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个既懂诗又懂吃的大文豪

苏轼生性豁达,为人率真。好交友,好美食。只是这样一位才高八斗的文豪,仕途却不尽人意。

别人做官是步步高升,而他恰恰相反一贬再贬,在被贬的人生里不但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有更为大众喜欢的美食。

人家不但懂诗还懂吃,其中有一道菜你就算没吃过也一定听过:

家喻户晓的“东坡肉”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去黄州,经过连日的车马劳顿,狱卒的冷言冷语,终于抵达黄州。虽然被贬,然这并没有影响他做为一个合格吃货的心情。

好不容易抵达黄州之后,苏轼在这里首先看到的是: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这江里面的鱼啊,走在岸边都能闻到香味;钻进山中,就能闻见竹笋的香味。

在黄州期间,苏轼一度在贫困线上徘徊。最后没办法,只能自己带领全家人在半坡上垦地种粮。

深接地气的东坡居士发现,黄州的猪肉价格便宜过大白菜。紧接着,苏轼开创出“东坡肉”烹饪方法。

宋朝的肉食,主要是牛羊肉,东坡却吃不起羊肉,而那时猪肉则为下品。

当时的猪肉不像现在这样被大众所食用。因为自西晋灭亡后,大量的游牧民族南下,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几经改朝换代之后,早已经严重的胡化。再加上历代医学家对猪肉的恶评:凡肉有补,惟猪肉无补!猪肉逐渐没落,皇亲贵族们更爱吃的是羊肉。

因为富贵人家不肯吃,贫穷人家不会煮。而苏轼却别出心裁,一心钻研,让猪肉变成美味的烹饪方法,还专门写了如何烹饪的诗《猪肉颂》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净洗铛,少著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注:罨 yǎn)

不断探索美食的精神,支撑着苏轼度过了他在黄州几年的颠沛流离。

常州几年的稳定生活

元丰八年,常州城里有一户地主乡绅,家里的厨子特别擅长做河豚汤。

一日,他听闻文坛大家苏轼路经此处,特邀其上门品鉴此汤。

苏轼登门时,乡绅家中的男女老少齐齐于屏风之后,希望能听得其品汤的反馈。

一屏之隔外,苏轼在主人的陪伴下落座,端起碗,拿起筷子。

众人屏住呼吸、竖起耳朵。

谁知半晌过去,苏轼一言不发,只顾手中的筷子来来回回。

众人听不到只言片语,不觉一阵失望。

正此时,忽然“啪”得一声响,那双筷子被撂在桌上。

苏轼仰天长叹:“太棒了!今天就算毒死在这也值了。”

随后不久,苏轼作诗一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吃货的境界:人为食亡也不悔。

新旧党派之争,再贬惠州

苏东坡是天生乐观者,但政治上很天真。

王安石改革时,他觉得太激进了,怼了王安石

后来,司马光来了,东坡又觉得太保守,说以前王安石改革多好多好。东坡又被贬了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这次去到了岭南惠州,当时的岭南两广一带还是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词,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态度。

在湿热的岭南,他把“一啖荔枝三把火”错解成“日啖荔枝三百颗”,吃的太上火,因而犯了痔疮;

因为不想吃药,又根据道家经典的记载,用胡麻饭、茯苓与蜂蜜制作出一道“东坡茯苓饼”。

据他自己说,这饼既有治痔之功,兼有修仙之效。“如此服食已多日,气力不衰,而痔渐退”。

至于痔疮后来有没有好,只有他本人知道。

最后、最远之天涯海角

苏轼一生被流放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偏远。苏轼62岁那年,来到了他此生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海南儋州。几乎处在当时版图边边位置。彼时被放逐海南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

四野望去,一片荒芜,连个栖身的席子都没有,更别提各种美食了。

恶劣的条件下,苏轼曾像当地人一样以蛤蟆、老鼠充饥,但他很快就发现了一项人间美味——生蚝。

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后,发现牡蛎很好吃,在给儿子的信中,他详细介绍了生蚝的烹制方法:可以跟酒拌在一起,放在锅里煮,也可以放在火上烧烤,并称自己从未吃过如此鲜美的食物。

末了,又似幡然醒悟一般,连连嘱咐儿子这是秘密,不可与外人道,因为他怕那些朝中大员知晓,他们可要争着抢着来这里了。真正的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后来,他亲手搭建茅屋,并且克服了语言不通的困难,将中原文明传递给了海南的黎族百姓,教会了他们以农为本、勘察水脉、种田耕作。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事实上,在苏轼屡遭贬谪的一生中,常常会面临食物短缺的境况,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也并不少见。

但东坡令人惊叹的地方是:在艰难时,也想尽方法让自己吃得开心。

林语堂曾说过: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轼的66年人生,有12年在流放中度过,可他不论身居何境,始终都怀有一种乐观与无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