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重磅回归!25个国家地区,超过300种美食!


大家好,我系Taco。


点进来看的朋友们,我对不起你们!你们可能会因为文章中一些动图而破戒,也可能会让你好不容易坚持了很多天的秘密计划破灭



这一系列令人犯罪的美食,都来自于《风味人间》



盼星星盼月亮,第二季《风味人间》终于在昨晚回归了!


随着第一集《甜蜜缥缈录》的播出,豆瓣评分已经高达9.5分,依旧是每一帧都馋到你哭啊!



那么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风味人间》是如何挑动我们味蕾的吧!


最强下饭片来袭


相比于曾经制作过的《舌尖上的中国》一、二季,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美食。


陈晓卿在《风味人间》里,把视野聚焦到了全世界,体现了美食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陈晓卿带领着摄制组,跑遍了全球25个国家地区,拍摄超过300种美食,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风味人间》中的“风味”是什么意思?

陈晓卿:风味,是指尝到、嗅到、触到食物的感受总和。文艺一点来说,风味更像是一种谜团,它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欢乐的同时,让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风味人间》正是如此,凭借我们本身对于美食最初的感受,同时引领着各种对于美食的问题,跟着镜头,走遍了全世界。


1


美食与人文情怀平衡结合


都知道,《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崩盘了,根本原因或许正是陈晓卿的离开。



由于太注重去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而对于食物本身的描述和表达描述过少,所以第三季的豆瓣评分仅有3.8分


那么陈晓卿最厉害的是什么呢?也是讲故事


▲不仅有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笑容


人文和情怀这个点一直都非常敏感,要是美食没有结合故事,又不得导演陈晓卿的心意。


而全都展现美食的镜头又太过商业化,并不是在拍自己想要的东西。


▲《甜蜜缥缈录》里,小伙子抓海胆时被水母蜇伤


如果美食缺失了人文和情怀,那么它的内涵将会被削弱,它可能只是填饱肚子的食物。


但当美食结合了人文和情怀,它可以是贫困的尼泊尔人家难得的经济来源。


▲贫困的家庭只能靠采蜜为生


它也可以是富贵人家们在追求最极致的食物的过程中,挖掘美食独特的魅力。


▲第一季里外国人在品尝火腿,十分享受


它还可以是你在深夜独自一人时,用来拯救孤独的物质食粮,兼精神食粮。


▲深夜治愈系的薄饼,一掰就碎


陈晓卿把美食和背后的情怀之间的平衡把握得非常好。


既没有失去食物原本的特性和趣味性,还能引发出对于美食的思考和感悟。


▲每个人都展现着独特的家乡美食


这正是他讲故事的独到之处。


▲一家人吃着美食,非常满足。


陈晓卿无疑在《风味人间》里把第一、二季的优点带回来了,虽然主打的还是美食,但是也会带出背后的人文情怀。


但却是克制的,点到为止的。



而在第二季第一集《甜蜜缥缈录》里,也展现了对于甜的不同方式的表达



高山采蜜人,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绳梯上,做着高难度的采蜜动作,这或许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之一



生活的不易,促使他们一家人只能依靠着采蜜来度日,即使是一不小心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崖蜜


但艰苦的劳动最终会有所斩获,而甜蜜的崖蜜,也让他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同时,摘一半留一半,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养蜂人和当地环境的和谐相处


▲用于点缀牛排的蜂蜜


而香港烧猪作坊的新哥,是香港最后一批地炉烧猪的师傅


他的女儿高考发榜,却意外落榜,不过,生活还要继续



回到作坊里的新哥,用麦芽糖给猪上糖,然后将其挂于地炉里,甜蜜的芳香扑面而来。



即使是高考落榜,甜蜜的美食,也能对家庭生活有所慰藉,让人对明天有着更好的向往。


▲地炉烧猪


所以,在《风味人间》里,不会让人觉得是情感或者人文纪录片,而是真真正正的美食纪录片。


所以说,美食背后的故事是不可分割的,也是点到为止的


2


媲美好莱坞水准的制作



被粉丝们戏称为美食纪录片界三巨头的是,导演陈晓卿、解说李立宏、作曲阿鲲


美食纪录片界三巨头


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开始,三个人的合作,就带给了大家无穷的惊喜,给到观众的,是丰富的视听体验


◆ ① “分子级”的摄影


陈晓卿导演对于美食的执着,体现在了影片里的方方面面。


▲酥皮叉烧包


如果说,色香味形意养俱全,是对食物最好的诠释。


那么对于这部美食纪录片来说,无论是展现美食前中后期的各种外观和形态,还是在记录获取或者制作美食中的每个详细步骤

,都做到几近完美了。



在《风味人间》里,摄制组运用超微观摄影、显微摄影、CG特效再现、交互式摄影等拍摄方式,将视角缩小到“分子级”。


除了可以观察到食物的纹理外观,也可以进一步观察到食物在漫长岁月的进程中的演变过程


▲马肉马肠表面凝结成冰霜


哈萨克族人制作马肉马肠的时候,食物表面是如何在零下20°的低温环境下凝结成冰霜的呢?


不仔细看,或许你会觉得那是一幅塞北的雪景。



腌制火腿的时候,细小的盐粒是如何一点点渗入到肉里,与肉进行细微的化学反应的呢?


▲盐粒与火腿进行化学反应


也只有了解了糖会在不同的温度下改变分子的排列,才能知道塑造甜食的密码


▲糖在不同温度下分子排列在改变


这类失败率非常高的镜头虽然出现的次数不多,但花费的心思无疑非常多。


有时候用了大半个月时间,却只能完成一个镜头



若没有这份执着和坚持,我们就不会看到这样精彩绝伦的镜头了,这是美食表面视觉的刺激之外另一种视觉的深层了解



而在甜的转场过渡中,又展现了萨其马、酥皮叉烧包、马卡龙、珍珠雪崩蛋糕

等甜品。


▲土耳其的巴克拉瓦


让人们知道,糖的可塑性,能够制作成各种各样风味的甜品。


而糖在这几种美食里发挥的作用都是一致的,和外表一样,都能够给人带来愉悦


◆ ② 舒服的配音和优美的文案



而在镜头背后的,是一位宽厚的声音匠人

(陈晓卿的评价),对着美食娓娓道来。他是李立宏。


李立宏配音《甜蜜缥缈录》来自最耀B00:0000:36



他对于美食声情并茂的解说,带给了观众除了视觉之外的听觉盛宴,非常舒服


有时像你的一位至亲好友,在陪伴着你海吃海喝;有时又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给你讲述这道美食经历的年月和故事。


▲64层的千层油糕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声音背后,美食的文案。


这些文案就像散文诗一样。光是看着文字,就能调动起你的食欲。↓↓


地炉烧猪的文案

糖以无比神奇的方式,赋予食物诱人的色泽和风味,肥瘦黄金搭配,肉汁充分保留,猪皮变成迷人的焦糖色,入口爆香酥脆,


苏州鸡头米的文案

弹韧的口感,软糯的溏心,加上粉嫩的清甜,一年不过一个多月,而且费时耗力,但为了这口特殊的甜,苏州人却乐此不疲。


拔丝苹果的文案

白糖在油中融化,精准控温,不停翻炒,讲究眼疾手快,同样需要手快的还有食客,在热糖将凝未凝的临界点,适时起筷,甜蜜一丝一缕,稍纵即逝。


◆ ③ 恢弘大气的音乐


作曲阿鲲的加盟,则让美食更上了一个台阶,他的音乐,给这部作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美好阿鲲 - 风味人间2 纪录片原声大碟


就像吃饭也需要一个暖光的场景,这样壮观大气的音乐,也刺激了味蕾,调动了食欲。


原来,美食也可以如此高级。


3


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


对比于全球的美食,中国的美食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



中国发展和变化的速度太快了,土地和生活几乎每分每秒都在改变,而

在食物中呈现出来的烟火气,却从未改变




在《风味人间》里,讲完了一种国内的美食,马上会展现同一种美食在遥相呼应的国外是如何制作烹饪的。


国内和国外美食的对比,让观众充满了对于美食的向往。


▲高山取崖蜜


在《甜蜜缥缈录》里,先是讲了尼泊尔人运用古老的方式取崖蜜。


镜头一转,又到了贵州人,运用古法手工的方法,把甘蔗变成粗糖。


▲古法制粗糖


这不仅是获取糖的地域差异,更是获取方法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时代的进步。


▲扬州双绝之一翡翠烧卖


扬州双绝——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随后出场,接着是土耳其的巴克拉瓦


都是作为用糖来装点的美食甜点,却体现了不同地域风格的两种美食口味。


▲制作巴克拉瓦


去到以辣著称的四川,却着墨于川菜的


复合口味的川菜,也在自己川菜的领域,来了一个内部对比



原来,甜在川菜里,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甜烧白


在《甜蜜缥缈录》里,甜可以是同一种区域的不同做法做出来的味道,也可以是不同区域做相同的美食做出来的味道。


多元的表达,最终还是体现了共同的价值——对于美食极致的追求。




陈晓卿说,观众是上帝,但美食更像是他的上帝。在《风味人间》里,我看到了那份匠人精神


《风味人间》不仅可以让我们对食物有全新的认识,还可以透过食物来感受世界的温度。



最重要的是,当炊烟袅袅的餐饮行业尚未完全恢复,《风味人间》的再现,无疑给了我们这群地球上最强的美食爱好者一针强心剂。


最后还有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你饿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