗镇和兴村村民,原来在广东打工,受到疫情影响,过完年后她没有再出远门,看到附近的聚福菌公司招聘香菇采摘人员,就前来报名上班。虽然是个“新手”,但张菊手脚麻利,干起活儿来却是一把好手。

“因为疫情,我们不能去外地打工了,在家门口能找到工作,我觉得挺知足的。我一个人一天能采300多斤香菇,一个月就有3000多元工资。现在就想加紧干点儿活,多挣点钱。”边说话,张菊手上的活儿还不停。

像张菊这样的新员工,聚福菌公司今年已经招了120多人,不仅满足了疫情期间企业的用工需求,还解决了当地农户的就业问题。除此之外,在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聚福菌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统一建大棚、统一菌包生产、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保底价收购,以此带动当地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

企业还充分利用合作社成熟的技术和市场前景,通过合作社发动13个村种植,并辐射带动安顺市10多个乡镇30多个村,菌棒销往六盘水、毕节、黔南部分区县,带动上万名群众脱贫致富。王胜祥本身也是合作社的一员,入股到聚福菌公司以后,他和妻子都在食用菌种植基地上班。“我现在的打算就是要干好这份工作,努力提高公司的效益,带动更多群众脱贫。”王胜祥信心满满地说。

截至目前,聚福菌公司年产菌棒能力达到6000万棒,鲜菇销往长沙、南京、广州等地。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着力打造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眼下正是酿造酱油的好时节,近300个陶制大缸沐浴在阳光下,工人们正在晒香菇酱油。

“我们的酱油以春季投料为主,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种植生产的香菇粉,让阳光晒满180天以上,使香菇酱油味道更鲜,产品将向高端化发展。”贵州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睿介绍,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公司的深加工项目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2019年,聚福菌公司牵头承担“安货入青”工作,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安顺66家农特优产品顺利在青岛5个大超市设立了销售专柜和1个扶贫协作产品展示店,200多种260多吨产品销售突破2000万元,其中“初出茅庐”的香菇深加工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作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食用菌龙头企业,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聚福菌公司仍在积极开拓市场、加快扩大规模。结合今年年产菌棒1亿棒以上的目标,公司围绕全产业链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疫情对我们来说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公司正在加班加点抢产量。目前,我们已经生产了1000多万棒菌种。现在还在每天陆续‘三班倒’,我们要赶季节种植,今年要提升到1亿棒的产能。”贵州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班子成员李猛表示,企业选定大球盖菇、香菇、红托竹荪作为种植主打品种,预计在安顺市各县区发展林下种植6000亩以上,大棚种植3000亩以上、田地种植1000亩以上,目前已经启动了幺铺四旗坝区1000多亩、紫云1000多亩大球盖菇种植,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发展积极性,让广大种植户有干头、有赚头、有奔头。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