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钛行业深度报告:高端需求拉动,钛材行业景气向上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com。

投资聚焦

投资逻辑

高端需求驱动和应用场景拓宽,钛消费保持稳定增长。我国钛加工材主要应用于化 工和航空航天领域,在下游 PTA 大量新建产能以及民航机队数量和军机数量持续增长的背 景下,高端钛材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同时海洋领域钛材消费发展前景广阔。预计 2019- 2021 年我国钛材消费量将达到 6.31/6.97/7.72 万吨,2019-2021 年 CAGR 为 10.4%。预 计到 2025 年我国钛材消费将超过 11 万吨,达到 2018 年的 2 倍规模。

钛材产能有序扩张,高端产能仍呈现供不应求态势。2018 年我国钛加工材产量 6.34 万吨,2015-2018 年年均增速为 9.3%。受持续收紧的环保政策影响,预计未来三年我国 钛材产量扩张至 8 万吨规模。2018 年钛材进口量 8680 吨,继续保持 20%以上高增速, 显示出国内高端钛材供应仍然紧张,进口依赖程度高。

钛材价格提升,行业景气度向上,企业盈利能力增强。

受需求增长和原材料价格上涨 影响,2018 年以来海绵钛和钛材价格显著上涨,后市在消费拉动下,钛材价格涨势有望 保持。下游消费好转,企业订单数显著增长,受益于量价齐升,钛材行业企业盈利有望在 2019 年迎来爆发式增长,行业景气度抬升明显。

投资策略

需求稳定增长,价格步入上行通道,钛材行业景气度向上。2018 年以来钛材企业盈 利能力显著改善,2019 年预计将持续增强。建议把握行业高景气周期,优选拥有技术优 势和完整产业链钛材企业,重点推荐宝钛股份,建议关注西部材料。

一、推荐产能规模和技术优势领先的钛材生产企业。钛材价格上涨,下游订单放量, 产能规模优势保障公司尽享行业景气度回升带来的业绩增厚。同时高端钛材技术集中度高,

航天航空等领域应用对企业技术研发实力提出较高要求,拥有领先技术优势的企业有望率 先开拓新兴市场应用,推动公司发掘新的业绩增长点。推荐宝钛股份,建议关注西部材料。

二、拥有上游海绵钛原料的企业盈利能力更强。2018 年以来,受下游需求增长和原 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海绵钛价格大幅上涨约 40%,下游钛材价格整体上涨幅度低于 20%, 海绵钛作为钛材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将对钛材企业盈利水平形成压制。预计自产海绵钛原 料的企业可享受全产业链价格上涨带来的盈利增厚,推荐宝钛股份。

钛行业概况

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钛是一种银白色的过渡金属,化学符号 Ti,熔点为 1660℃,密度为 4.54g/cm3。钛的 特征是重量轻、强度高、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由于其稳定的化学性质,良好的耐高温、耐低温、抗强酸、抗强碱,以及高强度、低密度,被美誉为“太空金属”。钛常见的化合 物为二氧化钛(TiO2,即钛白粉)和四氯化钛(TiCl4)。

钛产业链

钛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以下部分:1)钛铁矿、金红石等原始矿产的选矿处理获得品位 更高的精矿;2)通过对精矿的再加工提纯,制备高纯度二氧化钛,用于生产钛白粉;3) 通过对二氧化钛氯化、还原生成四氯化钛,制备中间产品海绵钛;4)通过对海绵钛的熔 铸加工,制取晶体结构致密的钛锭,用于生产钛材及各种钛合金。

钛及钛合金的应用

钛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结构金属。钛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 耐蚀性好、导热率低、无毒无磁、可焊接、生物相容性好、表面可装饰性强等特性,广泛 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船舶、海洋工程、医疗、建筑、体育用品等领域。

需求分析:高端需求引领钛材消费快速增长

2018 年我国钛加工材合计消费量 5.7 吨,化工和航空航天是消费主力。2018 年,中 国钛加工材消费量达到 5.7 万吨,同比增长 4.2%,2015-2018 年 CAGR 为 15.5%。2018 年国内钛材消费领域中化工占据主导地位,占比为 45%,航空航天领域占比为 18%。

我国钛消费偏中低端,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钛用量有待提升。2017 年美国航空和非 航空军工领域用钛量占钛材整体消费比例达到 64%,俄罗斯航空领域用钛量占比为 65%。 我国航空领域钛材用量则低于 20%,目前仍集中于化工、电力等传统领域。与美俄等世界 钛材强国相比,我国高端领域钛材消费成长空间广阔。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高端领域用钛稳定增长。从 2016-2018 年国内钛材消费细分数据 来看,在化工、航空航天、医药和海洋工程领域,钛材消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从总 量上来看,高端化工领域(如 PTA)的增长幅度最大,增加了 2104 吨,其次是航空航天 领域增加 1309 吨、医疗和海洋工程分别增长 227 吨和 108 吨。传统消费领域如冶金、电 力、体育休闲等则出现下滑,反映出我国钛加工材在高端领域消费不断提升的趋势。

航空领域引领高端钛材消费增长

大型商用飞机用钛比例不断提升。钛材凭借高强度、耐高温、耐疲劳、耐腐蚀和低密度等优异性能成为飞机机体结构材料和发动机材料的重要选择。全球主要商用飞机用钛量 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上世纪 60 年代客机用钛比例不足 1%,而当前波音 787 系列客机用 钛比例超过 15%,空客最新的 A350 系列客机中大量使用钛材、铝合金和复合材料,有效 降低了飞机重量和对机体疲劳和腐蚀相关检查的工作量。

民航机队数量稳定增长拉动钛材需求

全球民用飞机数量未来 20 年预计保持 3.5%的稳定增长。波音公司在“Commercial Market Outlook(2018-2037)”中预计未来 20 年全球民航市场飞机数量将从当前 24400 架增长至 48540 架,2018-2037 年 CAGR 为 3.5%。其中更换需求 18590 架,新增需求 24140 架,合计需新增飞机数量 42730 架,对应市场规模 6.3 万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新 增需求最为显著,预计未来 20 年将新增飞机 16930 架,占全球新增飞机数量的 40%,飞 机数量将从 7360 架增长至 18200 架,2018-2037 年 CAGR 为 4.6%。

预计未来 20 年中国机队年均增长率为 5.3%,未来 20 年交付量将超过 9000 架。根 据中国商飞发布的《2018-2037 年市场预测年报》,到 2037 年中国机队规模将达到 9965 架,2018-2037 年 CAGR 为 5.3%,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单通道喷气客机 6656 架,双通道喷气客机 2343 架,喷气支线客机 966 架。未来二十年,中国预计将交付 9008 架客机,价值约 1.3 万亿美元(约 9 万亿人民币)。其中单通道喷气客机占 66%,共计 5964 架;双通道喷气客机占 23%,共计 2102 架;喷气支线客机占 11%,共计 942 架。

国家建立重大专项,自产飞机发展空间广阔。2006 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 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大型飞机”列入重大专项。2008 年中国商用飞 机有限公司成立,主要承担中国大型客机 C919 和新支线飞机 ARJ21 的研制工作。其中 C919 于 2017 年首飞,至今已获得 28 家客户累计 815 架订单;ARJ21 已正式投入航线运 营,订单量达 528 架。据中国商飞预测,到 2025 年国产商用飞机将占据国内市场超过 10% 的份额,支线客机将占据全球市场 10%-20%份额,国产大飞机发展前景广阔。

预计 2025 年国产飞机钛材用量将达到 5800 吨。截至 2018 年 10 月,ARJ21 已交付 8 架,预计未来年产量达到 50 架。C919 预计 2021 年实现量产,未来产量预计保持稳定 增长。根据曹春晓院士《钛合金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数据,ARJ21 钛合金用量比例为 4.8%,C919 为 9.0%,对应单架用钛量分别为 1.2 吨和 3.8 吨。结合国内飞机产量预测, 预计 2021 年国产飞机将带来钛合金需求增量 68 吨,2025 年将增至 440 吨。结合航空钛 材的成材率和损耗率数据,预计 2020/2025 年航空领域钛合金用量分别为 900/5800 吨。

军工领域为高端钛材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我国军用飞机数量存在较大增长潜力。根据 Flight Global 发布的“World Air Force 2019”报告内容,截至 2018 年末,全球现役军用飞机总计 53953 架。其中美国排名第一, 拥有 13398 架,我国仅拥有军用飞机 3187 架,和美国差距较大。随着我国大力发展空军, 预计未来我国军用飞机服役数量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新型军用飞机钛材用量不断提升。钛合金主要应用在战斗机的机体机构和发动机等部件,为了减轻战斗机结构重量、提高机体寿命、满足高温及腐蚀环境等方面需求,新型战 斗机用钛量不断提升。美国 F-22 战斗机用钛量高达 41%,我国当前新型战机歼-20 和歼-31 钛合金用量也分别达到 20%和 25%,显著高于传统机型。

我国军用飞机更新换代需求高。根据“World Air Force 2019”报告内容,截止 2018 年,我国战斗机组成中老旧型号战斗机占比较大,如歼-7、歼-8 合计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而最新一代的 J-20 数量仅有约 10 架。与美俄等空军强国相比,我国新型号军机数量占比 显著偏低,未来军机升级换代需求明显,将进一步拉动军用飞机领域的钛材需求。

我国军用飞机将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未来 20 年钛用量达到 3.4 万吨。十九大报 告提出“强军三步走”计划——2020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 代化,2050 年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军用飞机在军队装备中占据重要地位,预计未来需求 量将大幅提升。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军工组预测,未来 20 年我国各类型军用飞机需求量 预计达到 6100 架,其中新型四代机约 400 架左右,对应钛材用量达到 7890 吨。假设钛 合金生产部件成材率为 30%,损耗率为 70%,最终折算钛材需求总量为 3.4 万吨左右。

化工领域钛材用量继续上升

石油炼化工程和环保要求拉动化工领域钛材用量上升。钛材在化工领域的应用主要为 氯碱、纯碱、真空制盐、石油化纤、精细化工和无机盐等行业,应用于化工领域的电解槽、 反应器、蒸馏塔、浓缩器、分离器、热交换器、管道、电极等部件。2018 年我国化工领 域钛材用量为 2.61 万吨,同比上涨 8.8%,占钛材整体消费比例达到 45%。钛材在化工领 域的消费增量主要来自:1)以 PTA 为代表的石油炼化工程大量投产,拉动钛材消费;2) 环保严查态势下化工企业进行产线升级改造和设备更新换代,新增大量钛制品需求。

2021 年化工领域钛材消费预计增长至 3.29 万吨,2019-2021 年 CAGR 为 8.0%。根 据百川资讯统计数据,截止 2018 年底,我国已建成 PTA 产能超过 5200 万吨,2019-2021 年我国 PTA 规划在建产能达到 2270 万吨,按照每百万吨 PTA 产能消耗钛材 150 吨计算, 未来三年仅 PTA 领域钛材消费增量即达到 2700 吨。在氯碱、制盐等其他化工领域钛材消 费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预计 2019-2021 年我国化工领域钛材消费保持约 8%的年均增速, 消费量分别增长至 2.82/3.04/3.29 万吨。

应用场景不断拓宽,海洋领域钛材消费增长潜力大

海洋领域钛消费成长空间广阔。钛的比强度高,耐海水腐蚀和海洋气氛腐蚀,有良好 的抗腐蚀疲劳性能,可以满足在海洋工程方面应用的要求。在包括船舶工业、海水淡化、海上钻井平台、深潜器、深海空间站、沿海设施等领域有着广阔应用前景,海洋领域未来 将成为钛及钛合金材料最具增长潜力的方向之一。

船舶用钛基数较低,未来增长空间广阔。与国外相比,我国船用钛合金的发展仍有较 大差距。主要体现在:1)应用部位少,仅在一些零星部件上使用;2)用量少,国外船舶 钛合金用量比例达到 13%,我国仅有 1%左右。同时,受装备能力限制,我国生产的钛合 金品种、规格有限,加工与制造技术也相对落后,部分产品仍需要从俄罗斯进口。未来我国船舶工业钛合金消费增长空间广阔。按当前我国船舶工业年产量估算,钛材使用比例每 提升 1%可带来新增需求超过 2000 吨。

海水淡化:钛材在海水淡化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为钛焊管,得益于优异的耐腐蚀能力和 刚性,钛材成为海水淡化装置中管道的首选材料。反渗透、低温多效和多级闪蒸海水淡化技术是国际上已经商业化应用的主流技术。我国目前海水淡化装置以反渗透和低温多效为 主,其中后者产水规模占比约 30%,低温多效每万顿产水装置需用 5-10 吨钛焊管。

海水淡化领域钛材消费年增量预计为 150 吨。根据《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 到“十三五”期末,我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要达到 220 万吨/日以上,截止 2018 年,我国海 水淡化规模约 120 万吨/年,即 2019/2020 年每年新增海水淡化规模将达到 50 万吨/年, 按照蒸发法占比为 30%计算,对应钛焊管用量约 150 吨。

2017 年随着全球先进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 1 号”、“蓝鲸 2 号”建造成功,中国 的海洋油气开采能力大幅提升。目前,钛合金在海洋油气的应用部位主要包括换热器、提 升装置、结构件、紧固件等,平均一台海上钻井平台用钛合金量可达 1500-2000 吨。

深海空间站主要建造材料为钛合金,进一步拓宽钛合金应用领域。2013 年我国首个 35 吨级深海空间站实验平台下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将深海空间站列入我国 “科技创新 2030 重大项目”。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预计 2020 年研制成功 300 吨级, 2025 年研制成功 1500 吨级,2030 年研制成功 3000 吨级深海空间站。空间站主要建造材 料为钛合金,初步测算一个主站建设将消耗 4000 多吨钛合金毛料。

2025 年海洋领域钛用量预计超过 1.1 万吨,达到 2018 年 3 倍水平。随着我国在海 水淡化、海上油气开采、深海工程等领域不断发力以及船舶用钛比例的提升预期,海洋领 域钛材用量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到 2021 年将达到 6590 吨,2019-2021 年 CAGR 为 20.8%,增速领先其他领域;到 2025 年则有望超过 1.1 万吨。

短期来看,我国钛材需求主要依靠化工和航天航空领域消费拉动,预计 2019-2021 年 我国钛材消费量将达到 6.31/6.97/7.72 万吨,2019-2021 年 CAGR 为 10.4%。中长期看, 钛材需求将伴随下游应用领域的拓展而呈现稳定增长态势,1)船舶、海水淡化、深海空 间站等领域的钛材使用比例进一步提升,2)国产大飞机实现量产,航空钛材需求量迅速 增长,预计到 2025 年我国钛材用量将超过 11 万吨,达到 2018 年规模的 2 倍。

供给分析:环保限制扩产,高端钛材供不应求

全球钛矿资源丰富,国内进口依赖度高

钛在地球上的储量十分丰富,地壳丰度为 0.61%,含量比常见工业金属铜、镍、锡、 铅、锌更高。已知的钛矿物约有 140 种,具备工业应用价值的主要为钛铁矿(FeTiO3,可 分为岩矿和砂矿)和金红石(TiO2)。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2018 年全球 钛矿储量为 8.8 亿吨,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28.4%)、中国(26.1%)、印度(9.7%)、南 非(7.2%)和巴西(4.9%)等国。

全球钛原料及海绵钛供应保持稳定。USGS 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钛铁矿产量 540 万吨,金红石产量 75 万吨(折 TiO2),合计产量 615 万吨,同比下滑 2.5%。2018 年全球海绵钛产量 18 万吨,同比小幅下滑 0.6%。经历 2014-2015 年供应大幅下滑后, 2016 年以来,全球钛矿及海绵钛产量处于稳定状态。

国内钛矿资源多而不精,进口依赖度高

根据 USGS 数据,2018 年我国钛矿储量为 2.3 亿吨,全球占比 26.1%,仅次于澳大 利亚,居全球第二位。我国钛矿床的矿石工业类型齐全,其中原生钒钛磁铁矿为主要工业类型,主要分布在四川攀西和河北承德;钛铁砂矿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广西和广东等地。我国金红石矿资源较少,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和山西等地。其中四川攀西地区和河 北承德的钒钛磁铁矿是我国最重要的两处钛矿藏。

我国钛精矿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攀西地区,进口量逐年增长。根据攀枝花钒钛产业协 会的统计,2018 年中国钛精矿产量约 420 万吨,同比增长 10.5%,其中攀西地区产量 324万吨,占国内总产量的 77.1%;进口钛精矿 312 万吨,同比增长 1.7%。2015 年以来,我 国钛精矿进口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反映出国内钛工业发展对原料需求的快速增长。

中国钛原料多而不精,难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我国钛工业的原料以钒钛磁铁矿为主, 属于低品位岩矿,其钙镁杂质含量高(≥2%),工艺流程长,生产成本高,环保压力大。 国内钛工业原料大部分用于硫酸法生产钛白粉,金属钛工业领域需求量占比仅为约 7%, 高端航空级金属钛生产原料 90%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越南等地),造成国内高 端领域钛原料供应呈现不稳定状态。

国内钛工业稳定发展,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海绵钛:2018 年中国海绵钛的产能比 2017 年增长了 15%,达到 10.7 万吨,产能增 长的原因主要是新疆湘晟新建海绵钛厂开工以及朝阳百盛产能的增加。2018 年中国海绵 钛产量增长 2.8%至 7.5 万吨,国内前七家海绵钛生产企业的产量与前一年相当,2018 年 国内海绵钛行业的整体开工率达 70%以上。

钛加工材: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统计数据,2018 年国内主要 30 家 钛材生产企业共生产钛加工材 6.34 万吨,同比增长了 14.4%。2015 年以来我国钛加工材 产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15-2018 年 CAGR 为 9.3%。

我国钛材工业主要集中于陕西地区。1)我国海绵钛生产主要集中在辽宁、贵州和河 南等地,其中遵义钛业、唐山天赫和洛阳双瑞万基的海绵钛年产量均超过 1 万吨;2)我 国钛加工材产量主要集中在陕西,其中宝钛集团、西部材料和宝鸡富士特钛业位居行业前 三位,产量占比超过 50%,宝鸡素有“中国钛谷”之称。

钛材企业分布呈现逐渐分散迹象。就钛材细分品种而言,钛及钛合金锭、棒材、板材等主要集中在陕西,管材则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如南京宝泰、宝钢特钢、上海桦厦等企业。中部地区则有湖南湘投金天钛业等。近年来,钛材生产企业的地域分布有逐渐分散的迹象。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行业向中高端迈进

钛板材产量占比提升。在钛产品结构方面,2018 年钛及钛合金板的产量同比增加了 17.0%,占钛材总产量的 56.4%;棒材的产量同比增长 4.9%,占比 16.3%;管材的产量 同比减少 13%,占比 11.8%;铸件和其它钛产品的产量同比大幅度增长,增长幅度分别达 69.8%和 215.3%;锻件和丝材产品的产量分别增长了 9.6%和 19.9%。

海绵钛进口增长明显,钛加工材进出口两旺。在进出口贸易方面,2018 年海绵钛的 进口量增长了 27.9%(4918t),出口量则减少了 35.4%,这反映出国内钛加工行业因高端 需求增长,对国外高端海绵钛的需求增长较为显著;2018 年中国钛加工材进出口量同比 均出现 20%以上增长,反映出国内钛材消费的稳定增长,以及随着国内钛工业日趋成熟, 部分产品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进口数据显示国内高端领域用钛材对国外依赖度仍较高。从钛加工材进口数据看,主要是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用钛合金板、棒材和丝材的进口量大幅增长,同比增幅均超过 30%,反映出国内高端领域钛材生产还难以满足下游需求。钛管和钛带的进口量则较为稳 定,两者主要应用于电站中的焊管和板式换热器,反映出近两年随着中国钛加工企业的产 品质量提升,已实现了部分进口替代。

出口数据显示国内钛加工材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出口方面,除钛制品和钛丝外, 其余产品的出口量均同比呈现增长。其中钛管、钛带和钛板的出口量同比增长均超过 40%, 钛棒材的出口量同比增长了 8.9%,反映出国内生产的钛管、钛带和钛板材等钛加工产品 在国际市场上已具有一定的性价比优势,正不断走进国际市场。

环保趋严态势下,钛材产能扩张或不及预期

预计到 2021 年底国内海绵钛产能增长至 18.2 万吨,未来三年 CAGR 为 19.4%。根 据钛锆铪分会统计数据,未来三年我国海绵钛新增产能主要来自:1)新疆湘晟 2 万吨产 能预计 2019 年中投产;2)洛阳双瑞万基二期项目新增 2 万吨产能预计 2019 年底建成; 3)攀钢海绵钛厂计划将其现有产能翻倍,新增产能 1.5 万吨;4)宝鸡力兴钛业新增产能 2 万吨,项目分两期建设,建设期为三年。

海绵钛与钛加工材产量未来两年预计快速增长。根据钛锆铪分会发布的《“十三五” 期间我国钛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十三五”期末(2020 年底),我国海绵钛产量控 制在 12 万吨左右,2018-2020 年产量年均增速预计为 26.5%。钛加工材产量达到 8 万吨 左右,2018-2020 年年均增速预计为 12.3%。

环保政策对国内钛材扩产形成一定压制。2018 年 8 月,受环保督查影响,国内钛品 主产地宝鸡市 95%的钛企停产,考虑到国内环保政策未来将持续趋严,新建海绵钛和钛材 产能或不能如期达产,已有钛材产能也存在停产的风险,导致国内钛材供应增长不及预期。

价格分析:钛材价格步入上行通道

钛矿进口数量明显萎缩,钛矿原料价格上涨。截止 2019 年 5 月,国内进口钛矿砂及 其精矿累计 95 万吨,同比下滑 27.5%。由于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今年以来进口钛矿数 量明显下降,使得下游的钛原料供应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今年以来,钛精矿价格上涨 50 元/吨,金红石精矿价格上涨 1180 元/吨。

海绵钛价格持续上涨,成本传导下钛材价格上行。2018 年以来受原材料价格上行和 环保检查等因素影响,四氯化钛和海绵钛价格快速上涨, 2018 年初以来涨幅分别达到 44.4% 和 41.4%。在上游原材料成本价格上涨和下游需求旺盛驱动作用下,钛材价格出现明显上 涨。以钛板和钛管为例,2018 年以来价格涨幅分别为 17.8%/16.5%。

当前价格下海绵钛企业利润丰厚。当前海绵钛价格达到 7.8 万元/吨水平,按照全流程 法生产海绵钛工艺测算,当前海绵钛企业生产成本合计约 5.6 万元/吨,利润空间达到 2.2 万元/吨,若考虑回收带来的成本下降,单吨海绵钛毛利润将达到 4万元,毛利率可达 50%。

海绵钛价格涨幅高于钛材,拥有海绵钛生产流程的企业更加受益。

2018 年以来,海 绵钛价格涨幅超过 40%,钛材(以钛板为例)的涨幅低于 20%。海绵钛作为钛材生产原 材料,占成本比重超过 80%。对于外购海绵钛的钛材生产企业,海绵钛价格大幅上涨造成 成本端压力上升,削弱公司盈利水平。拥有海绵钛生产流程的企业则享受产业链价格普涨 带来的业绩增厚。

重点公司推荐(略,详见报告原文)

宝钛股份:国内钛材绝对龙头,全产业链布局

宝钛股份是中国最大的钛及钛合金生产、科研基地,拥有国际先进、完善的钛材生产体系,公司产品涵盖从海绵钛到钛制品的完整产业链,应用领域广泛,钛材年产量位居世界同类企业前列。公司前身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是我国最早从事钛材研发生产的单位,在 各个环节均拥有长期技术积淀,并制定了多种钛合金材料的国家或者行业技术标准。

亮点一:产销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钛材生产企业

产能规模位居国内首位,2018 年钛材销量超过 1 万吨。

公司当前拥有海绵钛产能 1 万吨,钛锭产能 3 万吨,钛材产能 2 万吨。2018 年公司实现钛产品产销量 1.45 万吨,钛 材销量 10000.07 吨,产销量稳居国内首位。根据公司公告,公司计划在未来 3-5 年实现 主导钛产品产量 3 万吨,在 8-10 年内,实现钛产品产量 4 万吨,建设成为世界钛业强企。

钛材产品市占率第一,显著领先国内同行企业。根据《2018 年中国钛工业发展报告》 内容,宝钛股份 2018 年钛及钛加工材产量超过 14000 吨,居国内首位,远超第二名企业 6124 吨。按照 2018 年国内钛材产量 6.34 万吨计算,宝钛股份产量占比为 22.3%,处于 绝对领先地位,在钛材价格上涨周期中,公司业绩增厚最为显著。

公司是国内品种、牌号最全的钛材生产企业。公司已经建立起“海绵钛、熔铸、锻造、板材、带材、无缝管、焊管、棒丝材、铸造、原料处理”十大生产系统。与国内其他钛材 企业相比,公司是唯一一家拥有板材、棒材、管材、锻件、丝材、铸件等所有品种的钛材 生产企业。同时,得益于公司深厚的历史积淀,公司的钛材牌号最全。

亮点二:优质客户渠道,航空钛材优势显著

公司凭借技术和产品优势,已通过多项国内外质量体系认证,且已实现向全球主要飞机和发动机制造企业的供货。截止目前,公司已经通过了美国波音、古德里奇 (GOODRICH)、加拿大庞巴迪(BOMBARDIER)、欧洲空客、英国罗罗、法国奥布杜瓦 (AUBERT&DUVAL)公司、斯奈克玛(SNECMA)公司、德国 OTTO FUCHS KG 等国 际知名大公司的质量体系和产品认证,为公司航空钛材业务拓展奠定基础。

根据《2018 年中国钛工业发展报告》内容,2018 年国内主要钛加工企业在航空航天 领域销量为 10295 吨,其中宝钛股份销量 4399 吨,占比高达 42.8%,第二名企业占比仅 为 13.7%。宝钛股份在国内航空钛材市场领先地位更加显著。

亮点三:全产业链布局,海绵钛自给程度高

海绵钛自给程度高,享受全产业链价格上涨带来的业绩增厚。公司旗下子公司宝钛华 神钛业拥有海绵钛产能 1 万吨,技术水平位居国内前列,是国内仅有的四家能够生产国际 标准认证的航空航天级海绵钛企业之一。宝钛华神为公司长期稳定供应优质海绵钛原料,确保原材料供应不受市场价格和供需调整的风险,缓解公司对海外海绵钛进口依赖程度。 同时在本轮钛产品价格上涨周期中缓解公司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利润的影响。

西部材料:新材料领军企业,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国内新材料领军企业,七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力。公司起源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研 发实力雄厚,是我国稀有金属新材料行业的领先者,拥有钛材、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稀贵金属材料、金属纤维及制品、稀有金属装备、钨钼材料及制品七大业务板块,产品主要应 用于军工、核电、环保、海洋工程、石化、电力等行业和众多国家大型项目。

亮点一:钛制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业务规模稳定增长

公司当前拥有钛铸锭产能 8000 吨,钛材产能 5000 吨,是国内领先的钛材生产企业。 2018 年公司钛制品产量 5761.8 吨,仅次于宝钛股份,居国内第二位;2018 年公司钛制 品销量达到 5622.5 吨,同比增长 20%。2016 年以来,公司钛制品产销量稳定增长。

钛制品应用不断拓展,为公司贡献新的业绩增长点。公司利用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开发, 目前已经打通了从海绵钛到钛卷、板、管、帮的生产加工供应链条。同时,公司还积极拓 展钛制日用品业务、钛制文化用品业务、钛加工材供应链金融业务等。

亮点二:新材料业务多点发力,细分市场占有率高

公司稀有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和金属纤维及过滤材料业务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国 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金属复合材料生产线和金属过滤材料生产线,其中锆及锆钢复合板市 场占有率超 90%。公司拥有国内唯一的核级银合金控制棒生产线,稀贵金属业务目前垄断 国内核电用银合金控制棒的生产,后续将逐步实现核电堆芯关键材料的全面配套,创造更 大盈利空间。

亮点三:管理机制灵活,资本运作持续推进

公司是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发起设立,成立于 2000 年,并于 2007 年在深交所挂牌 上市,是陕西省首个由科研院所改制成立的高科技上市公司。西北有色院是公司控股股东, 持股比例为 28.89%。公司成立之初即开展员工持股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自 2017 年以来, 公司高管开始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截止2018年底,累计持股1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03%。

旗下子公司均开展员工持股,未来资本运作空间大。

公司旗下西部钛业、西安诺博尔、 西安天力、西安菲尔特、西安优耐特、西安庄信、西安瑞福莱 7 家子公司,均有员工持股, 持股比例从 8%至 40%不等。2019 年 3 月,公司完成子公司天力、菲尔特和西诺三家公 司的股份制改制,为未来的资本运作奠定基础。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中信证券)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com。

立即登录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