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文/刘东华

季节已经到暮春了,天气居然还是些许寒凉。

前几天我们这里阴雨,山东大部居然下起了大雪,从朋友圈的图片里可以看到梨花胜雪的美景,也算是难得一遇了。

早上醒来,躺在被窝里分享公众号文章,北京的一位大号美女打招呼,向我炫耀最近减肥的效果,发来的照片的确比以前苗条了不少,也可能和摄影设备有关,现在看照片,只能信30%,美颜、滤镜、瘦身,出来的效果连自己都骗。但更让我吃惊的是,照片是在一片花海里,女主角居然穿着短裙,露着一大截腿。我问,北京的天气有这么热吗?她说,周末28度了。

我们县城还在北京以南几百公里的地方,今天的最高气温是22度,早上大概就是8、9度的样子,出门我还穿着薄棉袄,虽然有点不合时宜,但实在没有更准确的穿搭了。

01

薄棉袄按说早就该拿去洗的,因为天气温温吞吞,所以就留着这一件薄的,一春天把本来的颜色都快穿没了,胸前和袖口上都油渍麻花的,白天出门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怕衣服上有味,呛着人家。

于是,我就想起来这么一句话,“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这里的布衣,有两层意思。一是过去人自谦,称为布衣,就是老百姓的意思;二是布衣特指棉织品,粗布衣,区别于华服。布衣和华服是两个层面的代表。华服等同于绫罗绸缎,等同于地位与金钱,等同于高官与厚禄。

这一件棉袄我穿了近10年了,完好无损,耐磨并且保暖。

布衣的暖,在于其不娇贵,无需特别的打理,平时一个人办公,坐没坐相,不用担心弄褶了衣服,午休的时间,把棉袄脱下来,反盖在身上,也从来不怕着凉。

过去,很多人看重自己的布衣生活。比如诸葛亮,《出师表》里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大概就是因为身负黎明百姓与社稷之重,才理解了一介布衣有多洒脱自如。

布衣就是最随心所欲的穿着,没有仪式感,更没有身份感。过去,布衣象征着民间,现在穿着这样的布棉袄,我才懂得布衣本身就是民间的温暖。

02

菜根香,也是春天躲不开的话题。

春天是适宜素食的。为什么呢?中国的传统文化说的很清楚,“劝君不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春天是万物繁殖的季节,鱼类也好,鸟类也好,嗜杀的罪恶是翻倍的。

所以过去的皇帝都讲究秋狩,秋天的时候去打猎,这个季节的野生动物们都是肥硕的,然后是冬补,冬天可以猫在家里,吃火锅、吃烧烤。这是一种文化的引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是春天的时候,人们都把目光放在野菜和蔬菜上。

所以很多关于春天的吃,都与植物有关。

食菜根,同样是两层意思,一种根,是根茎类,比方说萝卜、地瓜、山药,都是食根的。还一种,就是非常有创意的吃法,就是一些蔬菜的根,通过特别的处理,就成了春天的美味。

春天的草根是可以吃的。比方说菠菜的根,菠菜是翠绿的,而根则是艳红的,这样的一道菜,称为“红嘴绿鹦哥”,非常活泼、动感,生机蓬勃。取完整的菠菜,洗净,开水里一捞,凉拌,秀色可餐。

春天可吃的草根很多。比方说茵陈,就是在春寒里,挖出它的根系,同样的凉拌。这些草根大概是经不得人间烟火气的,一经烟火就俗了

03

读书滋味长。我理解的不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不是带有功利心的读书,乱读书、读闲书。

因为这样的读书,才可能滋味长。

春日读书最好是慵懒的,在暖阳下半睡半醒地乱翻,遇到精彩的文章和句子再抖一下精神,很多深刻的记忆就是这么得来的。

读书是一种慢功夫,不能急功近利,书中的滋味其实是和人生一起读的,很多少年时候捧读的书,到了中年才知道其中的深意,所谓滋味长,就是这么几年几十年才体悟到的。

蒲松龄是读书人,估计也是饱读了四书五经,但是多年科考不第,最后干脆就放弃了。在别人看来有点破罐子破摔,其实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读懂了书的滋味。

不以科考为目的的读书,只有像我活到了蒲松龄这个年龄的时候,才理解了蒲松龄为什么把读书看成了一种乐趣,除了生活落魄,是为自己的人生打开的另一扇窗。

如果让我说,中国的文化里,聊斋故事是不能缺少的一部经典,是最适合于读书人枕边的书。书中有善恶有美丑,有不辨善恶,也有不辨美丑,鬼狐故事演绎的都是真实的人性,从来不会有人读得透,其中滋味值得你品,你细品。

聊斋故事,同样也是布衣的书,草根的书。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究竟是谁说了这么一句让人暖心的话呢?据说是郑板桥弃官返回故乡后,出具的一副对联,堪为一绝,至今没有可以匹配的对句。

来源:我的县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