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道天凉好个秋

却道天凉好个秋

——漫话辛弃疾

武抒祖

公元1140年,是个不得不提悉的年份。这一年,苏轼的身影渐行渐远,已走入历史书中,李清照蜗居杭州一隅终日唯有枯坐而已,岳飞孤军奋战,把自己铸为一座丰碑。

北方大地,在女真的铁蹄下已蹂躏了13年之久;江南水乡,依然沉浸在一片笙歌艳舞、醉生梦死的温柔乡里。

时代的氛围是如此的沉闷压抑。在南宋爱国人士的字典里,频频出现的一个词是“英雄”,那就是剑嗜敌血、护佑家国的人物。但是,在那样的时代,锻造一个英雄,何其难也。

依然是1140年,远在北国济南府历城县的一户人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以后声名显赫的大词人辛弃疾。我们冠以“词人”,辛弃疾也许是多么的不情愿,他所生活的时代不需要那种舞文弄墨的一介书生,更需要上阵杀敌、救民于倒悬的铁血男儿——也就是时人眼里的“英雄”。但造化弄人,最终偏偏将剑有杀气的他铸成了一个词有柔情的文人,且才气逼人,情何以堪!

辛弃疾是无数好男儿心中的英雄梦,“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也是世间痴情女子眼里的温柔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话说辛弃疾的祖父辛赞虽然在金国任职,但他片刻没有忘记沦陷在金人铁蹄下的故国,一直渴望拿起武器与金人决一死战,殒身疆场。因此,他常常带着年幼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祖父的耳濡目染,目睹中原汉人在女真铁蹄下的凌辱,谛听着同胞们屈辱的饮泣……以身许国的念头在辛弃疾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并扎下深根。

年少的辛弃疾胸藏不凡的抱负。他少年老成,见事深切,认识到要拥抱梦想就不得不读书,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提升一个人的才、智、识,他拜刘瞻为师,不仅研习四书五经,还精研剑术和兵法。在他看来,治国安邦离不开知识,冲锋陷阵离不开武艺,行军布阵离不开韬略,所以经书、武艺和兵法缺一不可。这三样他无不精研深耕,和同学党怀英并称“辛党”,其不凡的成就可见一斑。

一天,一个金人贵族完颜千户踅到辛弃疾家,逼着祖父用酒肉款待他。面对金兵的淫威,胆小怕事的辛赞勉强摆了一桌酒席。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竟然肆无忌惮地调戏起敬酒的小僮来。

是可忍,孰不可忍!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嗖”地抽出墙上的宝剑,身轻如燕地几乎飞到完颜千户面前,正气凛然地嘶吼:“家中无以为乐,我为大家舞剑助兴”。说罢,翩如惊鸿,矫若游龙,剑光闪闪,但见一团剑气包裹着辛弃疾,“唰、唰、唰”的凌厉声穿透屋宇,飘向天际。

他时而似燕子抄水、时而如泰山压顶,正当完颜千户眼花缭乱、目瞪口呆时,辛弃疾一个大鹏展翅,宝剑“嗖”地直冲完颜千户的脑门飞来,面如土色的完颜千户连人带椅倒在地上。辛弃疾强压怒火,气收丹田,用喑哑得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风轻云淡地道了声“莽撞了”,便从容退到一边。完颜千户露出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尴尬地嘟囔:“舞的好,好英武的少年”。

良好的家世、渊博的学问、出众的武艺,辛弃疾正待机而出。

1161年,21岁的辛弃疾终于等来了——“起义”——拥抱梦想的机会。彼时,金主完颜亮野心勃勃,想要投鞭南下,饮马长江。完颜亮有点急不可耐,想毕其功于一役,彻底终结南宋小朝廷。乌泱乌泱的金兵,就像一群群饿狼,露出贪婪的眼神,直扑南方。

由于战线铺得太长,越往南,金兵的攻击力越成强弩之势。再加上后方沦陷区的起义此起彼伏,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金人一时顾此失彼,忙得似乎喘不过气来。

要想起义成功,必得先拿一个人头来祭奠那已经竖起来的大纛。问题是,上哪儿去找这颗人头呢?当初,有个叫义端的和尚与辛弃疾各自带着一票人,投奔义军领袖耿京,辛弃疾负责保管义军的印信,结果,反水的义端和尚偷走印信,作为给金人进献的见面礼。

耿京大怒,想杀了辛弃疾以儆效尤。辛弃疾朗声抗辩:“给我三天时间,如果找不回印信,再杀我也不迟”。

于是,他精挑了一匹快马,手提利剑,就这么单人独骑狂追了三天三夜,终于逼近了叛徒义端。只见辛弃疾一个侧翻,剑光闪过,和尚的人头已经攥在他的手里,身后洒下了滴滴鲜血……义端的人头自然权做了义军大纛的祭品。

果然是一个冷血的剑客,速度之快,匪夷所思;果然有英雄的潜质,心思缜密,冷静理智。

辛弃疾手刃义端的同时,南下的金国皇帝完颜亮惨遭部下杀害,金兵开始北撤了。

这时,辛弃疾建言耿京:“应当主动与临安朝廷联系,利用这个绝佳的机会光复中原”。耿京越来越欣赏这个老乡了,脑子灵光还能谋善断,“那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你吧,此事事关百年大计,早去早回”。

起义,绝对不亚于刀锋上跳舞,风险与机遇并存,成功与失败相伴。有多少英雄就潜伏着多少叛徒。一个叫张安国的将领估量情势,认为宋国孱弱,怎能挡得住金人的金戈铁马?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带着几个心腹将酣睡中的耿京乱刀砍死。腰绾耿京的头颅夜奔金人,想安享荣华富贵。可这时,顺利完成联合南宋朝廷任务的辛弃疾,飞驰在返回的路上,准备交差。可回来一看,老大已殒身叛徒之手。这还了得!怒不可遏的辛弃疾誓言要为老大复仇。

就这样,他带着50名骑兵夜袭金营,纵横于五万人的金兵大营中,恁是活捉了正在酣饮的叛将张安国,并连夜狂奔千里,将其押解到临安正法。时人赞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21岁的辛弃疾一战封神。

这样的英勇和果敢,即使历史上的名将也自愧不如,以诗词声播千古的辛弃疾演绎了一曲孤胆忠勇的报国乐章,辛弃疾的英雄梦似乎触手可及了。

然,这一曲孤胆忠勇的报国乐章成为辛弃疾一生的绝响,也成为他一生最惬意的追忆,更是他不堪回首的瞬间绽放。

壮岁旌旗涌万夫,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chuò)银胡觮(lù),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有一次,有位客人在他面前显摆,妄谈功名,自然勾起了辛弃疾尘封的往事。他提笔“唰唰唰”,掷下了这首小词,寥寥数语,疆场激战,杀气凌然,剑胆琴心,磅礴欲出。

彭孙遹评其“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辛弃疾最出色、最有分量的一首小令,管窥辛弃疾的“倚马才”也不是浪得虚名。

不要忘了,辛弃疾时年才23岁。这是他一生功业的开始,也是他一生功业的巅峰,更是他一生功业的终结。从此,他被无端剥夺了在杀敌报国这条路上纵横驰骋的机会,他的英雄梦也折戟沉沙,湮没在污泥中。

南宋小朝廷向来对于一心抗金者一直心存芥蒂。在杀敌报国路上崭露头角的辛弃疾的南归并没有让他们表现出多少惊喜,反倒生出了些许担忧和不安。他们心里嘀咕,岳飞死了才20年,莺歌燕舞的舒适日子刚过稳当了,岂能再横生枝节,揉碎国家内政外交的既定方略。

接下来的剧情反转是这样的:风华正茂、准备大干一番的辛弃疾被朝廷任命为江阴签判,这理所当然属于文职干部,与他梦寐以求的“壮士饥餐胡虏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武将夙愿就这样擦肩而过,甚至根本不搭边。

这一年,辛弃疾才25岁。

仕途之路开启了,等待他的将是噩梦的持续推送。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南宋官场到处弥漫着醉生梦死的腐烂气息,有抱负的官员是丝毫不受待见的,遑论像辛弃疾这样顶级的主战派,到处散发的英豪气,何况他身上刻着“归正人”的尴尬印记,更是频遭打压、必须打压、坚决打压的对象。

从1181年到1207年的26年间,他被宇宙级无厘头地频繁调动了37次,平均一年要挪近一次半。说得好听一点是调动,实质是一种打压。更可笑的是,即使在福建、浙江、苏州等地方为官时,往往还没坐稳就以罢官而草草收场。

举个例子。1182年,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浙江提刑,还没有走马上任,居然遭到监察御史王蔺的弹劾。理由是“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严重违背了天子以德教化人心的本意,王蔺疾言厉色,摆出朝廷若不处理此人就绝不罢休的强硬架势。

朝廷明察秋毫,马上撤销了辛弃疾的一切职务。仕途失意,人生艰难,辛弃疾毫不气馁。在他心里,世间还有什么比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北伐更重要的事呢,只要能够剑指北国,饮马汴河,这样的磨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辛弃疾太天真了。你不是有剑胆琴心,一门心思要抗击金人,圆你那个英雄梦吗?休想!统治者一波接一波无厘头的神操作,就是要让你亲眼目睹梦碎的全过程,且要你自己亲手揉碎它,抛弃它,你的心在滴血,他们在一旁鄙视你,嘲笑你。呜呼,这是一种怎样的现实,这是一种怎样惨淡的人生!

辛弃疾屡遭见弃闲居,但忘不了身在草野,放不下心系庙堂。不停地替皇帝思考北伐大计,热切地精研细耕,一篇篇深刻且实用的分析报告不断递向朝廷,《美芹十论》、《九议》等等,这些建议书深受时人的赞誉,广为传颂,但是朝廷的官员们不屑一顾,看都不看一眼就随手扔在了一旁。

后来,辛弃疾悲愤地慨叹自己的一腔忠贞,“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下面我们不妨展开几个片段,管见辛弃疾的执著与悲愤,折射其排挤打压到见弃的英雄梦碎的不幸人生。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北方金人厉兵秣马、磨刀霍霍,而南宋统治者却苟安一隅,沉湎于歌舞享乐。已在地方蹉跎了近十年的辛弃疾,虽踌躇满志,却无路请缨。这年元夕,孤单落寞的辛弃疾在街上散心,目睹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愤懑、不甘无处释放,偶然瞥见一孤高女子擦肩而过,竟拨动了他枯寂已久的心弦——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一次不期而遇的邂逅竟然驱除了内心的枯寂、哀伤与愤懑,霎时拨亮了词人心中那盏昏暗的烛光,惜哉,这种美好的片刻恰如划破茫茫黑夜的流星,转瞬即逝,壮志难酬的愤懑依然啮噬着他那颗孤寂高傲的灵魂。

辛弃疾每到一地,登临北眺基本是规定动作。他并非留恋水光山色,自然风物,恰恰是这一片残山剩水,无不撞击着他曾经的英雄梦——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全词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又到了一年的秋季,南方的残山剩水无不被恨包裹着;夕阳西下,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哀号,更增添了一重凄清。在这极为冷落的清秋季节,一个落寞、失意的江南游子,时而枯坐,时而彳亍,时而缓缓解下身佩的吴钩,那吴钩多次从刀鞘中腾跃而出,寒光闪闪,剑气逼人,失意的游子轻扣吴钩,发出铮铮然的清脆之音,游子的眸子瞬间熠熠生辉,旋即又黯淡失色,轻轻地摇摇头,似乎用尽全身力气,好不容易地把按捺不住的吴钩轻轻压入刀鞘中;亭子四周的栏杆,发出沉闷的击打声,回旋在旷野中。谁又能领会北伐大业的英雄梦。他一遍又一遍地叹息:北伐大业的英雄梦难道就这样付之东流?感情虽慷慨激昂,用语却沉痛悲愤。

宋孝宗淳熙三年,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途经造口时登临郁孤台,忽然追忆起昔年金人追赶隆祐太后至此,不觉波涛汹涌,涕泗滂沱——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那一道清江水,见证着当年不堪回首的一幕;那一道清江水,恰如内心的惆怅无边无际;那一道清江水,似乎是奴役下的同胞的泪水连绵不绝。驱除鞑虏,还于旧都,依然遥遥无期。一轮残阳与深山的鹧鸪都为词人难以拥抱的英雄梦而失落、悲叹。

淳熙六年,已届不惑之年的辛弃疾掐指一算,南归已十七年了,除了像风车一般被频繁调动岗位,宇宙级的打压外,收复失地的英雄梦在现实的铁锤下一次又一次地被击碎,踩在了脚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此时,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转徙湖南转运副使,临行前,同僚置酒为他送行,他高擎酒杯,无心痛饮,只感慨春光正好,惜乎转瞬即逝,给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自古美人情深,却红颜薄命,到头来不过都归于尘土。人如此,国何尝不是这样。词人的身世之悲、家国之痛、碎了一地的英雄梦熔铸心头,字字句句令人泣血。

淳熙八年,力主北伐的辛弃疾见弃退隐上饶的带湖。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致仕后亦侨居于此。由于他们都有抗金雪耻的英雄梦,所以过从密切。这时距宋金“隆兴和议”已整整二十年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丝毫无进取之志。三年后,正逢韩元吉六十七岁寿辰,辛弃疾特地献词以示祝寿——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沈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淳熙十五年,慷慨激昂的陈亮拜访见弃隐居的辛弃疾。二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故而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别后二人仍互寄词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此时,辛弃疾已近知天命的年纪了。可是辛弃疾知天命却不听天命,仍然祈盼着雄起的时机。午夜徘徊,半醉半醒间穿越到早年抗金义军的流金岁月中。刀光剑影、鼓角齐鸣,沙场秋点兵的激越画面激荡得他心情酣畅,血管暴胀……猛然惊醒,原来是一场梦,屋子里,昏暗的烛光下,冷清得令人窒息。自己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英雄梦恐怕遥遥无期了,忽然瞥见镜中的自己,竟然白发染鬓,不觉英雄迟暮啊!

辛弃疾的一生,轻松愉悦的时光对他简直是一种奢望。别人游山玩水是件乐事,可对于辛弃疾而言,再美的风景也难以排遣胸中的无尽惆怅——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他在博山无所事事地弃置了十来年。在博山,他根本无心于此处的水光山色,受压抑、遭排挤的愤懑啮噬着他,英雄梦碎,就装在自己的兜里。而国事日非,自己却无能为力,一腔愁绪又有何人可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晚年的辛弃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着这句话。嘉泰四年,已过花甲之年的辛弃疾重新见用,他壮怀激烈,抱着残躯赴任镇江。长江边的镇江,是南宋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辛弃疾常常拾阶而上,登上江边的北固亭,滚滚长江,河山故土,一股脑儿压入心头——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已逼近暮年的辛弃疾不断登高,不断怀古,壮心未已。暮年的他依然在痴痴地傻等着,依然在望眼欲穿地祈盼着,上苍啊,救救我吧!赐我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故土吧。上苍啊,求求你了。突然又想起不能见用的廉颇,人家八十多了,还有人惦记着让他再一次金戈铁马,保家卫国,而自己才66岁呀,就这样空等了43年,命运还不如那廉颇,徒叹奈何!好不容易总算等来了北伐的一线机会,然而当权者韩侂胄的轻率无知,国家堪忧啊!结局也正如他担忧的那样,由于军事准备不充分,仓促冒进,北伐毫无意外地失败了。这次北伐失败,终于耗尽了辛弃疾最后一滴热血,彻底终结他的英雄梦。

辛弃疾以文词传世,赢得了“词中之龙”的盛誉,但他内心的郁闷苦痛与日俱增,满腔怨愤无法排遣,只能寄之以词。其实,大量的词作是闲居的“副产品”,他宁愿不做这个所谓的文人辛弃疾,更愿成

为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大将军、大英雄。

在南宋的40年间,他一有机会就上书言事,甚至赋闲期间,只要逮着个机会就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一副时刻准备北伐的架势。

他出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但他趁机编练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建军之初谋划建造营房,恰逢连续数天的阴雨,无法烧制砖瓦。他就命令长沙市民,每户送来20片瓦,并当场付给现银。结果仅两天功夫全部筹齐瓦片。搞定了飞虎军的后勤保障,就开始加紧操练,不久,一支令行禁止的铁军横空出世,雄震江南。

辛弃疾调任福建后,又在当地组建了一支部队。朝廷实在看不下去了,质问辛弃疾这是什么部队,自己的还是朝廷的?

辛弃疾说,北伐用的。朝廷轻蔑地一笑,漠北和闽南离着几千里远,你北什么伐。理所当然地,他很快被调离了。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恨之极,恨极消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恨之极》)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绝对算得上历史中最执著的人物,北伐的理想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辛弃疾绝对算得上历史中最狂热的追梦者,英雄大业触手可及又遥不可及;辛弃疾绝对算得上历史中最悲情的人物,怀瑾握瑜,报国利剑屡遭摧折,只能寄之以词。呜呼,稼轩,何其不明也!

时间翻到了1175年,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大咖齐聚鹅湖讨论了“理学”和“心学”的理论分歧,这就是著名的

“鹅湖之会”。鹅湖,因此成了文化圣地。

鹅湖,有一天忽然发现有一个孤寂的身影常常徘徊在岸边,那就是无路可走的武将(词人?)辛弃疾,他来这里寻古觅幽,但见他忽尔紧蹙双眉,忽尔仰天长啸,忽尔步履沉重,忽尔疾步如飞……一呆就是好几天。

1188年秋天,好朋友陈亮投书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希望听听他们的高论。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朱熹婉拒了这次聚会,辛弃疾又染病在床,眼看中国文化史上就要少一则佳话。但是陈亮如约而至,雪后初晴、残阳照例认真地敷衍着无精打采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惊鸿一瞥,突然发现皑皑雪地上一批大红马飞驰而来,他虎躯一震、病痛顿时消散……

但是一想到南北分裂、朝政荒唐,他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内心激荡,唯有填词方可一抒胸中块垒:“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辛弃疾的挚友不多,除了陈亮,也就跟

“文中之虎”朱熹最亲近了。辛弃疾在江西安抚使任上,正赶上严重的旱灾,他在大街上贴出赈济榜文:“劫禾者斩,闭粜者配”,8个字管见辛弃疾的忧心如焚。这篇榜文令朱熹激赏:“这便见得他有才”。

从这时起,“词中之龙”与“文中之虎”心与心之间相交了一辈子。

辛弃疾见弃,朱熹为他抱不平:“辛幼安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

辛弃疾见用,朱熹赠他三句话:“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

真朋友,便有真性情。别人讽你、骂你、辱你,我还拿你当兄弟。

1197年,权相韩侂胄宣布道学为“伪学”,将朱熹列入“伪学逆党”之魁首,限制他们的活动。

辛弃疾没有屈服于宰相大人的淫威,“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仍然认为朱熹是了不起的人物。3年后,朱熹病逝。

在韩侂胄的逼压下,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还留下一阕词悲悼老友——

案上数篇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语,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帮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遗划,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孤寂的辛弃疾与朱熹交往了一辈子,没有因为权势、利害而改变情谊。这样的友情,千载之下,令人为之动容!

朝廷终于要北伐了。

因为金人打过来了。在这危机关头,朝廷终于要启用辛弃疾,想让他坐镇大军的总指挥。

可惜,晚了。

诏令到达之前,辛弃疾的身体已经不行了。

他躺在床上,极力想让自己羸弱不堪的病体如他的灵魂一般,哪怕肝脑涂地,也要起来战斗。

但他真的起不来了。他躺在床上,含泪高呼:杀贼!杀贼!直到最后一刻,他还没有放弃。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都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所作所为,就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可惜“无人会,登临意”,做个梦,也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最希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结局却是“可怜白发生”

在辛弃疾宇宙级的悲剧一生中,我看到的是“坚持”

突然想起了那句话:“不经意翻过的书本,划过的句子,背过的古诗,却是那个人的一生,读书时,学的是文学,再回首,学的是人生!”

启示:人是需要梦想的;

有梦想的人不一定能实现;

有梦想的人不一定幸福;

梦想要与时代的氛围同步;要与统治阶级的理想同步;

梦想不能实现该怎么办?应及时调整思路,降低预期。

其实,随波逐流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