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多举措“开源”做大就业“蓄水池”

4月21日上午,位于陕西铜川市王益区中小企业基地的德盛昌箱包生产社区工厂内, 来自当地的80多位工人正身着红色工装紧张而忙碌地赶制复工以来的第二批出口订单。刚刚巡视完车间的企业负责人武林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这两天正在与当地人社局商量新招聘员工的培训问题。

已经复工一个多月的德盛昌工贸公司在当地共有两家社区工厂,从业人员300多人,主要从事箱包加工出口。“最近我们总部及时调整了出口市场,目前已经在手的订单至少可以干到8月份,所以打算再招80人。” 铜川市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辛志国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企业用工培训,财政补贴买单。目前铜川已经拨付培训补贴资金336万元;减免43家企业社保310万元”。

围绕用工需求,迅速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培训和“云招聘”,是陕西省支持中小企业力保居民就业的关键一招。 4月14日,西安高新区丝路人才大市场里,一场线上招聘会正在举行。多家企业负责人坐在电脑前,“屏对屏”完成了对求职者的面试。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廉宏彬说,服务中心近期组织了多场线上招聘会,吸引近700家单位参加,提供岗位2万余个。 在陕西宝鸡市“网上招聘超市”上,参加者通过手机“扫一扫”进入“云人才市场”,就能即时发布招聘用工信息、投递个人求职简历,进行在线洽谈、视频面试;“宝鸡就业”APP,更是成了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求职人员的好帮手,拿起手机就能实现岗位信息查询、人岗精准匹配、投送电子简历、双向选择预约等“一站式”服务。截止4月20日,宝鸡市“网上招聘超市”中已有4482家企业发布10.7万个岗位,达成就业意向2.8万余人;“宝鸡就业”APP发布就业岗位3.3万个,访问量达700万人次。

招聘上“云”,培训“上线”。从三月初开始,陕西启动了“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顶格”提高补贴标准,企业职工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按每人最低780元补贴,并扩展了培训单位和工种范围。据陕西省人社厅副厅长井海滨介绍,为给企业上门提供培训政策服务,陕西还从人社、财政等部门和技工院校抽调人员组成“千人服务团”,已帮助2100多家企业开展就业岗前培训。

按照陕西省刚刚出台的22条稳就业措施,当地财政部门拿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各地开发一批临时性公益岗位托底安置贫困劳动力,对疫情防控期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规模大的扶贫车间(新社区工厂)、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带贫主体给予一次性生产补贴和贴息支持。

“结合本地特色产业,深度开掘产业链上的结构性人力需求,是扩大居民就业的根本之策”。铜川市市长李志远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在累计为222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003万元,惠及职工18567人的基础上,该市早在一个多月前就成立了“六大产业集群”人力资源专班和“编制周转池”,先后出台了18条“硬核”措施扶持企业稳定就业存量。多渠道征集了752家企业18984个岗位,多渠道精准促进人岗对接。目前,该市正谋划支持企业新建40至100家社区工厂和家庭农场,力争在所有镇和移民搬迁点实现全覆盖。在李志远看来,当前的居民就业压力,也是当地优化创业人力资本结构,留住返乡创业人才的机遇。为此,铜川市正积极着手利用老工业废弃场地扩建社区工厂,“政府投资整理装修,免三年租金”。截至目前,铜川市2.67万返乡农民工中已有2.63万人实现返岗复工,返岗比例达98%,其中9330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针对农民工“出不去”的难题,陕西省各部门联手,深入完善健康互认、岗位对接、“点对点”运送等服务,目前陕西省以包车、专列、专机方式已运送逾11万农民工返岗。截至4月中旬,陕西全省返岗复工和新增就业农民工268.3万人,超过春节返乡农民工总数10多万人,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122.8万人。全省尚未脱贫的7224名未就业人员,已有7110人实现就业。

稳企才能稳岗稳,稳岗扩大就业。为此陕西提出加速提高复工复产效率,支持企业扩大用工规模、稳定劳动关系等4项举措。其中从现在开始到六月底,在全省开展“千企万户减负稳岗行动”、出台延长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中小型企业,返还标准按企业及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0%执行等一些列稳就业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来自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为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1%,较去年同期上升0.0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