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月子祕笈——黃酒雞

因為想提升底層思維,所以開始學習寫作,定期分享個人成長、育兒內容。

歡迎加“關注”,一起學習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

客家黃酒雞成品


客家人的月子神物——黃酒雞,到底有什麼作用,是怎麼做的?

黃酒雞以往是客家人逢年過節(特別是春節)和產婦坐月子才會做的湯酒,材料非常簡單,味道香、醇、甜,補氣補腎,最適合產婦食用。

黃酒雞,只需三種材料,可以說是非常簡單。但是,如果比較講究,這三種材料也各有文章,可以說是不簡單。

材料篇


鄰居幫忙釀的琥珀色黃酒


主角一:客家黃酒

客家黃酒,其實是一種糯米酒,中國有很多地方都有釀糯米酒的習慣,不同地方釀出來的糯米酒都各有特色,酒精濃度、色澤、口感、甜度都不一樣。

即便都是客家黃酒,不同地域的客家人,出品也是各具特色。比如有的地方會兌白米酒、有要先蒸煮酒液再裝瓶、有的會放紅酒麴酒液偏紅色、有的裝瓶後會放紅棗放置一段時間……

總之不同人家做出來的黃酒都有不同的味道。

我們每年都會請家時的一位鄰居幫忙釀一罈糯米酒,這位鄰居釀酒的手藝非常好,每年中秋過後就開始準備釀酒,釀好以後要在酒罈裡靜置四個多月才開封,一開封就酒香四溢,不愛酒的人聞著也會口水直流。

這位鄰居的酒,香、甜、醇、顏色美如琥珀,喝一口,滿口香甜還充滿了米香。

這樣的客家黃酒,是黃酒雞的靈魂。

主角二:三黃雞

廣東人愛吃雞,客家人對雞更是情有獨鍾,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吃,最愛白切雞。

如果想吃到好吃的雞,那絕對不是隨隨便便在市場買一隻冰鮮雞就能解決的。

柴雞、鬍鬚雞、三黃雞等,不同的雞種體型、肉質、味道都不同,個人比較喜歡三黃雞(羽毛黃、爪黃、喙黃)。

三黃雞體型較小、脂肪含量適中、肉質比較有彈性。這樣的雞不但白切好吃,用來做黃酒雞則更是美味。

主角三:小黃姜

小種姜(小黃姜)


姜,還是離不開品種,有小種姜、大種姜、山姜等品種,城市裡普遍見到的大肉姜淡而無味,習慣把小種姜叫“小黃姜”,色較黃味辛辣,姜味濃郁,藥食同源。

一般來說,我們食用黃酒雞,除了口味以外更多的還是看重其食補的功效,很顯然,選用小黃姜會更好。

做法篇


上文已經介紹了每種材料的選擇,條件允許的話,就按好的來選,如果取材不方便,將就著選也是沒有問題的。

材料:客家黃酒、三黃雞、小黃姜

佐料:鹽少許

步驟

1:雞斬件、姜洗淨切片、酒靜置備用;

2:放幾片姜少油起鍋,放雞塊翻炒差不多幹水時放剩餘的薑片繼續炒一會;

3:放2.5碗水,3碗酒煮開轉砂鍋小火煮20分鐘關火;

4:放置6-8小時,酒+溫度+時間會發生微妙的變化,我一般是晚上做早上起來吃;

5:放置6-8小時後加1.5-2碗酒煮開,去浮油,放一點點鹽提鮮。


說明:

1、雞最好一次用一隻,最少不能少於半隻,不然沒有肉香味;

2、姜的用量主要看個人的接受度,怕辣少放點、不怕辣不怕上火可以稍微多放些;

3、酒會揮發,所以分兩次放,放不放水則取決於個人對酒精的接受度和酒的甜度,如果放水的話,建議水的用量不要超過酒的三分之一;

4、靜置一段時間再煮開肉會更細嫩且夾雜酒香,以後每次燒開都會更爛一些,所以最好是一天內吃完,第二天的口感就會太爛了一些;

5、鹽可放可不放,有的人是不喜歡放鹽的,我覺得適當放一些會更鮮。


黃酒雞雖好,但是初次吃的話不一定每位朋友都喜歡,肉香、酒香、醇甜綜合在一起,北方胃可能會吃不習慣,喜歡的愛死,不喜歡的覺得味道奇怪。

不論是否愛死這味道,黃酒雞確實是產婦的好物,也是貼膘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