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碑石的历史传说

牌路村位于汝阳、嵩县、鲁山三县交界处。由于三县交界处又分属洛阳市和平顶山市管辖,所以,在交界处立有市、县二级行政界碑。在界牌附近形成的村落,故名牌路界,后沿革为牌路村。

据史书记载:明成化十一年,荆、襄地区有流民几十万,朝廷很忧虑。祭酒周洪谟曾著有《流民图说》:说应当增设府县,使外地流民附入本地户籍,为本地平民,这样可以核实户口,使几百年没有祸患。都御史李宾将该书上奏朝廷,宪宗皇上认为是很好的安民措施,就命右副都御史原杰出朝廷巡视。原杰大会湖广、河南、陕西抚、按官员来编户籍,获得十一万三千多户,人口四十三万八千多人。原杰走遍山川溪谷,也走到了汝水、黄水一带,宣传朝廷仁德的意旨,流民们都欣然愿意附入当地的户籍。于是,原杰根据实际情况新增竹溪县、郧西县、白河县、山阳县、南召县、桐柏县、伊阳县等七个县。

成化十二年,重设伊阳县后,右副都御史原杰带领河南巡抚张瑄,汝州知州宋钦,嵩县知县戈瑄,鲁山知县傅宏,伊阳知县韦坚等人到木扎岭,原杰当众划出嵩县和鲁山县地盘给伊阳县管辖,并在伊、鲁、嵩三县交界处的木扎岭刻石立碑。从此,木扎岭以北的黄水、泰山、汝河一带在伊阳县管辖下,老百姓安居乐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生活。到了明崇祯十三年七月七日,李自成攻入伊阳县城,知县孔贞璞弃城到州衙求救途中被李自成农民军所杀。至此,李自成农民军盘踞伊阳县城,烧毁县衙,抢掠百姓,控制县城达五年之久。一时间,天下大乱,伊阳县境内土匪盗寇蜂起天下,啸聚山林,占山为王,打家劫舍,闹得百姓流离失所,野无烟火,路断人稀。

木扎岭以北的黄水河这道沟,山中荒凉人烟稀少,虽然离县城较远,但是,此地是三县交界地,是伊、鲁、嵩三县互通的南北必经要道。所以,盗贼经常出没于此,拦路抢劫,杀人越货。以至于在大清王朝政权已建立十余年之后,木扎岭一带仍然是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公然在白天结伙行劫,夺人财产。朝廷虽然多次委派嵩县、鲁山县、伊阳县几任县令督办案件,但伊、鲁、嵩三县官府都惧于凶狠的土匪山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盗贼横行。

清顺治十四年,黄水一带曾发生了一场人命官司。一位进京赶考的举子身带银两,路经木扎岭黄水沟,不幸被强盗劫杀死尸扔在当道儿上,大热天,死尸腐烂,臭气难闻。有人报案到嵩县县衙,知县赵景融便推脱说:秀才死在伊阳境内,让告状人到伊阳县衙报案。有人又到伊阳县衙报案,伊阳县知县张联翼去现场查案,了解到秀才是在木扎岭嵩县界被劫杀后,被劫匪拖到了伊阳县境黄水沟。秀才被劫杀的第一现场木扎岭属嵩县管辖,因此,伊阳县张知县说,应该由嵩县立案。于是,这场人命案件推来搡去,连拖数月。

后来,一位行侠豪杰途径木扎岭,路见不平,状告河南府和汝州府。伊阳县知县张联翼心想,人命关天,非同小可,秀才尸体毕经是在伊阳县黄水沟发现的,再拖拉下去告到京城,乌纱难保。张知县就派衙役去泰山保,让泰山保候保长处理此事。此时,死尸臭气熏天,已腐烂得惨不忍睹。于是,泰山保候保长带人将秀才尸体草草掩埋。并派村中叶大力,连夜到木扎岭将界碑拔出,背到20里外的黄水沟口,埋在山岭上。候保长对张知县汇报说:“老爷秀才的确死在嵩县,但念尸首腐烂,凶手早已逃夭夭,我们将死尸就地掩埋,望老爷明察。” 对泰山保候保长挪县界,张知县心知肚明。为了避开木扎岭的是非之地,少惹官司,张知县宁愿以沟口为界,不在收黄水一带的税赋。

到了乾隆四年,伊阳县羊角沟村民张位、刘汉甫、梁朝凤、梁周等人,以建龙王庙为名组织邪教,被村长徐大兴举报。梁朝凤等人胆大妄为杀死徐村长。知县吕大抱带官兵到村中捉拿,谁知梁朝凤等人竟用鸟枪、土炮打死打伤官兵数人。知县吕大抱下令官兵开枪,当场打死歹徒张位、刘汉甫、杨玉,梁朝凤、梁周等人逃跑。隐藏在木扎岭一带,由于出了黄水沟口县界,知县吕大抱不能越界办案,就上报朝廷。乾隆皇帝批示:伊阳县梁朝凤为邪教要案,刑部要立即查拿。

朝廷派河南巡抚雅尔图前往办案,雅尔图责令嵩县知县戈锦围剿歹徒梁朝凤、梁周等人。嵩县知县戈锦明知木扎岭黄水沟是伊阳县地盘,但界石被移,又有上峰命令,只好带官兵连夜赶一百多里,到木扎岭围剿梁朝凤、梁周等乱匪。嵩县知县戈锦和伊阳知县吕大抱合力抓住了乱匪梁朝凤、梁周等人犯,将其梁朝凤、梁周等狎入京城伏法。梁朝凤一案破获后,朝廷派兵驻扎木扎岭。从此,木扎岭一带,盗匪销声匿迹,山民们安居乐业,在黄水沟界牌处也有了几户人家,故名牌路界,后沿革为牌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