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财政部长桑弘羊~《资治通鉴》觅珠之二十


汉纪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

西汉时期的桑弘羊在财政、经济领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他为研究研对象的各类专业著作虽谈不上汗牛充栋,却也不胜枚举。在他之后的各个时代,他的财政政策被广泛运用,及至现在,财政和税收的很多政策中依然有他的影子。

桑弘羊作为财政部长无疑是卓越的,“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完美的敛财高手,不用给百姓增加税负,而能满足国家机器的超负荷运的转。汉武帝以开疆拓土,四处征战,巡狩天下,追求长生而留著史册,遇上这么一个烧钱的主,财政的压力可想而知,纵然有“文景盛世”的财富余荫支撑,但也经不起长年累月的折腾。所以,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国库早已枯竭,武帝再也不会是史书中的武帝。桑弘羊用了一揽子的财政经济政策,如盐铁酒官营,统一铸币,屯田戍边,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为汉武帝的巨额用度提供了支撑与保障,缓解了当时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

先是,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弘羊作平准之法,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


桑弘羊的这种财政政策当然是中央集权的产物,对国家的益处巨大平民似乎享受了点眼前的利益,最重要的是他的财政政策基本上灭掉了当时渐成气候的工商业者,藏富于民的治理理想随之破灭。在当时那种社会现实中能贩卖谋利的商品本就少之又少,而桑部长将大宗商品交易权收归国有,政府牢牢的控制住了关键商品的流通环节,在此基础上,桑部长还让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卖贱买,政府直接参与相关重要商品的买卖,这实际上就是政府强力干预市场,平抑物价,打击商品流通环节的囤积奇居,减少或消灭暴利。史书记载桑弘羊的政策执行了一年后,太仓、甘泉的仓库就满了,的确实现了民众不增加税赋而国家用度不缺。桑弘羊本人也由此受益,汉武帝为他赐爵左庶长,赐黄金百斤。

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欲使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而万物不得腾踊。


理论上,这种做法除了打击商贩的积极性,其他的看似皆大欢喜。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权力寻租的现象从来就不曾断绝,所以各级官员谋取私利,巧取豪夺,很多平民百姓的实际情况可能比此前更糟。实际上在当时就有同朝大臣对此恨之入骨,以烹了桑弘羊而后快,比如靠牧羊捐边而官至齐太傅的卜式就在皇帝让大臣们祈雨时说:“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桑弘羊当然没有被烹掉,他在汉武帝手中相当于财神爷的地位,武帝对他很好。到了汉昭帝时,发生了 燕王旦与昭帝争夺皇位的斗争,历史上称为“燕王之变”,桑弘羊也被牵连到这一事变中,结果他的全家都被霍光处死了,这位卓越的西汉财政部长死得很是不值。


桑弘羊的财政政策里面还有比较狠的是“算缗”和“告缗”。算缗是在全国范围内向中产阶级征收财产税,告缗是检举揭发隐匿财产的行为。这是专门针对中产阶级的税收政策,拥有房产田地等受益性财产或其他财产的所谓中产,经过此政策的执行,绝大部分被纷纷被消灭,民间财产被转移到了国库,汉王朝中央集权名至实归。然而汉武帝面临的却是不断的农民起义和急剧激化的内部矛盾,汉武帝晚年一直在调整攻守政策,与民休息,以解除国富民穷局面对王朝的威胁。卓越的财政部长桑弘羊,成功的解决了汉武帝的巨大开支,但那些政策却如同锋利的匕首,划开了汉王朝动荡的口子。


汉朝之后,几乎每个朝代的政府都会选择征收收财产税和打击富商大贾,相关政策措施层出不穷,可是等褥完了中产阶级的羊毛,所面临的的处境又和汉武帝面临的如出一辙。真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羊毛终究不会出在猪身上。开源的终极意义应该定位在国富民强的宗旨上,而不是以伤害左边去补贴右边。中国历来有大国小家一理的说法,作为一个小家庭来讲,开源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遵守量入为出原则才是维护家庭经济可持续的根本法则。有太多的人举债累累超前消费,不控制自己的欲望,自以为到手的就是自己的。孰不知,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只是偿还的代价不同,有的人用金钱,有的人用家庭,更有甚者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