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这个卖出1亿口罩的广东小伙,真的在发国难财吗?

这 是 场 库 的 第 2434 部 每 日 一 片


如果问今年什么才是人民的刚需?

毫无疑问,是口罩。

从疫情爆发以来,口罩涨价,断货,诈骗……

关于买口罩的难题一直伴随着我们。

虽然目前国内疫情趋于稳定,但从全球疫情发展来看,我们戴口罩出门的日子,还需要很久很久。

这两天,一部关于揭秘国际口罩交易链的纪录片在网上悄悄火了起来。

它从口罩商人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疫情下的另一面。

在看纪录片之前,V姐真的没想到,原来采买口罩和买卖毒品一样的惊险万分——

《口罩猎人》


这部纪录片由微博博主@花总丢了金箍棒(下文简称花总)拍摄制作。

花总是谁?

可能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他,是因为他曝光了五星级酒店卫生乱象。

2018年,花总在所住的几家五星级酒店房间安装了摄像头,曝光了五星级酒店用脏浴巾擦水杯水池等一系列清洁问题。

随后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和相关部门的调查。


这一次,疫情期间的他在土耳其,偶遇了在当地买卖医用口罩熔喷布的中国商人林栋和其助理wake。

出于对社会事件的敏感性,花总决定跟拍林栋在土耳其采买口罩的过程,制作出了这样一部纪录片。

虽然作为一部纪录片,

《口罩猎人》谈不上精巧的构图和脚本。


大多数画面都是花总坐在车里,或在酒店。

将镜头对着商人林栋及其女助手wake的大半张脸,有时候连光都没有,一问一答,随意的就像是随手举起手机拍摄你身边的人和事。

但就是这样一部"粗糙”的制作,

为纪录片增添了独特的感染力和紧张感。

这种紧张感来源于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更来源于故事中商人林栋本人的经历,以及他在面临交易时的危机。

交付骗局、追讨贷款、验货被临时更换地点,雇佣持枪保镖和军火供应商来协助交易......

每一个环节,都像一部惊险电影的桥段。

不同的是,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


“像买军火一样买口罩”。


故事的主人公林栋,今年30岁,广东湛江人,从事医疗器械行业8年。

在疫情期间,林栋称自己是欧洲最大的口罩买家,并已向全世界卖出了1亿个口罩。


在今年2月国内疫情紧张时期,国内制作医用口罩所需的熔喷布(医用外科口罩中间层,也是最关键的一层)供需严重失衡。

口罩的利润已经超过了军火和毒品,口罩跟印钞机一样,有着百分之一百,百分之三百的利润。

林栋显然有着敏锐的商业头脑。

嗅到商机的他,立刻带着国内一些机构的订单到土耳其,准备采购医用外科口罩及口罩所需的熔喷布等相关原材料。

他原本想赚一笔就回国,去了才发现事情远远没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一,土耳其真正有能力生产熔喷布的企业其实很少。

大部分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真假难辨。

第二,由于他行事高调,在伊斯坦布尔,人人都知道有一个中国商人在买口罩,并且很好骗。

于是很多骗子都来找他,想从他身上捞一笔。


而林栋在土耳其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

虽然有风控经验丰富的助理wake,但他依然雇佣了持枪保镖和军火商来协助他完成交易谈判。


他每一次都必须亲自验货,

才能保证自己不被骗子忽悠。

林栋将口罩中间层熔喷布拿出来用打火机烧,烧不着,证明是“真钞”。

但这也让他的效率变得很低。

因为按照林栋助理的说法,大多数来酒店找林栋的人,都不靠谱。

往往“开局一张嘴,剩下全靠编”。



片中,林栋一行人和原本和约定好卖他熔喷布的商家去厂里验货。

商家不但临时更改验货地点,还把他们拉到偏远的厂房。

他们去了才发现,明明之前在说好的熔喷布,当场变成了无纺布。

厂商为了将无纺布混过出口检测,在报告上写着标准熔喷布。

这种事林栋见的实在太多了。

有的商家和林栋约好了时间交货,最后却货不对板,被客户退回。

有的商家干脆不交货。

林栋一行人决定取消交易要回货款,可对方不但迟迟不还钱,还拿自己设计的不合规口罩,想说服林栋购买。

交易商自己发明的口罩


而即便采购到真材实料的熔喷布,林栋同样面临亏损的风险。

因为疫情随时在变化。

原本要运往过国内的货物,等拿到货国内的疫情已经缓解。供需也没之前那么紧张,林栋手里的货就会贬值。

订单金额越大,贬值的金额就越大,林栋的损失也越大。

混乱的口罩市场,各个心怀鬼的中间商,还有每天骤变的疫情,这让整个口罩交易看起来惊心动魄,像极了毒品交易。

而周旋于军火商,骗子,黄牛,处在混乱中心的林栋,所展现出过人的镇定与胆识,以及面临的道德层面的问题,也让这个纪录片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刀尖上行走的“口罩猎人”


林栋助理wake这样形容自己的老板:

“他和我见过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他是个对成本不敏感的人。”

住着高档酒店,雇佣军火商人,包下私人飞机。

一边过着奢侈的生活,一边亏着千万的资产。

天眼查显示其公司负债累累、本人被列为失信执行人。

他像一个乱世中的赌徒。

有着孤注一掷的魄力,也要承担一溃千里的后果。

而林栋看来,他一定会赌赢。

花总问林栋为何选择在土耳其采买口罩,林栋说土耳其不仅是欧洲和亚洲地区的一个情报汇集点,从贸易运输的角度看,土耳其也具有便利条件。

从林栋的行事和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野心和见识。

相信这是自己的一个机会,并且肯定会赚钱。


而作为一个生意人,林栋在口罩交易面前,一定是以牟利为目的。

这也让他陷入了道德的争议点。

花总告诉林栋,如果纪录片发出来,他可能会被骂成筛子。

国内疫情严重,林栋购买的口罩原料没有用作捐赠的用途,而是用作自身牟利的手段。

如此特殊的时期做着特殊商品的生意,一定会有人认为他在发国难财。

但林栋却对着镜头反问: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赚钱是一件不道德的事?


他非常坦诚的说,自己没有这样的道德制高点。

他更愿意置身于整个口罩市场,让自己成为口罩市场秩序的建设者或者说是参与者。

并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这件事情既能赚钱,又帮助了一些有需要却没有渠道的人。

不可否认,花总的问题设置尖锐,带有很多预设。

你能看出他想要挖掘林栋本人最真实的一面,他的内心矛盾,作为一个人如何在洪流中站住脚。

而林栋显然是个回答的高手。

他不但直面问题本身,还将问题抛回来,成为所有观看者的思考。

他也很明白观众想要看什么。

在花总介绍军火商时,林栋会主动将口罩和军火商之前卖的武器照片放在一起,这样的画面才有冲击力。

还会在进工厂时转身对镜头笑着说:

“就像制毒现场。”

走在伊斯坦布尔的大街上,冷不丁地问花总:

“你孤独吗?”

看完整部纪录片,你很难评价林栋是个怎样的人。

毕竟纪录片中所呈现的只是花总跟拍林栋的短短两周,素材并不够丰富。

但就像花总在纪录片中所说:

“他是一个复杂真实的人。”


林栋的故事,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一个人身处洪流当中的沉浮与选择。

纪录片的最后,林栋投资了口罩厂,希望能将口罩生意做得更长远。

但同时也说,如果重新让他选,他不会来土耳其。

世界瞬息万变。

以为这一切似乎与我们无关,只有走出来,才知道原来世界离自己这么近。

而人生的美妙就在于,时代巨轮向前,下一秒来什么你永远不知道。

是陷阱,也有可能是机遇。

到了那时,当新的秩序正在建立,你愿意做个参与者,还是旁观者?


你如何评价林栋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