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游丝毛雕”工艺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游丝毛雕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卷14《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连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游丝毛雕概念起源于此。仔细分晰高氏的说法总结特点,一是汉代玉器上,二是形态为双钩阴线,三是形态的描述,线条如游丝秋毫,游字和婉转流动是关连的,反映了形态的交接连续是自然流畅的。毫字表明线条细如发丝,对比我们现在已经出土的大量实物馆藏品和资料,按照高氏的说明标准去对比、综合分析,发现与高氏的说法有一定出入。一,年代上,不仅汉代,在战国玉器上也多有发现,甚至春秋中晚期的玉器上也有少量出现。二,游丝毛雕不仅仅出现在双钩阴线,基本涵盖了除大砣工外的所有细阴刻线。三,不仅是弯线曲线,很多短直线也存在游丝毛雕形态。


附图一,震旦博物馆收藏的汉代仙人骑兽,多处出现游丝毛雕。

附图二,河南南阳出土的春秋中晚期玉璜。多处工艺出现游丝毛雕。

综合高氏说法和现代馆藏实物及图片并分析其特点。个人做了一个总结描述,游丝毛雕是极细的阴刻线,多见于主阴刻线外的伴生或束状出现。可能为极坚硬的细工具刻划形成,形态婉转流畅富于变化。出现年代为春秋至汉代。

商周馆藏玉器及图录未见游丝毛雕工艺。沿着辉煌的玉器文化发展史再向上至文化期,我们把目光定格在了良渚玉器上。良渚文化玉器距今4500年-5300年,分布范围为今天的浙江,江苏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玉器工艺精美,繁缛细致,以“指纹工”为代表的玉器体验了极高的制玉技术 。从制作工艺技法和工艺精美程度上,堪称文化期玉器之冠。

在馆藏出土的良渚玉器上,少部分良渚玉器上面惊喜的出现了游丝毛雕或类游丝毛雕。也是主线条的伴生状态,刻画流畅自然,细密精致。上几个图例,因条件所限,有的不很清晰,但也明确反映了游丝毛雕的存在。


附图三,杭州余杭区反山遗址M15出土的玉梳背。多处出现游丝毛雕工艺。


附图四,杭州余杭区瑶山遗址M7出土的玉三叉器。多处出现清楚的游丝毛雕工艺。


附图5,浙江平湖博物馆藏玉琮。局部亦有明确的游丝毛雕工艺。


附图6,瑶山M12收缴玉琮。多处可见的游丝毛雕。


附图7,瑶山M12收缴玉琮。兽面眼睛上面的游丝毛雕。

以上选了几个有明确代表性的馆藏良渚玉器。游丝毛雕工艺出现去良渚玉器里并不多见,但明确存在。为什么文化期玉器包括后来的商、周玉器只有良渚文化玉器里出现游丝毛雕而别的没有出现,这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良渚文化玉器有极高超的制玉技艺和极好的制玉工具,阴刻线可以表现的细密极微,有的比指纹还要细密很多,没有极高超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同时也需要独到的制玉工具配合。二,良渚玉器玉料硬度相对低,相对于硬度高的玉便于刻划。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至于后来春秋又出现了游丝毛雕,那是后来工具工艺又进步的反映。

良渚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艺术创作的杰出成就。代表了我们中国在那个时期艺术的辉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杰出文化瑰宝,需要我们去传承、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