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大脑受损后的自我修复;糖瘾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1,Nature | “糖瘾”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来源:BioArt

为了健康考虑,人们开发了许多代糖用于日常食品中,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人造甜味剂 。这些人造甜味剂虽然能“欺骗”我们舌头味蕾的甜味受体而产生貌似糖的甜味,但效果却不能真正地代替“真糖”。

4月16日,哥伦比亚大学Charles S. Zuker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文章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该研究揭示糖亦可通过肠道与大脑连接的神经途径 (gut-brain axis) 发挥作用,并激发对糖的摄取,而代糖却无法激活对糖分子特异性识别的肠道大脑神经途径。

阅读链接:

Nature | “糖瘾”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2,PNAS | 焦建伟团队揭示星形胶质细胞精准产生机制及其异常导致自闭症

来源:BioArt

哺乳动物大脑皮层的神经干细胞按照顺序依次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顺序分化作为一种进化,它的优势在于优先产生的神经元形成复杂裸露的神经环路,后产生的胶质细胞根据神经环路来确定其数量以及位置。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焦建伟研究团队在PNA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CD93 negatively regulates astrogenesis in response to MMRN2 through the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ZFP503 in the developing brain 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调控星状胶质细胞产生和其功能的机制。

这项研究表明,CD93是星形胶质细胞发生的负向调节者。CD93通过一系列磷酸化级联反应将信号传递给β-Catenin,β-Catenin进入细胞核激活转录抑制因子ZFP503的表达,ZFP503通过与辅助因子Grg5相互作用结合到星形胶质细胞相关基因Gfap的启动子区域,从而抑制Gfap的表达。

阅读链接:

PNAS | 焦建伟团队揭示星形胶质细胞精准产生机制及其异常导致自闭症


3,Nature大发现:成年大脑受损后,会自行“回炉再造”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4月16日,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新研究中,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当成年脑细胞受到损伤时,它们会恢复到胚胎状态:在未成熟状态下,这些细胞能够重新生长出新的连接,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帮助恢复失去的功能。

Tuszynski的团队发现,“再生转录组”,即皮质脊髓神经元使用的信使RNA分子的集合,是由HTT基因维持的。在缺乏HTT基因的小鼠中,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元轴突出芽和再生明显减少。

Tuszynski说:“这项新研究表明,亨廷顿基因对于促进大脑神经元的修复至关重要。因此,该基因的突变将导致成年神经元失去自我修复功能。这反过来又可能导致慢性神经元退化,进而导致亨廷顿病。”

阅读链接:

​Nature大发现:成年大脑受损后,会自行“回炉再造”


4,港大教授发文《Nature Methods》:精准研究活体大脑神经元的超高速显微成像技术

来源:生物通

香港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副教授、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士学位项目主任Kevin Tsia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Ji Na研发的超高速显微镜-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成功地记录了一只警醒的老鼠神经元中的毫秒电信号。这项开创性工作的成果最近发表在学术期刊《Nature Methods》上。

高速显微镜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为FACED(自由空间角线性调频增强延迟成像)的创新技术。FACED利用一对平行的反射镜产生一系列的激光脉冲,以产生比现有激光扫描方法至少快1000倍的超高速扫描激光束。这项技术的一个显著优点是能够跟踪不触发神经元激发的信号——通常很难捕捉和检测到的弱神经元信号(称为亚阈值信号),这种信号也可能发生在大脑的许多疾病状态中。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是微创的。

阅读链接:

港大教授发文《Nature Methods》:精准研究活体大脑神经元的超高速显微成像技术


5,急性应激如何影响你的错误加工?

来源:环球心理资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犯错,如何快速有效地监控错误的发生并对后续的行为进行调控(即错误加工的两个过程——错误监控与错误后反应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冲突监控理论提出个体对错误反应的监控会引起认知控制的提升,从而避免个体再次犯错。当我们面对压力时,会感到精神紧张、焦虑,并伴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和出汗等反应,这一系列的身心反应被称为应激。

为揭示应激下的错误加工过程,该研究采用特里尔社会应激诱发任务和错误意识任务,探讨了急性应激下的错误监控与错误后行为调控过程。通过收集被试的心率、唾液皮质醇、正性和负性情绪与应激感知自我报告衡量被试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确定是否成功诱发了被试的应激状态。并通过对比应激组与控制组在错误意识正确率、错误后行为调控上的行为反应差异来考察急性应激对错误监控和错误后调控的影响。

阅读链接:

急性应激如何影响你的错误加工?


6,Movement Disorders脑电格兰杰因果分析:运动皮质在帕金森病复发性震颤中的作用

来源:思影科技

帕金森患者在手臂伸展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性震颤。来自罗马大学的Alfredo Berardelli等人在Movement Disorders发文,旨在探讨初级运动皮质在复发性震颤中的作用,并与静止性震颤进行比较,研究复发性震颤的病理生理学。

招募复发性震颤和静止性震颤两类帕金森患者,分析两类震颤的皮质神经相干性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在M1区域TMS产生的震颤复位以及刺激运动皮质产生的TMS诱发电位。研究表明,RET与M1的活动有因果关系,M1可能是网络中产生RET的汇聚节点。复发性震颤和静止性震颤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运动皮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链接:

「链接」


7,问答式认知重构训练技术对心理症状的干预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前期,心理所科研团队已通过两个随机对照实验,检验三种解答形式(治疗性隐喻解答、非隐喻解答、问题重述)对正常大学生和焦虑研究生被试进行干预的有效性。系列实验室实验证据表明,隐喻解答借助比喻或类比等新颖形象的语言表现形式,可能使个体更有效地受到启发,增强长时记忆编码,从而使负性情绪的关联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张文彩副研究员正带领她的研究团队,以应用训练技术开发为导向,开发线上平台和线下工具,通过问答式认知重构训练技术对疫情中人们出现的心理症状进行干预。线下工具是根据题库制作的活页卡片,参与者可以完成问题选择、卷入和个性化干预这三个环节。线上平台是除了可以实现问题选择、卷入和个性化干预这三个环节,还可以实现认知重构训练前后测问卷的填写。

阅读链接:

研究 | 问答式认知重构训练技术对心理症状的干预


8,独自吃饭,让你吃得多了还是少了?科学家最近做了一个实验……

来源:学术经纬

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实验,观察到在两种吃饭方式(与别人一起吃还是独自一人吃)背后,还发生了一些你可能没有意识到的变化。在最近发表于学术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的一篇论文中,他们介绍了这项有趣的实验结果。

尽管最终结果显示,不管是独自吃还是和别人一起吃,受试者都吃下了同样多的薯片。但研究人员指出,相比独自取食,共同取食时吃得更小块、而频率更快,这种现象也发生在有些动物群体中。“对食物资源的争夺在自然界中很普遍。因此,群居动物的觅食行为应该适应潜在的食物竞争。”研究者认为,这种行为很可能植根于演化,是长久以来从祖先那里延续下来的做法——我们的祖先在为了应对来自同伴的竞争时,采用少量而快速的吃法可以让自己尽可能摄入最多的食物。

阅读链接:

独自吃饭,让你吃得多了还是少了?科学家最近做了一个实验……

前文阅读

1,脑科学日报|基因变异或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多听贝多芬成绩更好

2,脑科学日报|最大规模的AD蛋白组学研究;AI追踪心脏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