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牛奶”有问题吗?警惕公共事件演变成底层人之间的踩踏

两天前,看到朋友转发的有关“张文宏不让孩子喝粥”的评论,五花八门,非常热闹。在几位大V的舆情引领下,网友群情激愤,纷纷指责张文宏崇洋媚外,迟早想把自己弄成公知。

张文宏是“崇洋媚外”吗


我感到特别惊讶!喝牛奶与喝粥是不同的饮食习惯,就如同有人喜欢吃米饭、有人喜欢吃面食,中国不同的地域,饮食习惯自然不一样,内蒙、新疆早餐就习惯喝奶茶,难道这里面也要分哪些食物是“爱国”、哪些食物包含“卖国”元素。


找来视频看了看,张文宏不过是站在医生角度,给出了一个饮食方面的建议。他说这段时间是特殊时期,孩子要多补充蛋白质,多喝牛奶,多吃鸡蛋补充蛋白质。而且实话实说,认为粥,尤其是普通家庭早上爱喝的白粥,确实营养含量太低了。

结果,就被解读成了张文宏贬低“中国粥”,他让孩子喝牛奶,吃三明治就是“崇洋媚外”?


这些指控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人人“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表达“立场”,但很多人明显不是在讨论一件事情,而是在诉诸情绪,然后给予道德上的绑架,让正常的讨论无法进行下去,我们要警惕这种“搅局”的现象。


不要让严肃新闻变成“娱乐事件”


记得汶川地震,SARS等重大公共事件发生后,最后总是不了了了。近年来很多的社会事件,像小悦悦等,每次的公共讨论,都变成了私人领域的站队和骂战,这不仅无法促进信息的透明、社会“预警”机制的健全以减少或者避免伤亡,这还将造成社会人群的撕裂,甚至最后演变成底层人之间的互相伤害和踩踏。



今天上午与一位检察院的朋友聊天,他对目前中国的舆论场域也表示忧心,从目前围绕“方方日记”的骂战、构陷到人身攻击,大字报等“极左”言行,这明显是在转移焦点,让大家不再关注“疫情”本身导致的伤害、有关人员的隐瞒,李文亮医生的训诫等等,接下来中国经济的下滑、疫情次生灾难的发生。这些切实会影响到每个人生活、生存的问题没人去讨论,而是把所有的火力都放在支持方方还是反对方方这种个人层面的表达上,

这种“舆论”的转移或者被有意操纵,让很多人乐此不疲、义愤填膺。


这种演进会一步步升级,从“舆情”记录,意味着我们该如何去认识、解释这场灾难,不同群体和不同利益诉求的人显然会有不同期待。目前看来,大家已经不是在讨论这件事情的发生,对个人、社会乃至未来的影响,而是在担心这些表达符合不符合我的“感受”。我们这么多年经济发展建立的自信心有没有得到维护,而不是关注这件事情的真假、对错,无数丧失亲人家庭的伤痛,一个个死去的人的灵魂是否瞑目等等。

这起波及面如此之广,涉及到世界100多个国家,目前全球已经有200多万人被确诊的超级传染病,新冠病毒早已经不是某个地域、某个家庭、某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情。关于传染病,全球资源本就应该互享,我们国家也是世卫组织的一员,这些需要履行的国际义务居然被一些人看作是“家丑不可外扬”,用个人情感来代替“公共事件”的讨论,如果不符合个人的情感诉求,就用巨婴耍泼的方式,

这种无质量的讨论和玻璃心只能是浪费媒体资源,而且容易把严肃的公共灾难演变成“花边新闻”。


中国心的“粥”与西方的“牛奶”


近日,媒体又开始参与到讨论“张文宏医生的中国粥”上,有些人煞有见识,建议牛奶性寒不适合中国人的胃,最好在牛奶里面加一点生姜,综合一下,就变成了“中医的养生食谱”。



这样奇特的味道,我不知道提供这一建议的医生家里会否采纳,至少我就没有早上喝粥的习惯,我家祖祖辈辈都是中国人,但从来没有早上喝粥的习惯,我父母早上喜欢吃面条或者米粉,我们早上为了图方便,几乎就是牛奶、咖啡、面包和三明治,我不知道这样的饮食习惯是否也会被打上“崇洋媚外”的标签。


我的一位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朋友,就不习惯牛奶、咖啡,她每次回国都要带一些四川泡菜,还要买一个电饭锅,在国外多年依然爱吃米饭,但她现在已经是美国籍。我们能因此判断她就是“爱中国”不喜欢美国吗,可她是在星条旗下宣誓。



如果从我们的一蔬一饭非要证明哪样食物更“中国”或者说是中国本土的,目前可能很难找到,因为中国的大米多是进口,即或是在中国种植的稻米,其种子也是杂交或进口来的,这说明我们这些喝白粥的人,也无法证明我们的“中国心”。


如果每个人非要表明一下自己的“中国造”,就只能把心剖开,看看是不是红色的,还有没有一点人的常识,中国人讲究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究竟有没有这些。如果没有,真还难说他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