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机关食堂:"吃不了兜着走"的官员食堂,权衡利弊最为重要

导语:中国古代的封建官僚体系独具特色,历史悠久。除了比较完善的中央到地方的官吏设置,权利分配等等,同样重要的还有朝廷对于官吏的待遇。

官员享受的恩惠和福利以及应得的俸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官僚体系的特点和发展程度,以及封建王朝的治理特点。而且虽然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思想封建,但是官吏的待遇却并不比现在差,官吏们根本上为皇权服务,皇帝的意愿很大程度上影响官吏的待遇。比较典型的就是官员的生活补贴方式——设立机关食堂,几乎历代官吏都有朝廷设立的官员食堂供官吏们基本的餐食,而且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官员公厨制度和体系。

公厨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和体系成熟的时间比较早,悠久的历史缔造了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的中国古代官僚制度。而作为辅佐皇权的官吏,从封建官僚制度建立之初,一套比较完善的官吏俸禄制度和福利恩惠的回馈体系就已经形成了。其中跟官吏的生活关联最紧密的莫过于古代官吏的食堂了,朝廷建设官吏的食堂,供官员在工作期间的免费餐食。这种供官员免费三餐的机关食堂,被称为公厨。

其实公厨雏形的设立时间非常之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过渡期间就已经形成了简单的公共食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过渡期就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为了实现争霸统一的目标,广泛地招揽贤士,为了保留贤士,关照幕僚,各国国君都给予了这些门客们比较大的恩惠以换取他们的辅佐。但是真正形成一个官僚机关食堂和一个比较完善的官僚的三餐补给体系的是在唐朝。

国君和其门客共同宴饮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上的一个高潮,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也包括在官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方面。不仅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还推出了促进封建统治的官僚福利制度,除了基本俸禄以外,黄金白银,爵位土地都是论功行赏,可以说唐朝统治者毫不吝啬。也正是因为李唐王朝对胡风的推广,让唐朝的风气更加开放,唐朝因此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而对建立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来讲,最重要的功臣们,自然也获得了更高的待遇。其一就是官吏的话语权明显的加强,虽然三省把丞相的权力分化了,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是三省制衡的体系对君主也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还有就是唐朝的台谏制度比较完善,君王也比较贤明,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二人为君臣上下关系,但是魏征胆大,敢于进谏,唐太宗也能够在大部分时候听取好的意见,因此在决策上的失误大大地减少。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其二就是官员的福利明显地增多,撇开官员的基本俸禄以外,唐朝对官员的生活补贴,奖赏之类的是历代之中比较高的。而唐朝设立公厨,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议政效率,获得官员和百姓的赞赏,一方面也是唐朝各方面得到发展后的成果。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勤政爱民并且开明仁义的君王,在他的统治下,唐朝迅速走向第一个小高潮。

最开始,公厨先在中央设立。唐太宗上朝时间早,朝会长,官吏们没有时间吃早餐,因此他提供了免费的早餐给所有中央官员,虽然官阶不同的官员享受的待遇也不一样,但是总体来说标准还是比较高的。后来又提供午餐,并且逐渐从中央延伸到了地方,地方也被要求建立起这种公共的食堂,供官员们工作的时候使用。

唐朝官员宴饮

当然,从中央到地方,关于公厨的推广速度还是比较慢的。因为单从中央公厨的消费来看,就是一笔非常大的数目,一方面因为公厨按照官阶的高低,设立了许多符合不同身份的官吏的单独公厨,比如三省的长官,就可以独自享受官员食堂里面规格最高的堂厨。而为其准备的菜品也是非常昂贵的,所以唐朝关于这个官员食堂的财政支出方面的问题也是时常被抬上朝堂,成为一个经常被探讨的问题。

但是,不管是官吏还是帝王,都希望能够建立这样的官员食堂。对于官员来说是方便,节省开支,促进和官员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君王来说,不仅是皇恩的体现,还是大国气度的体现。因为唐朝的外国官员真的数量不少,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官员处理政务的能力和效率。

唐朝官员画像

古人向来就有设宴讨论事情的习惯,一方面朝堂设立公共食堂,官员在食堂吃饭,能够贡献给政务工作的时间就悄然地延长了,官吏们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互相讨论政事。所以,中央的官员食堂逐渐完善成熟,渐渐地延展到地方,到宋朝的时候,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机关食堂基本上都已经建立完备。

另类含义的"吃不了兜着走"

唐朝开始,朝堂为官吏提供三餐,是解决了官吏的基本的饮食需求,而官吏自己花在饮食方面的支出便会减少,根本上是提高了官员的收入水平。但是其实除此之外,更能体现皇帝恩泽的还是打包制度,官员不仅能够免费地享用三餐,还可以将食物打包带回。其实一般官吏的基本俸禄是比较低的,除非真的位及百官之首,或者是有什么关乎家国大运的功劳,否则很难得到比较丰富的奖赏。

因此,很多官阶比较低的官员会选择将食物打包带回家中,或是给妻儿老小,或是自己在休沐的期间食用。当然,这个基本上是中央官员中比较落魄的官员会有的行为,因为其实机关食堂提供的食物档次是很高的,数量也很多,皇帝的这项让官员们可以打包带回的命令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食物浪费。

官员宴饮图

而中央机关食堂的食材采办等,基本上也都是由朝廷掌控的,能插手的官员并不多,除非是官阶比较高的或者是家族背景雄厚的。因此,中央的机关食堂基本上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吃不了兜着走"的情况。

少数的君王还会给官员提供三餐补助,就是如果外出公干,或者一些特殊情况,朝廷是能够负担伙计费的,因此也有一些时候中央官员从这上面获利。而地方上不一样的就是,地方机关食堂的建设,食材采买等都是地方政府机构管理的,所谓天高皇帝远,朝廷很难随时管控住地方机关食堂。

官员就餐的场景

所以说,地方机关食堂真正提供的餐食的规格是否达到了朝廷拨款用在这上面的价格标准,都是朝廷很难一一审查的。因此,地方官在地方机关食堂中获得的就不仅是剩余的餐食了,还有官官相护,从朝廷款项中获得的油水。同样是"吃不了兜着走",地方官员从中获得的福利可是中央官员比不了的。

比如说清朝,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官员食堂提供的餐食都是历代之最,其奢华程度难以想象。清朝虽然满受诟病,但是其实清朝康乾时期缔造的康乾盛世,还是比较强大的一个时期。豪华的官员工作餐不仅体现的是清朝的繁荣,另一方面蕴含的也是清朝繁荣背后的腐朽和衰败的趋势了,所谓盛极必衰,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

清朝普通官吏就餐

清朝的官员食堂就是除了提供三餐,还有伙食补贴的机关食堂,这个伙食补贴看似和其他朝代某个时期的伙食补贴的目的是一样的,即在保证官员基本生活需求基础上一定程度地增加官员的生活水平。但是,清朝时期,不仅满足了官员的基本生活,还给予了他们福利加倍的机会。

本来清廷拨款给各机关食堂的款项数目就比较大,而且地方的机关食堂还要收取税收用在这上面,而剩下的钱会根据官位高低从多到少来分配。因此,越是位高者,越是想要从中获利,当一个朝廷的高官都已经腐朽不堪时,底下的小官又哪儿有什么反腐倡廉的能力呢?因此,在清朝,本来是为了补贴官员生活,提高他们工作效率的机关食堂成了他们贪污的又一个官场。

本为体恤人才却利弊难控

虽然说,面向全部官吏的机关食堂是在唐朝才建立的,但其实这种统治者为官员提供伙食的历史已经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因此,这项制度应该是有让统治者青睐的优势的。因为历朝历代,关于打击中央或者地方官员食堂贪污腐败现象的情况并不少,而且因为官员食堂的问题,所引起的争议也很多,但是统治者们依然坚持设立官员食堂,其中有弊也有利。

官员食堂的设立可能会滋生腐败,影响官僚体系的清廉程度是弊端,但是除了这些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是否也有比较明显的有其有利的一面呢?只不过,历朝历代关于官员食堂的利和弊的斗争,是否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呢?答案也是不确定的。

唐朝官员宴饮的场景

比如唐朝大部分时间对于机关食堂的管理都比较有效率,贪污腐败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而且也确实提高了官员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官员外出用餐的时间,更是增加了官员相处的时间和商议政务的时间。

而官员有了能够打包机关食堂剩余食物的允许后,生活比较贫寒的官员不仅能够缓解养家的压力,从侧面影响看,这种举措还能够缓解整个唐朝的养民压力,也算是间接的接济贫苦人民,同时也减少了食物的浪费,体现了皇帝的仁厚。

古代官员就餐的场景

但是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清朝,相反地还不能很好的管理因为一个机关食堂引起的贪污风气,导致清朝中后期,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相互掩护,从中获利,而且还向民间发放贷款,收取高额的利息,这不就是所谓的"高利贷"吗?因此,机关食堂如果管理不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不仅会污染了朝堂风气,还会影响了百姓生活。

总结: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制度设计经验,其中就包括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官员的设置,权利的分配,还有官员的生活补贴和保障都影响深远。这些看似现代化的产物,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就能够找到对应的参照物。虽然和现在相比,古代的机关食堂制度显得不够成熟,但在封建社会时期,这项制度已经是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儒家仁政爱民思想的较为先进的制度了。都说近现代制度大多来源于西方,其实如果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制度体系会发现,中国古代也孕育了很多优秀的,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制度,中华历史的渊博之处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