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樣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

靜下心養生


1.天文主要包括曆法、天象。

曆法:

我國古代很重視曆法,是世界上最早有曆法的國家之一。

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記錄一年為366天的《陰陽曆》,堯帝時期就有專門“觀象授時”的天文官。

制定曆法主要是靠觀測。

觀察日月星辰起落變化,記錄四季交替萬物情況,由此總結出規律,制定曆法。

因為曆法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是國家發展之本,人民立身之所在,所以古人掌握的天文曆法知識非常豐富,傳播的也很廣泛。

這也是我國大量諺語、節氣歌、“老話”的由來。

天象:

我國古代也很注重天象情況。

“天人合一”、“君權天授”,皇帝被稱為“天子”,所以天象的變化往往與警示相連,與宗教相關。

欽天監、司天臺、司天監都是專門觀測天象以期掌握吉凶預兆的官方機構。

火星“熒惑”、金星“太白”這些都已融入日常文化知識中。

而七政五緯、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更進一步的知識有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唐朝開始流傳的《步天歌》。

2.地理主要包括山川、水文情況。

《山海經》、《水經注》、《徐霞客遊記》都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地理學著作。

還有一些地方性、特殊性的地理著作,如《禹貢》、《漢書·地理志》、《大唐西域記》、《元和郡縣圖志》等,都是古人記錄的地理知識。

古代遠行不便,一定範圍內的地理知識,需要靠官方組織測量記錄。

地理知識主要靠觀察、記錄、實際走訪和一些經驗總結預測相結合而得來。

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主要還是靠勤奮的、細緻的觀察觀測,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


林家小鋪


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知天憫人,

天地不察,怎能查驗萬物?

究萬物其理,

就懂天地人文之規律!

窺一斑,探索全意!

就如同水面的波紋,和小旋風,乃至行雲,

再如太陽系的真實運行軌跡是太陽飛後面九大行星追,(網友們評論:說真怕追不上咋整)

其實是浮塵!宇宙很小如芥子,那太陽系說是塵埃也不為過!


酒香菸色


沒手機玩,沒電視看。晚上只有數星星了。加上農業發展。使人們不得不研究氣候。自然注意到天文。放牧,下海打魚人們也注意天氣。在沒有其他信息量輸入時。古人對天文的專注所花的時間比,應比我們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