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孩子的天空》:浅草小子的残酷青春物语

1994年,北野武出了车祸,差点丧命,瘫痪在床上的日子,他在想什么呢?他的精神在车祸后比之前更饱满,那场车祸使他领悟到,命运这种东西不是自己的力量可以左右的。不论什么样的命运在前面等着你,你都只能默默接受,而无聊的人生他不要。

复出拍摄《坏孩子的天空》期间,他已经回到电视摄影棚,但是他总忍不住问自己:我的末日是否已经来到?因为我的节目收视率下降了。

北野武真的转变了吗?从某种意义上没有,他骨子里的那种不矫情的人生,这个认知他从未妥协。他只是学会从一个柔和的角度展现那些绝望的、欣喜的或正在腾升的情绪。

《坏孩子的天空》里面的新志和小马就像一个物的两面,他们学习不好,两人天天混在一起,是老师眼里的“笨蛋学生”。可他们性格迥异,一个奔放、自大,一个卑微、没有主见。这是事物的两面,不管是拳击梦还是老大梦,他们都失败了。

等你成为拳击王,我成为老大,我们再见面吧。

他们的失败就像经过桥洞时,奔跑着,浑身都是荷尔蒙,却遇到一个失意的中年人,孤独的坐在路边,学着他们的样子,双手只是在空中比划两下,拿起那杯廉价的酒,默默饮下,然后“呵呵呵”的笑起来。

这不经意的一幕,导演安排的很巧妙,曾经的青春年少,是中年的下酒菜。

而在整部电影迷茫的气息里,唯一让人腾升希望的大概就是那对漫才同学。从高中起,他们就在一起,给身边的同学表演,从台下观众寥寥无几到座无虚席,这中间经历了什么,也只有他们知道。

这难道不是北野武曾经人生经历的写照?从坏小子到漫才再到电影人,北野武众多电影里都有自己的影子。

想起北野武写的《浅草小子》

浅草,位于东京都台东区以浅草寺为中心的老城区,东京最具代表的大众娱乐街区。而北野武有幸来到了浅草,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人。

北野武出生的地方类似贫民窟,那生活的人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居住环境恶劣,而大部分人的生活品质就如他的父亲:大字不识,脾气暴躁,干苦力,酗酒,打老婆,骂孩子。

而北野武能有现在的模样,全归功于他的妈妈佐纪,重视教育。虽北野武后来退学,走向社会,与母亲断绝来往,但母亲对他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

北野武自述了一部导演“北野武”前传——浅草小子“彼得武”。在浅草法兰西座师从深见千三郎的日子,决定了“彼得武”日后的人生。

只有浅草。去浅草决一胜负。浅草就是一切。浅草在呼唤我!满脑子装的都是“浅草”这两个字,我开始坐立不安。也许此时,我内心里奔涌的,是曾经做过说书艺人的、已经不在人世的祖母的血脉。虽然我还不太肯定……

在浅草,学徒时期的北野武生活贫困但善于思考,他历尽了浅草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各种窘态,也为自己开拓了新的生存之路。

他们的青春离我们近吗?真的,很近,电影中的人总有一个是我们青春的模样,那青春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学习的好坏不是根本,但总是在无形中被身边人影响,慢慢改变人生轨迹。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拉帮结派的小混混式的人物,打架,与老师对着干,与一切对我们好的人对着干,比如父母、师长等。

浑身上下都是用不完的荷尔蒙,以为青春有无数个答案,只有自己坚定的走,才发现青春与成年社会一样残酷。我们那时候遇到的难题,未来的人生不会少,只会遇到更大的难题,等待着我们去历险。而谁也不能轻易定义别人的人生,道路漫漫,不知道会经历什么样的风景。

别人说什么不重要,只有自己去历险,去挣扎,去自我救赎,才能开拓新的生存之路。

北野武算是日本电影界的大师吗?应该算的,最起码他被黑泽明指定说是接班人,日本电影的未来要指望他呢。

贾樟柯曾描述侯孝贤的样子,说他的容貌既有野蛮生长的活力,又有学养护身的雅致,正是那种一代宗师的面相。感觉北野武也是如此,他和侯孝贤有很多共同之处,青春时代的记忆尤其相似,而在电影里展现出来最大的特色:真。都喜欢拍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更在乎自己的心,活的肆意洒脱。

有人说《坏孩子的天空》是北野武半自传体的电影,而这部电影感觉最不北野武。

快到八月的时候,盛夏的午后。一个运动衣配短裤,脚踩人字拖的青年出现在浅草六区的街头——那就是我。

这样一想,我开始对他们的空谈感到愤慨,觉得这一切实在愚蠢,以至于失去了跟他们继续交往的兴趣。

其实,我也面对同样的问题。难道就这样一辈子浪荡下去?

不能这样浪荡下去,却又没有好好读书,人生的出路在哪里?

现实中的北野武是一个漫才天才,而剧中的漫才少年,虽没有给出太多镜头,但关键的时候,这两个无名无姓的人就是亮点,就是答案,坚守自己想要的,坚持下去,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看看答案是什么!

北野武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所开创的北野武式的暴力美学。这部电影里没有体现北野武一贯的暴力美学吗?

正如倪震所总结的那样:北野武的暴力观清晰而强烈地指涉人格尊严的捍卫,生与死的抉择和以恶抗恶的偏执。北野武对于暴力的运用并不是出于制造情节冲突的需要或是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赋予暴力某种特定的观念。

所以,电影中的小马,失去了一只胳膊的代价(被黑帮用刀砍坏),这只胳膊是北野武看待世界的眼光。

用《北野武的小酒馆》那句内心独白来说就是:虽然我说生的快乐,但那并非仅指快乐的记忆。哪怕是残酷的、痛苦的经历,只要它能让我品尝到活着的滋味,就算是一种快乐。

王小波曾就写过这样的话: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而在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可是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在缓慢受锤,北野武显然不接受,他不愿意活成别人眼中那个特定的人。就像老师眼中那场模拟考试,不要在难题上纠结,到最后,会做的都错过了。

北野武的电影里,他最喜欢用“蓝”作为主色调,《坏孩子的天空》里也是如此,为何他对蓝色如此痴迷?

甚至在他自己创立的服装品牌,主打颜色就是北野蓝,这个“蓝”也是他电影中常常出现的颜色。

《坏孩子的天空》就是以蓝色为基调,主演身上常常穿着蓝色的衣服,背景色几乎全是浅蓝;《菊次郎的夏天》、《花火》、《去年夏天,宁静的海》里大片的蓝,背景蓝,海蓝,天蓝,水蓝,在配上久石让的音乐,天作之合,彼此成就,光是想就是享受,宁静,美好。

“蓝”色作为三原色之一,最开始是不被人认可的,几乎没有人喜欢。“蓝”是消极、颓废、迷茫、抑郁的,同时“蓝”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宁静,平和。

而在电影中,从有形的空间看,蓝色是消极的,是冷色调,更是一种精神层次的东西。

歌德在《色彩学》里说:蓝色给眼睛一种特殊的几乎无法言说的感觉,如同看到眼前飘过的令人愉悦的事物,会不由自主地跟随它。我们喜欢蓝色,并不是它强迫我们去看,而是它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

关于“蓝”,北野武如是说:

蓝色一方面可以从情绪上表现出求生的艰难,另一方面,从艺术角度讲也可以衬托出人物复杂细微的内心变化。

新志与小马,一个骑车,一个快速奔跑,在天桥上,在蓝色的陪衬下,久石让的配乐下,不觉得他们是坏孩子,而是为梦想努力奔跑的人。那一刻,哪还有什么暴力美学,颓废的青春,迷茫的人生,全都是自由感情的喷发。

因此《坏孩子的天空》这部电影的意义,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

这是一部让我重新适应社会的电影,象征我已经走出那段艰难的时期,有些人以为我已经完蛋,再也不可能回到电视圈,更别提电影圈,这部电影是我的反击。

《坏孩子的天空》为什么说青春残酷?

日本青春纯爱电影大师岩井俊二说的很到位:青春之所以残酷,是来源于青春的撕裂感,一方面是美好的青春年华,另一方面却又是残酷的现实。

正如电影最后展现的画面,经历的生活的苦,新志和小马像曾经那般在学校的操场上肆无忌惮的骑自行车。

新志:小马,我们已经完蛋了吗?

小马:笨蛋,还没开始呢。

就算当不了拳击王,成为不了老大,曾经的笑容,在瓦蓝的天空下,美得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