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子的记忆只有三天源自浮躁的信息消费——对比《瓦尔登湖》

在我写下这篇文章时,家里的这块55寸大曲面屏电视机正在充当我的电脑显示器。这也是这块屏对我少有的贡献的一种方式,因为欲望难于节制的原因,我很少打开它收看节目。偶尔会看一看综艺节目。写下这篇文章在于记载敝人对于人性以及浮躁世事的思考。

昨晚可能因为到周末有种莫名想放松的冲动,于是,看了一集《这样唱好美》总冠军赛,其中最后一个环节的主题是选手对家人的一首歌。其中以孟慧圆献唱其母生前吟唱的《爱江山,更爱美人》最为感人,当其唱到“人生短短几个秋……”时不禁泪崩,情到深处、情境交融,感动了在场的每位嘉宾和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亦是忍不住泪流。用情至深的作品,自然会触碰到人们最柔软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这应该就是艺术在喧嚣尘世之中带给人们的一种最原始最求吧。除此之外,应当别无其他……

所以,那些关于明星的艳色绯闻不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但是,天猫总裁和网红的新闻还没停歇,罗志祥的时间管理以及挑战极限的运动接踵而至,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思,如此等等为何能够频频艳压群雄,霸占头条榜首?它们是如此的泛滥于我们身边,以至于我们社会上有股强烈的抵触声音在说:“我们不需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关注‘戏子’”。

我想这主要还是这个社会太过于浮躁所致。浮躁在什么地方?不是大家关注明星就是浮躁。明星绯闻成头条不能说是社会的浮躁,仅仅是当事人个人的浮躁,根据存在即是合理的原则,有需求才会成为抢手咨询。其实,这个新闻的生产过程才是助推信息泛滥的罪魁祸首,以及表现为社会浮夸的内在原因。怎么说?比如某个明星的艳色新闻一出,也成了头条,只要关注新闻资讯的人就都知道了,但是为何会持续”高烧不退“,同质垃圾信息满天飞呢?这就是新闻生产过程的问题,有了热门题材,各路大V小V登门拜访,各种解读目的只有一个,热门题材好蹭流量,要知道,现在的网络信息时代,这种流量分分钟转化成为可观的经济收益,其效率好过大多数上班打工之人。各路神V对这样流量大快朵颐分食一通,待到热度消退,四处逃窜、各奔西东,寻找下一个热点并群起而攻之。


这些人多数表面正义秉然,其实只不过装腔作势,实为分食流量利益而已。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许某馨敢于一再挑衅公众底线并猖狂至极的说:"耗子3天就忘了"。然而20天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但是为何”无人“谈及?忘记的是那些曾经围食这一热点流量的神V们,因为这一热点曾被他们咀嚼无数遍,至现在看似咀嚼无味,所以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写出什么深层次的解读文章,这种得不到流量的鸡肋有几个大V愿意干呢?正所谓无利不起早。所以你说他们当初看似正义秉然,实则呢?

我相信成年人,很多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人生短短几个秋,红尘走过这一遭,自己会在这个世间留下什么?这是哲学家常常思考的问题,但是常人也会思考的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浪淘沙,这些神V的高流量文章能够在最终露出璀璨光辉的能有几篇?我想知道,那些成天匍匐在明星窗前窥探艳色的狗仔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会留下怎样的一篇?

在喧嚣的尘世,有人退隐山林,不为与世无争,只为作书立著。他们坚信红尘往事一过,能够留在人世的将是一个人的思想。有些书本留给后世让其博闻多识,有些则是让人静守己心。

今日上午,我花了一点时间翻出书柜中的梭罗所著《瓦尔登湖》,静静的品读其对生活体会以及其对习俗独特的批判。梭罗是个极其寂静的人,其为了著书立志,远离城市喧嚣,拿着一把斧头只身单影在深山湖畔开辟一片自己寓所,自给自足,同孤独结伴生活两年两个月,带给世人其生前仅有的两本出版著作,其中一本就是本文提到的影响深远的著作《瓦尔登湖》。随着时光流逝,近两百年后的今天,这本不书业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卓越的名著。

说实话,梭罗生前并未在其著作中受益,因为其创作的书籍在当时不热销,甚至招致批评。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1849年,其自费出版《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印行一千册,只卖了一百册,送人七十五册,剩余的放置于书店仓库至1853年全部退回作者。于是梭罗曾诙谐地说自家藏书约九百册,自己著书达七百多册。

梭罗一生是如此简单而馥郁,而又如此孤独而芬芳。但是当你拜读他的著作时,却发现又是如此不简单,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而且精妙绝伦,生前与他交往的人不多,而逝后,拜读他著作与他神交的人却非常多,因而精神层面他又不是踽踽独行。尽管生前和其交往的人不多,但是其生前却十分正义。1859年,他支持了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当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被捕,且被判处绞刑时,他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演讲,并到教堂敲响钟声,举行悼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