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薏米,最佳祛湿搭档,湿气没了,脾胃好了,大肚腩也消失

湿邪通常分为脾湿邪和胃湿邪,不同的湿邪表现形式不一样。在脾的湿邪主要表现为舌淡苔白腻,头懵如裹,大便溏泄等,在胃的湿邪主要表现为射洪苔黄腻,咽部不适,大便粘滞不爽等。

湿气具体有哪些表现:

1、湿困卫表

症状: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黏,头痛如裹,肢体酸重疼痛,或兼见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黏腻,大便稀溏,面色淡黄。舌苔白腻,脉浮濡。

病机:湿邪困表,卫气被郁。

2、湿滞经络

症状: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或腿膝关节漫肿,转侧屈伸不利,或下肢肿胀。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

病机:湿邪袭络,留着关节。

有了湿气症状,千万要重视起来,一旦长期积累在体内,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到了那时候再后悔就已经太迟了。今天,就教你几招来对付湿气。

如何祛湿邪?教你4个方法

1、黄芪+薏米

薏苡仁,通俗叫法是薏米。可用生薏米30克泡水或煮粥,早晚佐餐食用。

有的人大便不成形,容易拉肚子,就不要用生薏米了,可以用炒薏米。生薏苡仁偏寒凉,利水渗湿最在行;炒薏苡仁药性更为平和,擅长健脾止泻。

另外,湿邪重的患者多伴有脾虚,可以加上健脾补气的黄芪,有它的助益,可以推动湿邪更快地排出。

材料:黄芪10克,薏米30克。

做法:将黄芪、薏米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烧沸,再用小火炖煮40分钟即成。

用法:每日1次,代茶饮。

红益+伏湿 饮

脾主湿,喜燥恶湿。如果脾脏功能出现了问题,湿邪就会在体内泛滥。湿气的祛除,与脾胃的健康有很大关系。脾胃负责饮食的消化,对体内的水湿具有运化的作用,能促进水液的代谢。饮食的调养对脾胃的养护作用很好,所以体内湿气重的人,要养好脾胃。

材料:芡实、茯苓、百合、藿香、淡竹叶、苍术,陈皮等二十余种中药材。

做法:①遵循古方11道工序熬制成膏。

②温水冲服,一日两次,从咽喉往下,顺延至五脏六腑,沟通表里,调和迎胃、升阳、健脾益肾、调整阴阳平衡,对内改善脾胃,对外消除症状,口臭、精神差,食欲差等等。

3、醋泡生姜

吃点姜可以和胃、祛湿、化痰,每天吃点醋泡生姜,食欲旺盛,免疫力增强,感冒也少了。

材料:鲜姜、山西(镇江)米醋、糖适量。

做法:鲜姜连皮切薄片后放入坛子或瓶子中,倒入米醋(米醋一定要盖过姜片),放入糖,密封3天。

用法:每天早饭后吃1~2片。

适用:适合脾胃虚寒,吃完胃胀、打嗝,或有胆石症的人群。

注意,如果你胃酸过多,就不要用醋泡生姜了,可以把生姜切成细丝或姜末后再食用。早上吃姜最好,让沉睡了一个晚上的阳气重新开始活跃。心烦气躁、身体消瘦、高血压,或者经常口干口苦、便秘如球的人应当少吃姜。

4、艾叶煮水泡脚

每天晚上用艾叶煮水泡脚。因为艾叶有温经散寒之功,泡脚后可以辅助去除体内寒湿,帮助恢复身体。泡脚以微微出汗为宜,不要大汗,因为大汗伤阳,得不偿失。可以多按摩一下足底。

材料:艾叶50克。

做法:将艾叶放入沸水中煎煮约15分钟,待水温稍低后,就可以把脚放入药液浸泡,每次浸泡15~20分钟,水凉后可加入热水。

这些情况会导致湿气加重,注意预防

1)久居潮湿环境或阴雨或梅雨季。

2)时常喝酒,过食肥甘厚味油腻之物(偏湿热)。

3)常吃冰或过量食用生冷食物。

4)经前荷尔蒙改变,湿气重体质的人容易经前下肢水肿。

5)缺少运动,久坐或久站。

6)重口味如过咸或过辣(如辣椒、盐巴、酱油、沙茶酱添加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