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史新说:从古代军营到现代公园,传统运动“石锁”复兴

近日天气炎热,晚上出去纳凉的时候,发现公园里很多老大爷在玩一种很新奇的玩意:“抛石锁”。好奇之下,也进入场地想要小试身手,抡了两下之后,发现和我平时玩的哑铃完全不同,最后在大爷们的指点下总算学会了用力技巧,可以耍上两个动作。

回到家后,猎奇心思不止,查阅诸多资料,总算了解了‘石锁’的前生今世。



01.古代兵营必备的练力神器

相传石锁最早起源于唐代军营,用整块长方形大青石凿制而成,因与我国早期的铜锁相似而得名。

这种青石制品是将士们打熬身体的最佳伴侣,除了石锁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石担、石墩子等各类大重量青石制品,都是为了训练军士的力量和发力方式。

随着唐朝武举的兴起,石锁也渐渐的从军营走向民间,最早用石锁进行训练的,大都是有志于武举的民间武者,在武举中“刀、马、弓、石”的石就是指石锁,专用以考核应试者的力量。

在石锁训练中,有着这样一句话:“大锁练力、小锁练技、花锁练艺”。

这里面的大锁、小锁、花锁分别代表了石锁的重量,其中花锁为10-40斤、中锁为40-80斤,大锁则是80斤以上。


练习石锁也是中国传统功夫的基本功,不仅可以增强练习者的力量,还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灵敏、以及平衡性,更可以整合人身体的肌肉力量,训练人体的“整劲”。



02.从传统运动到非物质遗产

从清朝灭亡后,用于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石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健身房的各种健身仪器。

近些年传统文化的复苏,也带动了“撂石锁”这项传统运动的苏醒,在2011年6月,“撂石锁”被纳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

现在很多公园都设有石锁运动区,这些大都是民间爱好者自发组织,进行培训和一些比赛。

指导我练习石锁的大爷说:“石锁表演讲究高、飘、正、稳、活,在表演中除了石锁本身的翻转运动外,很多熟练的高手会加入步法、躲闪、抛接等动作。”

看着旁边的几位行家熟练的进行各种花样的石锁表演,动作飘逸、舒缓得当,每当表演到精彩处,总会赢得阵阵掌声和叫好,这种技艺与力量的结合看起来让人赏心悦目,这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是一种表演艺术。


03.撂石锁的练习和比赛

“撂石锁”咋一听感觉难登大雅之堂,其实并非如此。

早在建国初期1953年的时候,撂石锁的代表人物沈少三就参加过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并且凭借着精湛的石锁技艺,获得当时主办方郭沫若的首肯,在赛后被特邀到中南海怀仁堂进行表演。

在03年的时候,国家体育总局准备开发一项传统武术的比赛,就是后来的“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其中撂石锁作为传统武术的训练基础,也被列为比赛项目、并针对其指定的详细的规则,这些规则至今仍被各类民间撂石锁比赛所沿用。

撂石锁练习和表演的花样繁多,比较经典的练习花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翻花、接花、组合套花。

翻花最基本的就是手花,将石锁抛起来后在额头的位置旋转一周后,再用手接住。基本上练习者经过短期练习后,选择合适的重量都可以做到。

接花属于进阶动作,需要长期的练习,其中最为经典的也就是比赛中经常比试的动作就是“石锁上拳”。做个动作要求将石锁纵向抛起,旋转180度后,抛锁的手握拳在与肩同高的位置接住石锁,之后在石锁稳定在拳面后,伸臂上举并保持住3秒以上。

这个动作可以说难度非常的高,要求练习者有极强的握力、臂力以及拳面承受力。

很多练习者都是由轻到重,练习的时候也是先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首先用肩膀接住,再次有臂膊接住,进而进阶到有拳面接住,更有甚者可以只用三根手指接住石锁,也就是行内人说的:“三指卧鱼”的动作。

最后的组合套花,也就是表演者将自己所会的花样融会贯通,连接在一起的表演方式,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两三个同伴一起表演,主要看对练者的默契程度。

在撂石锁的比赛中,评判参赛者名次主要有三个原则:石锁重量、动作标准、表演者体重。

比赛的最终成绩以参赛者所能完成的最重的石锁重量依次排名,如果石锁重量等同,那么动作违规最少的为优胜者,如果参赛者动作都没有违规,那么以体重轻的参赛者为优。



04.石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玩石锁可以说是一种男女老幼都可以练习的运动方式,练习的时候并不需要什么基本功,练习方式也是由简到繁、由轻到重,练习的时候要注重左右手交替练习,既可以一个人练习,也可以两人对抛练习。

石锁作为一种抗阻性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腕力、臂力还有腰腿部的力量,长期的练习可以改善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更能结交一群共同爱好者,共同传承传统文明。


文/三点文墨

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或吐槽,带你看不一样的文化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