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造反的思想源头竟然来自于墨家

墨子是孔子和老子之后,中国思想史上第三个伟大人物。他早年曾经学习过儒家思想,但是他并不完全认同儒家,才独立门户,开创了墨家。

墨家跟儒家,就像是一条根茎上开出的两朵花,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对着干的。最典型的就要数“利”和“义”的问题了。儒家强调“重义轻利”,认为当“义”和“利”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不能唯利是图,要重视道义,也就是把道德伦理当作行为准则。墨子却人为“义”和“利”是一回事,墨子说的“利”并不是一己私利,而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利”在这个意义上跟“义”一样有道德正当性。

墨家和儒家所代表的阶级不一样。孔子出身贵族,代表没落的贵族阶层,所以他特别重视维系贵族统治的“礼”。墨子虽然也出身贵族,但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了,成了一个工匠,经常与底层的手工业者混在一起,墨子的阶级属性也就变化了。当时,已经开始出现一些脱离贵族的土地占有者,还有手工业者。墨家代表的就是这群人。

周礼管的是贵族,像他们这样的底层平民,根本就不在周礼约束的范围之内。春秋战国,旧体制崩溃的时候,平民群体壮大起来之后,他们当然也希望有一套有利于自己的新思想,甚至符合自己群体利益的新制度。墨家思想,反映的正是这些底层平民的正当愿望。

这群人的正当愿望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好好过日子。墨子觉得,不管大国还是⼩国,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只要发生战争,倒霉首先肯定是老百姓。所以,墨子是个和平主义者,他觉得好的社会应该是人人都能好好过日子,用他的原话说,就是“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墨子不仅倡导和平,还身体力行,去阻止战争,用行动实现大义。墨子率领的这批人称为“墨者”,相当于古代的职业军人。但作为职业军人,他们并不喜欢战争,而是追求和平,墨子有一次用沙盘推演的方式,阻止了楚国去攻打宋国。这这才是军人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的农民在太平盛世当中,被束缚在土地上,生活在各种血缘、地缘的关系网络之中,它们都是儒家所教化的顺民。等到王朝末年,土地被豪强兼并了,这些顺民纷纷成为四处流窜的流民。这个时候,就有野心家、阴谋家要将这些一盘散沙的流民组织起来,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这个时候,墨家就不可缺少了。因为墨家具有造反者所必须有的两种力:信仰力和组织力。没有这两种力,农民造反,三年不成。

先来看信仰力。墨家是最有宗教性的。儒家很理性,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而墨家呢,是“尊天明鬼”,“神道设教”,很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后来的农民特别擅长利用这种宗教神秘性,就是墨家精神的延续。

墨子还提出,人生要实现三个“有”,有力量大家就相互帮助,有道理大家一起学,有财物大家一起分。墨家向往的,就是这样一个绝对的平均主义社会,不问等级、身份,人人平等。不管是在墨子的时代,还是在后世,底层平民要求的好处,都差不多。后代的农民起义跟墨家比,其核心诉求其实都挺相似的。

除了有信仰之外,还需要组织力。什么样的队伍最有组织力?就得是古希腊斯巴达那样,按照军事化管理的社会。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财产。墨者就是这样组织起来的。后来的农民起义,以太平天国为例,整个社会实行军事共产主义制度,人人不得拥有私产,分为男营女营,彼此都以兄弟姐妹相称。

冯友兰先生说过,墨家是战斗的传教士。只有在乱世的时候,才需要这样的传教士。在太平盛世,底层百姓愿意在王权下做顺民。等到天下大乱,他们又会摇身一变,成为墨家精神不自觉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