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古村 看古樹 探古堡 鄭州環保志願者迎地球日走進焦作太行山村

#無條件寫作日·愛地球專場#在4.22世界地球日到之際,鄭州市環保志願者團隊一行18多人在原省林科所古樹專家董雲嵐教授的帶領下於4月19日來到焦作,對丹河峽谷博愛縣三渡村、沁陽市九渡等地太行山區的古村、古樹、古城堡進行了考察。

丹河,古稱丹水,發源于山西晉城,流經河南焦作,全長162公里,在博愛縣境內匯入沁河。丹河峽谷山高嶺峻、河道蜿蜒,水碧如玉,過去,沿丹河峽谷有九個渡口,依渡口形成多個古村落。近幾年來,當地鄉村依託山水資源,發展鄉村旅遊,讓農家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當天上午,志願者首先來到丹河峽谷的於莊村。於莊村位於博愛縣西北山區,村旁的三渡灣是丹河古渡口之一。於莊村共有50餘戶170餘口人,遺存有石頭房上百間,認證古樹20餘棵,還有多個水磨坊。這裡依山傍水,頗有竹鄉古韻,素有“太行山居博物館”之稱。

志願者們在於莊村支書曹有福的引領下走進於莊村,村支書曹有福介紹說:我們於莊村的石頭房是先人們用丹河裡的鵝卵石壘成的,這在太行山區的石頭建築裡可是獨一無二的。如今,於莊村在曹支書的帶領下,已有10多戶開辦了農家旅店,吸引許多山外的客人來這裡休閒度假,昔日的貧困村正成為鄉村旅遊的熱點。

青山綠水,竹林掩映,古樸的石頭房子、轟轟轉動的石碾子,飽經滄桑的古槐樹……這一切都讓遠道來的鄭州志願者們格外新奇。大家用手機記錄下小村的秀麗美景,有的還抱著古樹,推著石磨,擺出各種POSE,與古村、與大自然親近。

在一處老宅院裡,董雲嵐教授指著一棵500多歲的古槐樹說:“我們中原一帶人民對槐樹情有獨鍾:‘問我家從哪裡來,洪洞縣裡大槐樹’,先人們無論家搬遷到哪,首先要種植槐樹,以此來表示對故土的懷念,所以中原許多農村都存留有百年歲齡老槐樹,而像於莊村這樣有十多棵老槐樹的卻不多見。

在一棵百年老皂角樹前,志願者們詢問皂角的用途,董雲嵐教授說:皂角是豆科中國獨有植物。皂角樹的生長速度慢,壽命長,有諺語“百年柿樹千年槐,槐樹還叫皂角伯”,皂角樹果實和刺針具有殺菌、祛痰、消腫、通便等功能,而民間過去多用它來洗衣、洗髮,可以說是純天然的肥皂。董雲嵐教授的講解讓志願者們聽了大開眼界。

於莊村這家房子的房頂,是後面房子的院子,這樣神奇的結構既適合當地的自然形態,志願者們對山村村民與鄰為善和諧的關係而點贊。

在於莊村,環保志願者們踩著古老的石頭路,在石頭房裡探尋,與古樹名木對話,和村民們相互交流。

孩子們也在與古村的探索中,感受自然的奇趣和歷史的厚重。

中午時分,志願者們來到有“太行山裡小江南”之稱的沁陽市常平鄉九渡村。九渡村是沁陽市常平鄉的一個行政村,有13個天然村(包含裡溝、八渡、葛萬掌、九渡、溝口、槐樹底、碾谷洞、南坡、群峪、黃掌、宋窯、尚河、天池嶺),全村有人口500多人,總面積約14.0平方公里。

九渡村因位於丹河第九個渡口處,故得名為九渡村,據專家考證,九渡村遠在唐宋時期就有人居住,興盛于于明末清初,全村依河而建,河邊至今保留著多處石頭水磨坊,仍在使用著。2013年8月榮獲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正值春末,來這裡踏青玩水、休閒度假的各地遊客熙熙攘攘,志願者們為太行深山裡有這一方美麗的山水而感慨,而油炸花椒葉、涼調木欒芽、炒麵、炒涼粉這些焦作農家特色小吃也讓志願者們吃得津津有味。

當天下午,大家馬不停蹄驅車來到位於九渡村深山的槐樹底自然村,這裡曾經拍攝過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宋學義的電影《刻在磨盤上的勳章》,大家懷著崇敬的心情,爬上建在半山坡的小山村。石頭房、石磨盤、籬笆門甚至房頂瓦欏上的瓦松都引起大家濃厚的興趣。

村中一棵千年大槐樹,樹幹已經變成空洞,但依然生機勃勃。

董雲嵐教授對一起來的孩子們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層皮。你看這棵樹長在石頭縫裡,即使成了空殼,也能堅強地活了上千年,可以說,大槐樹已經成為中原人心目中的圖騰。

接著大家又驅車沿著盤山路來到位於九渡村山頂的常河村。這裡過去有30多戶人家,100多口人,因山高路險,政府把村民們都安置到了九渡新村,現在老村只有10多名老人在村裡留守。

位於山頂上的常河村春天來得遲,山樑上野玫瑰叢叢金黃,山谷裡成群的山羊在啃食著嫩綠的草芽,村邊層層的梯田剛剛開始春耕,村頭幾十個蜂箱一字排開,蜜蜂嗡嗡嚶嚶飛來飛去忙著採蜜。

踏著曲折的青石小徑,走過造型各異的石頭房,志願者們來到村南邊,這裡一溜長著三棵古樹。大家在一棵千年榔榆樹前停下來,仔細欣賞它粗壯的枝幹和優美的身姿,而常河古村在榔榆古樹的庇護下,也顯得格外和諧。

董雲嵐教授對大家說:榔榆又稱小葉榆樹,樹形優美。榔榆樹皮脫落的斑塊,顏色深淺不一,形同大大小小的祥雲,又如獵豹皮毛之斑點,所以人們又叫它豹皮榆,俗語有“北榆南櫸”之說。因為榔榆生命週期長,人們常常把它與長壽連在一起,唐詩人劉禹錫有“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名句。

董雲嵐教授說:在南太行發現很多榔榆大樹,均為天然林,並多為叢生,都是石縫中生出,是自然遺留下的古樹,非人為栽植。常河村有古榔榆分佈,證明這一帶為古代天然林地。

常河村兩個80多歲的老人正在樹下乘涼,說起這棵榔榆樹的年齡,一位老人說:我奶奶的奶奶說,她小時候看到的榔榆樹就是這麼大,我年輕時候就在這棵樹下乘涼。抗戰時期,日本鬼子曾經來到村裡,不信這棵榔榆樹是奇樹,拿起鐮刀就砍,樹幹裡竟然流出血紅的汁液,鬼子以為犯了神靈,嚇得扔下鐮刀就跑了,殊不知榔榆的汁液本身就是紅色的。志願者們聽了都嘖嘖稱奇。

隨後,大家下山來到九渡村的六郎寨古城堡,參觀著名的楊家將為大宋國戍守邊關的遺址,體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邊塞雄風。

在參觀中,志願者們認為:古樹名木是我國林木資源中的瑰寶,被譽為珍貴的“綠色文物”和“活的化石”,也是古村的靈魂,是環境變遷的見證者,更是我們祖先尊重自然,和諧共生理唸的象徵。

環保志願者們表示:焦作市各地古樹名木資源豐富,鄉村人民群眾護樹愛綠的意識很強,是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遊的寶貴資源,也是對青少年進行環境教育的活教材。今後會帶更多的青少年來焦作,感受古村風韻,欣賞奇樹風采,促進中原地區可持續性發展。

大家在古城堡合影,為地球日世界家園祝福。

(本文作者 文宣 攝影 印象懷川及環保志願者李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