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决定南宋王朝的存亡命运 彰显历史风云背后的家国大义

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巅峰之作,在这部书里面,设置了风云激荡的广阔社会背景,南宋末年蒙古军队试图突破宋军防线的襄阳城,这座城池关系着大宋帝国的生死存亡。

虽然在故事当中,人物和真实的历史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杨过在襄阳守城之战中飞石击毙蒙古大汗蒙哥,以及在金庸先生射雕系列中大侠郭靖在襄阳失守以后以身殉国,这两段情节,还是反映了历史上曾经决定了南宋王朝命运的两次战争,在这两次著名的战争背后,还关系到两座城池以及重要相关人物的结局和心路历程。

01

第一场战争以飞石击毙蒙古大汗蒙哥而结束,这次战争在世界军事历史上非常有名,这就是钓鱼城之战。

公元1258年,蒙古伐宋大军兵分两路,东路由忽必烈率领,向南宋王朝的门户襄阳地区进发,西路则有蒙哥御驾亲征,从西北六盘山分兵三路直取四川。蒙古铁骑在潼川路合州的钓鱼城遭遇了宋军的顽强抵抗。一场实力悬殊的保卫战就此展开。

蒙哥对钓鱼城势在必得,因为他率军南下,宋军几乎望风而降,当他到达钓鱼城下,以为一座小城,唾手可得,没想到,守将王坚不但严词拒降,还杀了使者立威。

这无疑让蒙哥觉得大失颜面,他调兵遣将,把合州附近的合州旧城、渠江的礼仪城、平梁城等城池切断了联系,并且断绝了宋军从忠县和涪陵的援助合州的下游水路交通,让钓鱼城成为一座重兵包围中的孤城。


四川一直是蒙古进攻宋朝的兵家必争之地,钓鱼城在嘉陵江、渠江和涪江三江汇聚之地,水路四通八达,陆路可以凭高临险保卫重庆,地势险要。公元1243年,名将余玠在前任制置副使在钓鱼山上的军事建筑基础上,修建钓鱼城,作为合州的行政中心,以重兵驻守,来扼守嘉陵江这一要冲之地。

公元1254年,王坚接任合州守将,他进一步加固此地的军事布防,并且迁移大量陕南和川北的百姓,从此钓鱼城俨然成为川中军事重镇。

时间回到公元1259年2月,蒙哥亲上石子山督战,对钓鱼城展开全方位的猛烈攻击。二十天之内,元军一连对一字墙以及城东的东新门、奇胜门等地发动猛烈的攻击,但是都被击退。二十二日元军攻破城北的一字城,但是随即被王坚率领精锐夺回。

曾经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却在钓鱼城下屡战屡败。元军将领对此产生了分歧。虽然术速忽里建议,应该以主力沿江而下,与忽必烈合兵会师,一举灭掉南宋。可是以蒙哥为首的许多将领,却都主张强攻钓鱼城。就在密集的拉锯战当中,尽管在围城期间,宋军的几次援军都被拦阻,但是宋军士气如虹,元军本来就是长途远征,更是因为水土不服,疫病流行。


王坚趁机多次夜袭敌营,六月初五,蒙古前锋勇将汪德臣在外城马军寨得而复失以后,单骑来到城下劝降,被飞石击中,不治身亡。蒙哥大汗在愤怒之下,于七月二十一日,亲自坐镇指挥,不料他也同样被飞石击中,七天以后,死于军中。

于此同时,忽必烈率领的元军已经突破了长江天险,把军事重镇鄂州视为囊中物,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也是一路凯歌,来到了长沙城下,眼看伐宋大功告成,在得知蒙哥死去的消息,忽必烈权衡利弊,不得不放弃眼前的大好局面,赶紧挥师北归。

同样不得不放弃胜利果实的还有蒙哥的弟弟旭烈兀,当时蒙古军队西征阿拉伯半岛,剑锋直指埃及,但是关系到以后蒙古政权的归属,旭烈兀和忽必烈一样匆忙赶回。

就这样,钓鱼城下的一颗石子,改变了南宋的命运,也改变了蒙古西征途中欧洲各国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命运,让钓鱼城这奇迹般的一战,成为世界军事历史上的重要战役。钓鱼城因此被称为上帝折鞭处和东方麦加城


02

第二场战争就是著名的宋元襄阳之战。公元1267年,继蒙哥大汗死于钓鱼城下8年以后,忽必烈在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下,把襄阳作为突破南宋防线的突破口。

在刘整极具针对性的军事策略之下,襄阳守将吕文德中计,听任蒙古人修筑了城外城以及堡垒,逐步切断了襄阳与外部的联系。

从公元1267年开始,元军正式开始了对襄阳城的围点打援战术的实施。宋军虽然意识到己方处于不利的地位,却仍然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反击。

刘整针对襄阳水陆相连的地理优势,决定训练蒙古水军。第二年,水师宣告成立,有七万兵力,五千艘战船。此时,襄阳已经失去了水战这唯一的优势。

接下来的几场宋军援助襄阳的战役全部失败,就证明了这一点。

公元1272年,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组织的援救襄阳行动,由张横张顺兄弟率军突破重围,运送大量物资进入襄阳,张顺甚至战死,接下来宋军企图从水路撕开一条生路,却被刘整的水军在张横与范文虎军会合之际,杀了一个溃不成军,张顺也以身殉国。


就此,襄阳陷入了绝境。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元军为了攻下城池坚固的襄阳,动用了新式的攻城武器:回回炮。他们首先用与襄阳守望相助的襄樊来做实验,在蒙古将领阿里海牙的率领下,襄樊失陷,一水相隔的襄阳城中,宋军目睹了屠城的惨状。

元军接着移师襄阳,重炮轰击之下,宋军已经失去了战斗的心志和力量。上至忽必烈,下至元军重臣将领纷纷登场劝降。

吕文焕心里明白,襄阳城现在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生路,与元军谈好条件,献出城池,保全全城军民的生命,一条是死路,就是效仿唐朝张巡守睢阳,用百姓士兵的尸骨来守卫襄阳,等待援军,然而,他也知道,根本不会有援军的到来。所以,死守已经失去了意义。

“君以孤城御我数年,今鸟飞路绝,帝实嘉能忠而主。信降,必尊官重赐以劝方来,终不仇汝置死所也!”


“我师所攻,无不取者,汝孤城路绝,外无一兵之援,而欲以死守求空名,如阖郡之人何?汝宜早图之!”

最后在进城劝降者强大的思想攻势之下,加上阿里海牙折箭为誓,保证投降不会屠城,吕文焕终于在公元1273年2月24日出城投降。


持续了六年的宋元襄阳之战就这样落下帷幕,随之开启的蒙古铁骑沿江而下的灭宋之旅,可以说,这场战役,决定了南宋王朝灭亡的命运。

03

襄阳城和钓鱼城,这两座著名的军事重镇,一东一西,一败一胜,分别从不同时间节点为南宋王朝的历史走向做出了决定

钓鱼城之战的胜利,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偶然因素当中,元军由于自大骄傲,一心一意要攻下钓鱼城,如果当时蒙哥听从其他将领的意见,只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围困,自己率领大军顺水而下,去和正在鄂州围困宋军的忽必烈会合,重兵压境,一举拿下江南重镇,接着扫平临安,到时候,钓鱼城凭坚临险又有何用?必然因素当中,守城者的决心和物质占了很大的比例。

同样,襄阳之战的失败,也是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宋朝在此时,对蒙古人虎视眈眈、势在必得的野心还是没有真正放在心上,对于刘整的叛逃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恐怕也从来没有想过。于是,吕文德竟然做出了答应蒙古人在城外建筑榷场,这个决定,注定要把襄阳葬送。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04

襄阳陷落以后,吕文焕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他从抗元勇将摇身一变,变成了元朝军队伐宋的急先锋。公元1273年4月,吕文焕前往大都觐见忽必烈,被授予昭勇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襄汉大都督,赐其将校有差的职位,同时他也向忽必烈表达了效忠的决心:制定了下一个攻打宋朝的目标鄂州,并且请求担任先锋官。

公元1274年,吕文焕跟随伯颜征讨南宋,沿江诸将有很多都是吕氏子弟与旧部,他们在吕文焕的召唤下几乎是望风而降。南宋本来依仗为天堑的长江沿岸诸城,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随着襄阳的投降,纷纷落下旗帜。

当然也有个别例外,比如新城守将边居谊,他假装投降,诱使吕文焕来到城下,顿时埋伏的弓弩齐发,飞箭如雨,差一点把吕文焕射成刺猬。吕文焕恼羞成怒,下令强攻。城破之时,边居谊投身烈火殉国而死。

很快,元军抵达临安城外,宋朝政府启用文天祥为丞相,前往元军营中商议和谈。文天祥察觉伯颜并没有和谈的意思,就指责他背弃信义,吕文焕从旁边劝解,被文天祥指着鼻子痛骂为逆臣。吕文焕觉得很冤枉:

“丞相何故骂焕以乱贼?”


“国家不幸至今日,汝为罪魁,汝非乱贼而谁?三尺童子皆骂汝,何独我哉!


“襄守六年不救。”


“力穷援绝,死以报国可也。汝爱身惜妻子,既负国,又隤家声。今合族为逆,万世之贼臣也!”


文天祥这番痛骂,可以说是直指人心,人生中有很多事,并不是用不得已的理由来解释,吕文焕对元朝的确是非常大的助力,但是,这一骂,人家伯颜、唆都佩服的是文天祥:“丞相骂得吕家好!”

随着吕文焕身份的改变,老百姓对他的舆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汪元量曾经有诗云:

吕将军在守襄阳,十载襄阳铁脊梁。

望断援兵无信息,声声骂杀贾平章。

那个时候,吕文焕还是保家卫国铁骨铮铮的英雄,而此时,就连大都的读书人都赠诗给他:

降将吕太尉,饭毕行欲起。

偶尔得会面,舍馆接汝尔。

自言镇襄阳,于此今五纪。

为惜万人命,此来非为己。

圣王锡深恩,高爵还故里。

一饭尚有报,尽忠从此始。

余谓我国家,万方同一轨。

得之与不得,东南一隅耳。

向使君不来,宋历能有几?

人生苟富贵,直笔一张纸。

见说李陵生,不若张巡死!

吕文焕羞愧难当,只好以袖掩面而去。他的心里,是否为投降而后悔呢?不见得。他的不得已,他所谓的为了百姓万人之命,不过是掩饰他为了后半生的富贵的目的而已。

使文焕既降之后,屏居田里,不受官爵,终身不北面而坐,君子将原其情而恕之。顾乃引雠敌之兵,招其部曲,诱其子侄,以覆其君之宗社,虽欲辞叛臣之名,恶得而辞哉!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陆秀夫怀抱幼帝投海,宋朝一脉自此断绝。这一年,自从公元1276南宋恭帝赵隰投降以后,钓鱼城在元军的围困下已经坚守了三年。眼看江山易主已成定局,无人能够改变三百年的大宋退出历史舞台的结局。

当年蒙哥临终遗诏:“我之婴疾为此城也,不讳之后,若克此城,当屠城剖赤而尽诛之。”王坚之子王立与元军和谈,以不可杀城中一人,作为投降的唯一条件。元军进城以后确实也信守了承诺,保障城中军民的生命安全。宋元钓鱼城之战,就这样在击杀蒙古大汗蒙哥二十年以后,正式落下了帷幕。钓鱼城守将王立等三十二人,在开城投降以后,自杀殉国。

金庸先生故事里的襄阳城保卫战,其实浓缩了历史上钓鱼城和襄阳城这两场影响了南宋王朝生死存亡之命运的战争,大侠郭靖与襄阳城共存亡的壮烈身影,影射的是浴血川中战斗到最后,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钓鱼城守将王立等三十二人。

对曾经为襄阳战斗过,后来却成为元军伐宋得力干将的吕文焕,金庸先生把他曾经的功绩挪到了郭靖的身上,他的形象也成了一个胆小如鼠贪生怕死的可怜虫。金庸先生这种春秋笔法,和文天祥骂贼如出一辙:既然你舍不得妻子儿女与身家富贵,辜负了国家,带领家族投靠元朝,那么,在后世人的眼里,吕文焕就永远是一个叛国投敌的罪臣!


当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的时候,我们不能苛责寻常百姓,在新王朝的统治下做安分守己的顺民,我们也能够理解守城的将领,拼尽全力困守孤城,最后援尽粮绝,为了不让敌军屠城,不得不投降的无奈之举。

但是对于那些用生命来履行军人之天职,以一腔热血来祭奠故国的真正勇士,还是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而对那些曾经为国战斗有过忠义之心,后来却为了荣华富贵当了新王朝得力的鹰犬的吕文焕之流,他们在改弦更张之际,就应该明白,自己的名字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曾经的英雄荣耀也必然成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