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岳飛活躍在宋仁宗時期,他有機會取得更大的軍功嗎?

老劇放映機


你好,沒機會。


題主你知道狄青這個人麼?他就是宋仁宗時期的將領,這人很厲害,民間人稱“武曲星”。開始的時候也受重用,官職比岳飛還高,岳飛才是個樞密副使,狄青可是樞密使。



不過最後狄青還是鬱鬱而終了。原因無他,就是宋朝的祖制重文輕武,皇帝和文官集團隨時都在防範武將聲望太高。宋仁宗時期也不例外,只要有將領露頭,一群文官一擁而上,天天雪片似的奏章飛上去,皇帝就是再信任將領,這麼來一段心裡也就犯嘀咕了。



如果岳飛穿越到宋仁宗時期,感覺應該也就跟狄青那個劇本差不多。開始的時候作戰勇猛,百戰百勝升遷到樞密使,之後被文官集團壓的死死的,最後在無盡的鬱悶中離開人世。


甲小佳


岳飛之所以能在南宋初年施展抱負,是因為趙家皇帝有自知之明,把協調和指導南宋一切力量的權力都下放了。

舉個例子說。紹興十年的宋金戰爭,是宋金之間的總體戰。按道理來講,趙構這個皇帝應該負責南宋的物資調配、輿論宣傳、各路將領協調,敵將策反等工作。把統籌性工作做好。可這些事情,他通通都不管,全下放給岳飛、韓世忠這類戰區統帥負責。

而有了皇帝授權,岳飛就有軍事自主權;在戰區內有一定的財政自主權(戰區都有興產殖業的特權),可以自籌軍費;他還可以不經皇帝就與其他戰區進行協調,甚至是策反敵將,直接與敵將溝通。

再加上,他本身就很能打,軍事能力一流。

所以在當時那個大環境之下,岳飛自然就有用武之地。

可是回到北宋,岳飛還有這種施展空間嗎?


北宋從太祖開始,一直到神宗皇帝之前,全國只有一個戰區,那就是河北戰區。當時的河北戰區統帥,實際上是皇帝本人坐鎮開封兼任。

河北各路將領,沒有軍事自主權,甚至連統兵權都沒有。每每打仗,統帥和士兵都是臨時抽調,沒有默契。而且行軍佈陣也要按皇帝先前的部署行事。如不然,即便打贏了也不賞。

至於有限的財政自主權,溝通權,那就更是想都別想了。

在軍區內興產殖業,這是要幹嘛?造反嗎?

前線將領私下聯繫,這是要幹嘛?造反嗎?

經常有人說“北宋缺將,南宋缺相”。

可實際上,北宋並不缺將。就拿宋太宗、宋真宗時期的李繼隆來說。

從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到澶淵之盟,中間二十幾年,從頭到尾的主要戰役,李繼隆幾乎都參與到了。在這些戰役中,李繼隆三敗遼國戰神耶律休哥,唐河之戰打的簡直是個奇蹟,一萬步兵和一千騎兵,正面砍翻遼國八萬抽調出來的精騎。這個戰績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難找。

並且實際上,李繼隆的打法和岳飛幾乎是一脈相承的。他們都屬於“河北軍體系”,擅長在平原地形列型對攻,與長期在西北山地與西夏作戰,更適應小股野戰突襲戰術的北宋西軍有明顯不同。

可戰績好又如何?戰術類似又如何?岳飛是什麼歷史地位,李繼隆又是什麼歷史地位?

李繼隆和岳飛的歷史地位差距,其實就是兩人權柄不同導致的結果。岳飛以武將身份擔任戰區統帥的情況在北宋根本不可能出現。


即便說北宋神宗時期,由於西夏犯境,不堪其擾,為了統一陝西四路的軍事指揮權,北宋在河北戰區外,又建立了西北戰區,開創了以高級文職官僚擔任戰區統帥的先例。但北宋的西北戰區,主帥是文官,武將仍然只能擔任一路之統帥,地位置於整個戰區主帥的指揮下。這與南宋時期,因體制崩壞和現實需要而開創的以長江沿岸諸大將劃分戰區管理的模式,有明顯不同。


Mer86


岳飛生逢亂世,憑一腔報國熱忱,奮勇抗敵,但最終遭到冤殺。岳飛的遭遇,主要是趙構秦檜的投降主義造成的,同時也與他自身的性格有很大關係。

如果岳飛活在宋仁宗時期,那麼他將無法取得更大軍功,恐怕連成名都很難。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以岳飛的性格,他在仁宗朝就沒法被接受;以仁宗朝不同於高宗朝的大環境,岳飛也很難有出頭之日。

岳飛不愛守規矩、任性,在仁宗朝難獲機會

岳飛的性格比較直接,行事有時比較任性,在他的軍旅生涯中,有幾件大事,事後看起來,這都是在和平時期所不可能發生的。

第一件事,機緣巧合才撿回性命。

靖康之變前,宋欽宗讓趙構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負責募兵勤王。趙構不敢回開封,就讓宗澤率一萬人馬回去,當時岳飛在宗澤軍中做一名低階軍官,歸劉浩統領。

在開封保衛戰期間,岳飛任秉義郎。有一次,岳飛不知何故被罰,在即將實施刑罰的時候,被宗澤看見了。宗澤看岳飛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就說:“此將材也。”恰好此時金軍來攻打汜水(今滎陽市汜水鎮),宗澤於是給岳飛五百騎,讓他立功贖罪。結果岳飛大敗金人而還,宗澤就把岳飛的官升為統制,岳飛也因此一戰成名。

以這段經歷看,岳飛一定是違反了軍紀。只是因為當時---被宗澤巧遇並欣賞、恰好遇到金兵進攻、宗澤信任---這一系列巧合,岳飛這才獲得戴罪立功的機會。這些機緣巧合都是在大戰亂的特殊時期發生的。而如果在宋仁宗朝,則沒有這種外敵迫在眼前、國家旦夕危亡的局面,行事任性的岳飛恐怕很難有出頭之日。

第二件事,越職上書,被開除出軍隊。

徽欽二帝被擄走後,1127年5月趙構在應天府稱帝,並開始一步步向南撤退。

岳飛此時估計又是荷爾蒙上頭吧,不顧官小位低,給皇帝上一份奏書。大意就是:你趙構既然稱帝登基了,那就應該率大軍反攻金人,你身邊的黃潛善、汪伯彥之流只知道鼓勵你南逃,這樣不符合人心啊!

這種話語一下就得罪了趙構眼前的紅人黃潛善、汪伯彥,結果岳飛被認為是越職上書,處以革除軍籍、逐出軍營的懲罰。

這種懲罰下來,按說岳飛以後就與軍隊無緣了。但還是因為家國劇變,一片混亂之中,朝廷的各種信息傳達不暢、不及時,岳飛轉身又加入了張所的軍隊,這才有後來的再歸宗澤等一系列發展。

如果是在和平的宋仁宗朝,朝廷制度嚴格,信息傳達相對暢通,岳飛不可能再有進入軍隊的機會了,還怎麼能建功立業呢?

第三件事,任性撂挑子逼皇帝。

1137年,趙構解除了劉光世的軍權,劉光世所部五萬人,暫時由其部將王德、酈瓊管理。趙構當面對岳飛說,要把中興的事情全都委託給他,並口頭說要把這五萬人也交給他。岳飛很高興,因為力量壯大、恢復中原有望了;朝廷管理軍隊的都督府也將劉光世軍的情況通報了岳飛。

張浚和秦檜得知消息後,就勸趙構,說不能給岳飛那麼多兵。趙構也開始後悔,就下詔給飛說,合軍的事不好辦了。岳飛接手劉光世軍的事情泡湯了。

岳飛因此很生氣,立刻上了一道乞罷軍職的札子,也不等趙構批示就走了,回廬山母墓旁守制去了。趙構則立即派李若虛、王貴去廬山請岳飛還軍。結果,勸了六天岳飛才答應回去履職。

趙構能容忍岳飛的任性,主要是因為當時岳飛手握重兵;南宋當時五路護軍總計約32萬,岳家軍就有10萬,並且獨擋華中一面。趙構也怕岳飛有其他想法,因此得罪不起。

如果在宋仁宗朝,根本不可能有這種情況發生。仁宗時期,軍事管理還是宋初的那種嚴格分權制,三衙負責管軍隊、樞密院負責調派軍隊、皇帝最後決定出徵、以及派誰出征;出征完了之後,將領回來交回符令,就與軍隊就沒關係了。因此,除了奉命出征,平時一位將軍是不可能掌握軍隊的。因此,假如岳飛是宋仁宗朝的將軍,那他只要敢任性,就很可能立刻被拿下。

仁宗朝的政治環境,完全不同於高宗朝,岳飛難有機會

南宋初年,因為金兵緊逼,南宋政權在倉促中建立,一切都採取了便宜行事的方式處理,完全失去了北宋中前期嚴格制度的執行基礎。在這種情況下,才有南宋諸位大將崛起於草莽之間的機會。比如,韓世忠、張俊、岳飛等,都是起於兵武之中,在和平年代他們難有出頭之日。

同樣還是因為戰亂,宋朝的軍事管理制度也被打破。北宋中前期(王安石變法前)都是由三衙負責招兵、訓練,將軍沒有自己招兵訓練的可能。因此也就不可能形成所謂的岳家軍、韓家軍之類的這種稱呼。將領自己募兵,就容易形成軍閥,容易與朝廷離心離德。前面所說趙構能那麼有耐心地對待任性的岳飛,就是因為岳飛的軍隊太強。

在宋仁宗朝,上面這些便宜行事、軍事管理制度大變等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

同時,宋仁宗朝是文官把持大政的時期,他們難以容忍成名的武將。這裡的原因,除了宋朝崇文抑武、以文馭武的祖制之外,還有一點,文官們與武將難以和諧,不會容忍武將分享他們的權力。

比如著名的狄青,一位那麼實在而淳樸的武將,卻被一眾文人折磨死;這些文人裡就包括著名的歐陽修。假如岳飛能在仁宗朝成為一位武將,那麼以他的性格,他所面臨的局面將比狄青更加艱難,這也導致他無法取得更多的機會。

仁宗朝的外部軍事環境,也不支持岳飛取得更大的軍功

宋仁宗朝的最大外患是西夏,軍事行動最多的也都是針對西夏。而這種情況與宋高宗面對金朝的局面完全不同。

西夏只是想獨立、想奪取一些地盤,它沒有消滅大宋的野心。而金朝就不一樣了,它想消滅南宋。

因此,在這兩種不同級別的鬥爭環境中,岳飛能取得的資源和授權也將完全不同,他的能力發揮也將完全不同。

岳飛在宋仁宗朝不可能取得在宋高宗朝的那種軍事指揮權,他不可能有王貴、張憲、牛皋、徐慶等那麼多親隨武將,他也不可能有自己親自訓練的岳家軍。沒有這些長期磨礪配合默契的官兵作為基礎,岳飛將無法施展他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軍事指揮藝術,因此他也將無法建立更大的軍功。

結束語:

如果在宋仁宗朝,以岳飛的性格,他將很難被循規蹈矩的文臣們容忍;當時文官把持大政的環境也不允許岳飛有出格的行為;西夏與金朝的軍事目的不同,這決定了岳飛不會有親隨的將官和士兵,這導致他將無法施展其軍事指揮藝術。

在這些條件和大環境限制之下,岳飛無法在宋仁宗朝取得比宋高宗朝更大的軍功。

---凌煙閣論史---感謝你的閱讀!歡迎你贊評轉+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