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青岛武汉的肺移植,一个不幸逝去的生命点亮了1000公里外另一个生命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凌燕 通讯员李晗

一对宝贵的肺叶跨越1000公里从青岛来到武汉,一个不幸逝去的生命点亮了1000公里外另一个岌岌可危的生命。

赵金平(右一)等医护人员在为韩先生进行肺移植手术

4月29日上午10时许,经武汉、青岛两地医生争分夺秒完成转运,当天下午2时许,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这对肺叶移植入一位六旬患者的胸腔,当晚手术结束,这名患者获得新生。4月30日,患者意识已经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在无菌隔离病房进行术后恢复。

湖北独臂男子需要换肺保命

65岁韩先生家住襄阳市古城县,常年在面粉加工厂打工。18岁时,他在操作时发生意外,右臂被卷入机器,不得不截肢。从那以后,他养成了吸烟的习惯,40多年吸烟每天至少吸一包烟。

5年前,韩先生开始不时咳嗽,爬楼梯就气喘,当时以为是感冒,但治了两个月不见好转,此后咳喘等不适逐年加重。两年前,他常常感觉呼吸困难,被医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必须用呼吸机帮助吸氧。去年年底,他更是一刻也不能离开氧气瓶,一旦自主呼吸超过两分钟就开始气喘吁吁,连刷牙、吃饭都无法正常完成。不到半年体重骤降至80斤。今年1月,家人带他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终末期并伴有肺大泡,再拖下去将出现呼吸衰竭,生命最多只剩半年。

得知自己病情危重,韩先生把女儿和儿子叫到床边,拿出写好的遗书,希望办理出院,但儿女坚决不同意。“您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现在是我们报答您的时候,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能放弃。”韩先生的儿子表示,通过和医生交流得知,父亲病情危重,继续活下去的唯一的希望就是进行肺移植,自己和所有家人毫不犹豫地要求尽快手术。

武汉医生急赴青岛取肺

肺移植的供体十分紧缺,幸运的是经过4个月等待,4月29日从山东青岛传来消息——通过全国器官移植分配与共享系统比对,当地出现配型成功的供体。

为挽救韩先生的生命,4月29日早上5时,中南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医生朱少平从医院出发,带着设备立即启程前往青岛。10点左右,从武汉飞往青岛的CA8237航班在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平稳降落,半小时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拖着器官转运箱来到机场候机大厅,与朱少平医生完成对接。

朱少平(右一)在青岛流亭国际机场与当地医护人员完成供体器官交接

据了解,这枚珍贵的供体肺器官来自青岛一名30岁的男子,因严重外伤抢救无效,于4月28日不幸宣告去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痛苦的父母在器官捐献协议书上签了字。

朱少平表示,器官离开人体后冷缺血时间对移植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要尽快把这对肺叶送到医院。

当天上午11点,朱少平迅速办理了行李托运和优先上飞机的手续,并开具“人体器官运输设备”书面说明。11时20分,他和装着肺部的器官转运箱,安全顺利地登上了飞机客舱。12点55份,航班在天河机场降落,朱少平带着器官转运箱乘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中南医院。

肺部供体火速植入患者胸腔

4月29日1时50分,朱少平到达中南医院,他拖着器官转运箱一路小跑赶到4号楼的手术室,此时早已做好术前准备,正在手术等待的胸心外科主任医师赵金平等医护人员立即开始手术。经过6个多小时双侧肺叶移植术,成功将新的肺叶放入韩先生的胸腔,为他成功“换肺”。这也是今年湖北省首例非新冠肺炎患者的肺移植手术。

医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赵金平表示,手术采取的是小切口移植术,术中出血非常少,将患者的身体损伤降至最低。目前,韩先生已经意识清醒,呼吸功能恢复,生命体征平稳,在专门的无菌隔离病房进行1周左右的术后恢复,可转入普通病房。

“感谢医护人员和器官捐赠的志愿者,他们把父亲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韩先生的儿子表示,父亲为家里操劳一辈子,感谢医生为他延续生命,让子女有更多的时间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