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蓬元帅到猪八戒,为何被“丑化”之后的他,反倒深入人心?

如果要问天蓬元帅的名字叫什么?想必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猪八戒!”

但是这个答案其实并非完全正确,因为在此之前,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以及更加古老的传说。

而《西游记》里面那个好吃懒做,整天在唐僧面前搬弄是非的猪八戒,其实只不过是被“丑化”之后的天蓬形象。

《西游记》之前的天蓬元帅

根据古籍记载,天蓬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道法会元》一书曾提到天蓬元帅实为东周之人,姓卞名庄,和孔子生活在同一时期。《史记·张仪列传》中,也曾记载他刺死猛虎之事。

到后来这位勇猛的人物被逐渐神化,成为了传说中北极星君手下的爱将,为北极四圣之首。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比如《道法会元》卷一七二说:“北斗九宸,应化分精,而为九神也。”其中天蓬则是北斗九宸之首辅,统领其他星宿,故称元帅。

至于他的人物形象,则见于《上清大洞真经》中附加的“存思图”中。在这张图中,其双手抱于胸前,身披金甲,面容英俊,其形象和善可亲,颇有神武之姿。

再到后来,天蓬元帅的形象又被进一步神化,出现了三头六臂,或者四头八臂的样子。

如《太上北极伏魔神咒杀鬼录》中曾这样描述天蓬:

“三头六臂,执钺斧、弓箭、剑、铎、戟、索六物,身长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领神兵三十六万众。”

由此可以看出,在《西游记》问世之前,天蓬元帅一直都是威风凛凛的形象,是名副其实的天兵神将。但是这种形象虽然威武,却并没有太高的知名度,只是某些小众群体供奉和信仰的神邸,不曾被广泛认可与接受。

就像在明朝初期的时候,同样被人奉为北极四圣之一的真武元帅,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兴起,从而一跃成为当时人尽皆知的真武大帝。可天蓬元帅这个称号,却依然是那么不温暖不火,很少有寻常百姓提及,也没有太多与之相关的传说和故事在世间广为流传。因此天蓬的名号,依旧只能被记录在那些枯燥的文献当中。

经过《西游记》的“丑化”,天蓬元帅的名字终于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当中,猪八戒虽然顶着天蓬元帅下凡的名头,不过事实上他的原型,其实并不是古代神话中的北极神将,而是由佛教战神摩利支天坐的骑演化而来。譬如元代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出场是曾自报家门:“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

不过随着后来改朝换代,之前的部分宗教信仰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人们对摩利支天的崇拜渐渐消散。但猪八戒的人物形象,倒是非常完好的保留了下来——猪头人身,长嘴獠牙。

到了吴承恩这里,则干脆舍弃了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的说法,直接套用了中原神话中天蓬元帅的头衔。当初威风八面的天蓬,就这样和一个半人半猪的妖怪仅仅联系在了一起,而且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广。

可见在吴承恩老先生编写的《西游记》当中,猪八戒这个角色无疑是对天蓬元帅的一种“丑化”。

但是这种“丑化”,却并非刻意的抹黑或者黑化,而是一种艺术性的另类塑造。而且也正是由于吴承恩的特殊改造,才让天蓬元帅这个名字,真正走入了人们的视线,甚至刻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里。

不过天蓬元帅和猪八戒,虽然一直都被人当成同一个人来对待。但如果按照严格意义上来讲,《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和神话中的天蓬元帅,其实已经不能算是同一个人。

因为他分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甚至就连自身所象征着的寓意,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区别。可是从那些古代文献典籍的记述来看,曾经威风神武的天蓬元帅,明显不如这个相貌丑陋,而且还有一身坏毛病的猪八戒受欢迎。

其实根据一般情况而言,大多数人应该都会倾向于比较英明神武的良好形象,而不会选择与其相反的凶恶或者丑陋面目。诚如《孟子·告子上》中所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是内心的本能取舍。然而问题是,为什么在猪八戒身上,这个规律会突然被打破了呢?

毕竟《西游记》里那个长嘴獠牙脑后长满鬃毛的猪妖,和之前神威盖世的北极神将相比,可以说没有任何优势。

可就是这么一个丑陋不堪的形象,却偏偏赢得了无数人青睐,成就了一个经典的神话人物?

最初的天蓬与后来的八戒,到底差在哪里?

其实从认可度和流传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物形象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外貌特征是否足够威武或者俊美,最关键的是要看有没有完美的载体。所谓的载体,也就是指与这个人物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当初被人们神化成天蓬元帅的卞周,虽然也是个打死过老虎超级猛人,但是就论知名度而言,他的名气显然不如《水浒传》里的行者武松。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关于卞周的记载实在少的可怜,只有那么短短两三句话,就被一笔带过,根本不能算是故事。

反观《武松打虎》的事迹,施耐庵可是用了上千字的篇幅,来描述这段情节。而且还把每一段都刻画的那么细致入微,惟妙惟肖,非常能够带动情绪。

也正因如此,这个故事才能流传的这么广泛,甚至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一直传到了国外。

那么回过头来再看卞周后来的形象——天蓬元帅,他被神化以后虽然多了一层神秘色彩,但有关于他传说却并没有随之丰富起来。其影响力最大的时候,也就是宋朝时期,在民间流传过一段时间的“天蓬神咒”,不过很快就被淹没在了历史洪流当中。

其中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主要还是由于无法勾起人们的兴致,难以在人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譬如《山海经》书中记载如此之多的神秘异兽,可最终被人所熟知的也不过那几个而已。这就是因为那些记载过于枯燥,没有生动的故事,以及形象化的人格,又怎么能被记住呢?

此外还有晋代文人编写的《搜神记》,当中所记录神话人物可谓数不胜数,但真正能够广为人知者,却不足书中的十分之一。毕竟很少有人愿意去研究那些直白枯燥的个人介绍,更何况是一些没有现实根据的神话人物。所以到最后也就只有“干将莫邪”,以及“仙女嫁董永”等少数情节比较丰满的传说,得以呈现在大众的视线里。至于那些平淡无奇的介绍性记载,则一直被尘封在字里行间。

而《西游记》之前的天蓬元帅又何尝不是如此?不论是《太上北极伏魔神咒杀鬼录》还是《道法会元》,亦或是《上清大洞真经》,这些古卷中都不曾对他进行过全方位的塑造,只是有一些相对完善的外形描述,和一些十分粗糙的事迹描写。

但是这种有形无神的塑造,根本无法使其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最终只能泯然众人矣!

所以说一个形象要想被人记住,首先需要一段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人格。只有完善到到定程度,才能才有资格贴上经典的标签。

就像《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尽管他和之前的天蓬元帅完全判若两人,尤其是外貌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别。但他的优势就在于有着十分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极其丰富多彩的传奇故事。

如果站在文学角度来看,猪八戒的形象无疑会显得更加丰满,也更有内涵。毕竟天蓬元帅没有随着唐僧西天取经,更不曾在取经路上跟孙悟空一起历经劫难。说到底就是天蓬元帅这个人物形象,缺少一条通往现实的桥梁,从而始终停留在相较片面单薄的层次。

而被“丑化”过之后的猪八戒,之所以能够大红大紫,是因为吴承恩在这个角色中加入了许多人类的特性,并且还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这才使其和书中其他几位主角一起,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形象。

所以说到底,吴承恩对天蓬元帅的“丑化”,其实是一种成全。尽管外形上刻画的十分丑陋,然而在内涵和寓意方面,的确已经远胜从前。

因为在《西游记》问世以前,传说天蓬元帅只有一个威风凛凛的外形,其他方面存在着太多的欠缺。而猪八戒的出现,则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那些空白,让人们真正记住了这一称号,并在接受了他的形象。

可见在很多时候,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因素,往往都是内在的丰富底蕴。外表终究只是一层表面,如果没有足够深沉的厚重感,根本难以获得这个世界的认可。

结语

透过神话中天蓬元帅的演变所得出的这些感悟,其实在人生中也同样适用。一个人只有不停加深自己的底蕴和内涵,方能在世界上更好的立足,甚至在历史长河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纵观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人物,他们都曾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而坚持不懈的努力。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