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砖文字出自文盲?从一块汉砖题跋说起

劣酒再放难成琼浆玉液

汉砖文字也许出自文盲——从一块汉砖题跋说起

文/薛明辉

前天,有个朋友送来了一张汉砖拓片让我题跋。抹不开面子,我答应了他。次日,开始仔细审视这个汉砖拓片,为题跋做准备。从拓片上看,这应该是一块砖的两个窄面,一个是变形的人像,另一面是汉字“斧千?”,第三个字辨认不出是什么,觉得应该是“颈”字,但不敢确定,就打开了在线书法字典、篆刻字典搜索,没有确切的结果,但我确定不是头字。

我将此拓片拍了照片,随手传给了我朋友中的四个西泠印社社员,具体的名字就不透露是谁了。过了一会儿,陆续有回音了,两个人赞成我的意见,认为是“颈”字;另外两个人直接就告诉我,认不出此字是什么。


四个专家级别的人都不能达成共识,那我相信多数的意见,权当是个“颈”字,思索了一下,就在拓片上写下了如此几句:

“斧千颈,当出自略识字下等工匠之手笔,经岁月历练,竟有趣矣。”“此图亦出自工匠之手,系无心之作,可视为涂鸦也。”此汉砖旧物,距今已两千年也。然物老并不代表工艺之好,粗识文字之人今曰半文盲之人,艺术价值岂高哉?劣酒放百年,也放不出好酒的味道,与此同理也。一笑。”

题完审视一番,觉得尚可。拍照发与仓叟先生,仓叟先生说,全是实话,思路清奇,好!我知先生是鼓励我,但心中仍不免沾沾自喜。

昨日,朋友来取拓片,我给他解释了文字,讲了下面的故事:

大概十几年前,人们玩紫砂壶,开始养壶、养茶宠。有的人顾不上养,就委托茶楼养,于是茶楼的茶台上,总是摆了各种紫砂壶和茶宠。泡茶的老板不厌其烦的将剩茶浇在茶壶和茶宠上,还要用废茶叶擦拭茶壶,这就是所谓的养壶。


有个哥们也买了些紫砂壶,叫我去他家里看。他也是不厌其烦的浇壶、擦壶,一脸认真的样子。我有些不解,就问他这样有什么意思呢?他一本正经的说,比如说这个壶吧,我买的时候一千多,如果养上一年两年,养好的话,一个能卖三千,甚至是五千。我笑了,这个哥们是个领导干部,在当地还是有些小实权的。我说,你还在乎这些小钱?喝茶用紫砂壶,本身就是器具,如果赋予器具储蓄的功能,恐怕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吧,和茶道的精神是相悖的吧?

有人收藏紫砂壶,有人就收藏老茶,说的头头是道,什么老仓、干仓、湿仓、年份,很多专业的名词,喝一口茶,闭上眼睛做品味状,然后说出入喉、回甘等专业词汇,很是唬人啊。特别是喝古董茶,一说都是几十年了,什么文革砖,外销茶,甚至是鲁迅先生喝过的茶都拍出了天价。

我知道一个游戏,叫击鼓传花;我知道一个骗局,叫庞氏骗局。那些年,倒腾茶的不就是击鼓传花和庞氏骗局吗?当一种物体,被赋予储蓄或者是升值的功能后,最终必然会演化为骗局和闹剧了。


有收藏老酒的。酒瓶上霉迹斑斑,长着白毛,好像年份很久了,其实这是骗子上周用糯米水泼出来的效果。有人收藏的当年的玻璃瓶的老酒,颜色发黄,喝一口故作高深,说挂杯持久,口感丰富云云,喝后不上头。这更多的是安慰剂,自欺欺人罢了。当年就是几元钱的酒,放再长时间,也放不成好酒。当年3元买的劣质白酒,放100年也成不了玉液琼浆。

白谦慎先生写过一本叫《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的书,这本书中里提到了民间书法取法的问题。我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也说过关于异体字、缺笔画字,他们的来由,有些可能是通假字,有些明显就是写错了,或者是刻错了。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一定要予以鉴别。且不可以为有古人做样本,就可以放胆去写了,岂不知古人也有写错的时候。有些隶书碑中,刻工不认识字,把一个字刻成两个字的,两个字刻成一个字的都有。

不是所有古人的字都可以称为书法的。古人文盲率很高,百分之九十都不识字,粗通文墨者都成了抢手的香饽饽。一些徒刑砖、墓志铭的作者,很多都是粗通文墨之人,甚至是半文盲。这些半文盲当年刻画的字,当时就是起一个记事的作用,而不是当成艺术品欣赏的。


时光过去了两千年,白云苍狗,沧桑巨变,当这些东西重新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竟然意外地产生了一种古拙之美,很多人就师法这些东西。恕我直言,这些东西当时的艺术价值不高,冷静下来仔细审视,如今的艺术价值也高不到那里去。

就像3元的白酒,存放多年变不成高档的白酒,这其中道理是一样的。当今的拓片热,随便找来一块汉砖,不是所有的砖上的文字都是工艺品,很多就是半文盲的工匠随手划拉的,看看就行了,如果奉为至宝,那就是眼光的问题了。

我说了这番话,这个朋友满意地拿着拓片告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