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變身”!看臨泉高標準農田建設!

近日

省農業農村廳對市、縣(市、區)

2019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

進行了綜合評價

臨泉縣被評為綜合排名提升最多的1個縣

4月24日

合肥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張曉蓉

帶領合肥市各縣農業農村局分管同志

赴臨泉考察高標準農田建設

與物聯網數字農業同步實施示範區

如何取得的好成績

一起來看看吧

重點抓好“5個結合”

結合脫貧攻堅

以貧困村為核心安排項目,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優勢產業發展。

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及美麗鄉村建設

加強農田建設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銜接,支持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結合現代農業發展

充分發揮高標準農田基礎平臺作用,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現代農業發展統籌規劃、同步推進。

結合農業經營主體實際需求

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確定具體工程措施和投入比例,重點建設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急需的通田到地的末級灌溉、機耕生產道路等設施。

結合耕地佔補平衡和宅基地復墾

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與農村宅基地復墾項目相結合的探索實踐,新增耕地用於佔補平衡,收益主要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

我縣結合現代農業發展項目上融入現代科技體,採用智能水肥一體化工程,通過前端各類傳感器,實時收集作物生長和周邊環境參數,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及大數據等技術,將分析結果及操作建議以警報的方式發送給用戶;通過驅動灌溉控制器對作物進行遠程精準灌溉,實現科學合理的農業灌溉管理,達到節水、節肥、省人工、提質增效的目標。

依託物聯網等核心關鍵技術,建設新型數字農業工程,形成臨泉農業的大腦神經中樞,對全縣農業發展進行全方位數據把控,可以實時、直觀掌握農業生產分佈、農業生產過程、病蟲害監測、管理經驗土壤墒情及質量追溯等各方面情況,為農業部門掌握實況、科學決策、工作調度提供直觀依據。通過建立新型數字農業綜合服務系統,引領臨泉新型數字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

數字農業可視化大數據平臺依託部署在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環境溫溼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圖像等)和無線通信網絡,完成農業大數據採集、傳輸、存儲、處理等環節的數據管理。結合大數據分析挖掘技術,最終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

2019年我縣高標準農田治理建設任務12萬畝(其中節水灌溉1.6萬畝),規劃5個鄉鎮,7個治理片,其中黃嶺鎮大劉莊村、前林村、馮營村、馮新村規劃治理面積1.59萬畝,姜寨鎮段坡村、高城村、王小莊村規劃治理面積1.45萬畝。關廟鎮河坡村、劉大樓村、彭馬莊村、大張莊村規劃治理面積2.17萬畝。宋集鎮邢莊村、段莊村、羅寨村規劃治理面積1.6萬畝,宋集鎮徐營村、柳大莊村、楊浦村規劃治理面積1.8萬畝。鮦城鎮耿莊村、辛老家村、谷營村規劃治理面積1.2萬畝。鮦城鎮李王樓村、姚老莊、駱馬莊、符莊規劃治理面積2.19萬畝。

來源:臨泉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