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书院,广东省汕头蓬沙书院

蓬沙书院,又称文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外砂镇林厝村,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69年),是在清廷平定外砂王兴顺民变后,潮州总兵方曜到外砂“办清乡”时,倡导并委托外砂秀才陈大义任筹建董事长,历经18年建成的,是当时兴学育民和教化养民的场所。该书院是汕头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书院。2012年11月入选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蓬沙书院与方公讲院相连,构成潮汕传统民居的“双佩剑”格局。前三进即前厅、中厅、上厅,连同两侧从屋即花巷排屋,为蓬沙书院。后包为二房夹一厅格局,为方公讲院。两院占地8000平方米,深82米,宽33米,建积2706平方米,建设规模为澄海明清七书院(即冠山、景韩、尊育、敦化、凤山、绿波、蓬沙)之最。


蓬沙书院坐东向西,石门楼为三山门,宽达建筑物宽度的一半,比例极为张扬。大门“蓬沙书院”连同左右山门“同德祠”、后包偏门“方公讲院”等榜书,均出自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探花、翰林院编修、晚清书坛名家钟德祥手迹,笔力遒劲,古朴端庄,十分珍贵。大门口摆放着一对威武石狮,石门肚为整体浮雕石刻,内容为功名才子寿和仁义礼智信的典故。


蓬沙书院和方公讲院是在清末特定历史条件下兴建起来的,有着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以及建筑艺术借鉴价值。

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外砂王厝人王兴顺响应彩塘吴忠恕、官塘陈亚十、潮阳陈娘康等人,在外砂发动民变,先后占领青屿、东炮台,攻打澄海城、鸥汀寨。历时一年多最终被官兵平定。同治九年(1870年)潮州总兵方曜奉两广总督瑞麟命,在潮汕各地"办清乡",清剿乡村40余个,外砂在清剿之列,时有谢山昆岗等多人受到处置。

身在行伍的方曜懂得"治乱需用重典",更懂得"民以教化为本",他在外砂各乡筹资,倡建蓬沙书院和方公讲院,委派华埠乡秀才陈大义为筹建"两院"董事长,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才告落成。由于建筑时间长,且不惜工本,两院建筑特别是蓬沙书院的建筑工艺都是上乘之作。外砂蓬沙书院和方公讲院对于研究清末"清乡"历史,以及潮汕书院史和建筑艺术,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