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看心理方面的書,心理和情緒更亂?

於球球耐摺咧


因為,你想從這些心理書中找到解開你心結的答案。

如果真的是這樣,請不要這樣做。

就算再有名的心理專家,從不會為自己的心理問題診治。

心理學,就是一種工具,就像木工、廚師一樣,學習它,並不能自我救贖。

而且,不同心理學派系,對於心理問題的解釋並非相同,有些甚至意見相悖。

所以如果想看,就抱著學習看書的心態去看,不要試圖去尋找答案。


私享菩鉺


感謝你的坦率,提出這麼經典的問題,這麼坦率的說自己的感受,你說出了很多人的疑惑。

我簡單從幾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你選擇看心理方面的書,可能是想解決自己一些困惑吧?本來心緒就比較亂,而你選的心理學的書,如果專業性很強,比較難懂,不但沒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反而給大腦更增加了壓力,本來是想給自己心靈雪中送炭,結果變成了雪上加霜。

其次,我們人類大腦的心理活動很奇妙,那就是:找相似。

你有什麼樣的心理困惑,書中那一類的字眼很快就會進入你的法眼,而且書中說的症狀,你會一條條往自己身上套用,感覺這也像那也像。尤其是症狀發展有可能導致的結果,更讓你觸目驚心。

比如,人有了抑鬱情緒,如果自己沒有恰當處理,會發展到輕度抑鬱,有可能到中度,有可能到重度,嚴重者可能有自傷、輕生念頭。

這個說法其實猶如:假使你在醫院做個闌尾炎手術,醫生也會告訴你有可能若干年後會有腸黏連、腸梗阻,最後有可能危及生命。

這兩者,無論從心理生理,其實都只是闡述了一個理論而已,不是事實,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個結果。

而我們普通人,看到這點,只挑其中最可怕的部分來用給自己,產生了可怕的想法,並且會當成事實,兩者混在一起分不清,產生了認知融合。

第三,有可能是你選的書,內容質量並不高,邏輯和情緒可能本來就比較亂,這是作者的狀態投射給了你。因此無論出於何種考慮,此路較堵,放棄它。

如果真的有心理困惑,不如去做做心理諮詢,在合適的推薦下去閱讀一些有益滋養身心的書。

也可以去接觸大自然,大自然有神奇的療愈作用,會吸收掉你的負性情緒,賦予你能量。

我們人的情緒始終都處於動態變化中,有情緒並不都是壞的,作為學生,有點焦慮,是學習的動力。親人去世,如果不哀傷抑鬱,才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所以,生在紅塵中,沒有點情緒,還真不好意思出門。

心理方面的書,引起心煩,那就不看也罷。


心理諮詢師盧靜


有一些心理學的書並不適合於我們普通人看,因為他是專業的。另外有一些所謂的心理學的書,他並不是真正的心理學,所以需要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