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践行垃圾分类,有位学生提议把食堂布局改了

如今,垃圾分类这股新时尚在上海蔚然成风,尤其在校园内,同学们自觉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氛围越来越浓。当垃圾分类遇见“00后”,他们的脑袋里又有什么好点子呢?今天,来自嘉定一中的文彦诚、郁杨雨凡、王颢、蔡依林、唐思琪、高思芸几位同学,就与我们一同分享他们眼中的垃圾分类。

新学期伊始,嘉定一中食堂布局的改变让“垃圾分类”再度成为学子们的热议话题。但你知道吗,这竟是一位高一男生的提议。

原来,他仔细观察食堂发现,倒剩饭剩菜的湿垃圾桶和扔纸巾的干垃圾桶的摆放不太合理,学生放置餐盘的地方容易拥挤,失去秩序。于是,他提议改变食堂动线,让学生一路相继经过干垃圾桶、湿垃圾桶,餐盘筷子放置桌;并且增加护栏,引导学生有序排队。

学生设计的食堂布局图

收到建议后,分管后勤的副校长当即落实,当天中午,食堂已经重新布局。

完善后的食堂现场

这样的金点子在嘉定一中里还有很多,来看看其他同学们对垃圾分类有什么想说的。

垃圾不该弱小和无助

走在马路上时,我们时常看到环卫工人一边要忙碌地捡垃圾,一边还要给垃圾分开存放。这让我们不由反思,分类扔垃圾对我们而言只是举手之劳,却能大大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强度。如果给垃圾分个“家”,所有垃圾被一股脑地堆成一座小山丘这种情况是不是也会减少很多呢?

我们还想到,虽然被称作垃圾,但其实它们自由用处和价值,比如,我们可以将易拉罐制作成为精美的笔筒或重新融化制作为铝块,避免金属的浪费;可以利用考卷和草稿纸制作纸盒收纳物品……

我们班的杨洋同学曾对于垃圾分类有这样的呼吁:别让弱小可怜又无助的垃圾走错家门。我想,垃圾不该是弱小和无助的,而应该是可利用、有价值,有力的!

垃圾分类一定能更好地推进

从去年开始,我们参与并策划了不少关于垃圾分类的活动。比如在去年,我们学校开展了垃圾分类讲座,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让我们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更加清晰。比如,我们之前一直把“尿不湿”当做为湿垃圾,经过学习才知道,并不是名字中有“湿”的物品就是湿垃圾,实际上,它属于干垃圾一类。所以,虽然垃圾分类“名扬万户”,但大家对分类标准也许并不了解。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寒假里,我们高一年级去社区开展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居委会为了鼓励大家践行垃圾分类,推出了“积分换奖”措施。通过对居民履行垃圾分类义务予以肯定与激励,让越来越多的居民能够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共同为建设“美丽嘉定”尽一份力。

我们还配合社区完成了环境清扫、海报制作、上门宣传动员等任务。派发宣传手册要从一楼到六楼、逐家敲门,每每看到老爷爷老奶奶一个字一个字认真阅读阅读我们亲手绘制的黑板报,我都欣喜万分。我觉得,垃圾分类一定能更好地推进,因为每个人都开始重视了起来。

我们会帮助你们找到回“家”的路

垃圾分类在学校里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了,但我观察到同学们对于垃圾的分类的意识还有待提高,这或许是因为我们没能切身感受到垃圾分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帮助。针对这一情况,学校设计了“变废为宝”的主题创意活动,鼓励大家再次利用身边的垃圾,创造出外观美丽的艺术品,将它变成我们可利用的物品。学校还向每个班级征集了垃圾分类金点子,我们对于垃圾分类的热情也被点燃起来了。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还有什么办法能让社会上的其他人也主动参与进来呢?我觉得,我们可以“因材施教”,从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接触到的东西下手,把垃圾分类的小知识印在烟盒、酒杯、护肤品等的外壳上。还可以在他们上下班经过的地铁站台各处,摆放宣传牌、分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小册子。另外,众多小区已经推行了垃圾分类绿色账户,但有些居民对垃圾如何分类还是不够熟悉,或者觉得麻烦。这就可以和高中生志愿服务结合,安排学生在垃圾分类处站岗,在监察的同时并协助市民们完成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我们可是专业的!

作为垃圾的“生产商”,我们一度忽视了他们,轻视了他们。在此,我代表“生产商”正式道歉,我们会帮助你们找到回“家”的路,请你们,隐藏在垃圾堆里的钥匙啊,在我面前显示你真正的力量吧!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微信公众号“引力盒子”[微信ID:gra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