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塞上村落换新颜

宁夏吴忠军分区

倾力帮扶“六村六校”工作纪实


文丨《中国民兵》特约通讯员 康 鹏


塞上的4月,乍暖还寒。


4月22日清晨,天还没有完全放亮,宁夏吴忠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干事马锦涛早早起了床,将军分区帮扶盐池县冯记沟村中心小学的4台电脑、1000余册图书和其他价值10.5万元的教学用品装上了车,车子迅即启动驶向冯记沟村。


奔走于吴忠军分区帮扶的“6村6校”,翻开军分区一茬茬官兵助力脱贫的历史画卷,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座座养殖基地拔地而起,一组组橱窗耸立道路两侧、一幅幅劳动场景蔚为壮观,如同花儿一样姹紫嫣红、竞相绽放,诉说着这个春天最让人感动的事。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宁夏吴忠市最早给人印象,历史上的吴忠是一片贫瘠之地。长期以来,吴忠军分区官兵与驻地群众一道打赢绝对贫困的苦战一直没有停歇。



近年来,这个军分区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组织军分区机关和所属5个人武部结对帮扶“6村6校”,广大官兵、职工倾注真情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几个塞外村落旧貌换新颜。2018年9月,军分区机关帮扶的盐池县冯记沟村率先脱贫。2019年年底,军分区部队帮扶的其他5个村和512户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摘帽。冯记沟村被吴忠市委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单位”,冯记沟中心小学被表彰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这一份份沉甸甸的扶贫成绩单,凝结了军分区部队投身脱贫攻坚的心血和汗水,彰显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宗旨和本色。



时光回溯到4年前。2016年3月,吴忠军分区倡导并组织的驻吴部队12家团以上单位助力脱贫攻坚启动仪式在红寺堡区春季生态治理大会战现场举行,由此拉开了人民子弟兵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序幕。


脱鞋下田

找准“穷根子”,实现精准对接


“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摸清底数、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军分区党委脱贫攻坚任务部署会上,时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穆文瑞的一席话引起共鸣。随后,军分区18名党委委员、30余名机关干部,深入20个贫困村1000余户贫困户开展“同干农家活、同吃农家饭、同睡农家炕”大走访、结“穷亲戚”活动,从中遴选出6个自然条件最艰苦、交通最不便、设施最落后的偏远乡村作为帮扶对象。通过“解剖麻雀”式的调研,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贫困村、贫困户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和贫困群众的诉求,按照“一户一方案”“一户一措施”的原则,研究制定精准脱贫“私人套餐”,创新探索了一些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精准扶贫路子。


在吴忠市利通区同利村,人武部援助的养殖合作社惠及277户养殖社成员,每户每年增收9600元。


在红寺堡区麻黄沟村,人武部出资修建的3000米长的“引水渠”,使1300亩旱地变良田,被老百姓称为“富民渠”。



在同心县三山井村,人武部投入近20万元发展扫帚加工产业,形成集原料收割、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扶贫链,年收益可达15.8万元。在该村采访时,笔者正好碰到人武部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泽乾,尽管戴着口罩但仍能看出被晒得发红的脸,他笑着说:“虽然条件苦了点,但每次来到这里就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家,看到老乡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心里特别高兴。”


在青铜峡市同兴村,一栋栋温棚整齐排列,温棚内,西红柿硕果累累,辣椒郁郁葱葱,已经进入收获季节。辛苦了一个冬天的贫困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建档立卡户白少文说:“温棚真是我们的聚宝盆。前期人武部提供了5000元资金,自己又投入3200元,西红柿已经采摘了3次,共卖出5000元,再采摘一次,就回本了,真心感谢党和国家。”


在盐池县沙边子村,20座特色种植拱棚内各种蔬菜长势喜人。随行的盐池县人武部政委张飞指着不远处正在平整的一大片土地说,“今年我们打算再建8座拱棚,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切实让老百姓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据吴忠军分区司令员李志新介绍,近年来,军分区部队共投入280余万元,协调爱心企业和社会资金800余万元开展定点帮扶。为巩固脱贫成效,今年计划再投入300万元,重点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推进定点帮扶工作从“脱贫”到“致富”。


固本强基

培树“领头雁”,夯实战斗堡垒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帮建基层党组织,既是在打造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更是在巩固党的基层政权,部队在这方面有优势,可以大有作为。”这是吴忠军分区政委李敏在脱贫攻坚推进会上的肺腑之言。


见到红寺堡区麻黄沟村63岁的老党员、退役军人吴常善时,他正扎在黄花菜种植合作社里,向几位村民讲授种植技术。谈及致富的经历,老吴坦言,自己以前靠打零工维持生计,2017年在人武部的帮扶下种植黄花菜,第二年不仅脱了贫,他还定点收购贫困群众的黄花菜,帮助群众脱贫。“有这一百多亩黄花菜,咱村致富有希望。”指着地里刚刚抽出嫩芽的成片菜地,已是村黄花菜种植合作社主任的老吴脸上挂满了笑容。



近年来,该军分区按照“党委帮支部、书记帮支书、常委帮支委、委员帮党员”的思路,开展“联学创新理论、联创先进组织、联促文明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军地基层党组织互学互帮互助互促活动。组织6个村的201名村干部和普通党员,深入部队营连、国防教育基地参观见学,探讨解决党建、发展难题;投入50万余元购赠党建资料和办公桌椅,帮助完善村“两委”制度,修订日常议事流程,规范事务公开管理,将18名素质全面的复转军人推荐到村“两委”任职;定期到村委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对广大党员进行生产技能和致富能力培训,指导他们与贫困户一对一挂钩帮带,充分发挥党员队伍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帮扶真正把党支部打造成团结一方、安定一方、富裕一方的“战斗堡垒”。帮扶村中3个党支部被县(区)以上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说起去年9月27日军分区机关与冯记沟村村委联合组织的“访民情、解民忧”主题党日活动,驻村第一书记贾强记忆犹新,“军分区领导与全村40名党员召开座谈会,军民并肩话扶贫,干群齐力谋攻坚,原计划40分钟的活动,硬是被热情的村党员‘拖延’了两个半小时,部队领导的一课,顶上我们3年的课。”


思想通了,觉悟高了,责任感强了。大家既感到脱贫工作的艰巨,也看到了光明前景,更加坚定地意识到脱贫要靠更多的党员带着干。


“原先是党员干村民看,这几年多亏了吴忠军分区的党建帮扶,激发了村里党员的干劲,现在村民跟着支部干、党员带着村民赚,在他们的带领下,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该村党支部书记杨芳感慨地说,“现在整个村子面貌一新,不但村民收入增加,工作运行也更加正规,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按制度办。”


志智双扶

提振“精气神”,激发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在巨大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重要。无论何种方式扶贫,最终要看贫困群体自身脱贫的意志、决心与能力,促进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8点15分,经过近2个小时的颠簸,车子停在冯记沟中心小学门口,这是军分区机关第8次向这个小学运送帮扶物资。卸下满满一车物资,回望因“疫”情影响显得有些空落但却充满希望的校园,马锦涛疲惫的面庞露出欣慰的笑容。



捐资助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军分区采取设立助学金、“1+1”结对助学等形式资助贫困高中生、大学生,组织定点帮扶村中小学教师到川区学校开阔眼界、互动交流;投入110万元下大力改善教学、文体和生活设施,为帮扶的6所学校更新桌椅黑板、捐赠电脑图书、配齐文体器材等基本保障。


文化扶贫帮助困难群众富脑袋、提心气,成千上万贫困群众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努力创造脱贫攻坚的更大奇迹。行走在冯记沟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上,村道两侧的各类宣传橱窗格外醒目,去年落成的村部门口的“军民共建文化广场”如今成为一道新的文化景观。截至目前,已组织20余次围绕脱贫攻坚的文艺采风活动,开展文艺演出60余场,惠及群众2000余人次。



“依托文艺汇演,助推文化扶贫,目的就是要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从文化层面解决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的问题,让贫困群众在思想上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薛昌固坦言。


如今,吴忠军分区和所属人武部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在帮扶的6个村建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室,为村级活动阵地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时,还将“国防元素”融入文化扶贫全过程,大力宣传国防知识和征兵政策,先后有36名帮扶家庭子女踊跃报名参军,8名村民被地方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精准扶贫,如春雨般滋润着吴忠大地,成百上千个贫困户的命运得到根本性改变。冯记沟村曾经因病致贫的村民冯胜章,得知村里要成立业余文化演出队时,把自己省吃俭用的5000元现金交给村委会。富裕起来的老冯给笔者算了一笔账,“部队为俺买了6头猪、40多只鸡,流转土地5亩多,俺和媳妇在外打小工,一家五口人均年收入过万;还享受了大病医疗救助。我们虽然脱了贫,部队还在帮,政策还没少,我们自己也要加油干,让日子越过越好。”


“几年来的帮扶带来深层次改变,变在自强不息的发展能力上,变在直面未来的信心勇气上。”军分区副司令员马玉山说。


帮扶虽苦,使命如山。采访结束时,这个军分区官兵把对人民的大爱写在田间地头,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努力践行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直在笔者的脑海里闪现,久久不能平静……


观 澜

牢记领袖嘱托 不负伟大时代

文丨宁夏吴忠军分区政委 李 敏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这是习主席向全党全国全军发出的脱贫攻坚总攻动员令。我们必须牢记领袖嘱托,不负伟大时代,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


牢记领袖嘱托、不负伟大时代,帮扶信心必须更加坚定。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最吃劲的关键时期。回望中华民族曾经的风风雨雨,我们应变局、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难倒英雄的中国人民。面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重任务、双重挑战,各级党员干部作为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力者、生力军,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责任,坚持不懈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有党中央、习主席的坚强领导和对人民的拳拳之心,只要各级迎难而上、顽强奋斗,勇当先锋、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积极作为,就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牢记领袖嘱托、不负伟大时代,帮扶举措必须更加有力。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宁夏吴忠市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是“盐同红”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近年来,我们着眼在国家和自治区脱贫攻坚的大盘子中找准定位,在最能体现自身优势和作用的领域中积极作为,打造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部队扶贫的特色品牌,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目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进一步用习主席重要讲话凝聚意志,增强思想定力、工作定力,慎终如始精准帮扶,着力在帮助定点帮扶村抓重点、补短板、壮大村集体经济上狠下功夫,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并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在多措并举巩固成果中,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牢记领袖嘱托、不负伟大时代,帮扶工作必须更加精细。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精准发力,一针一线如“绣花”般精细。绣花需要的是耐心、细心、恒心和毅力,精心雕琢,线线扣位,才能绣出精美秀丽、活色生香的花朵。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对于必须跨越的“娄山关”“腊子口”,要有“箭在弦上”的紧迫感、“追兵踩到脚后跟”的危机感,采取正排工序、倒排工期的办法,把各项工作抓紧现抓紧。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创新帮扶工作方式,继续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既要帮助解决扶贫项目开工复工中的矛盾困难,又要跟进抓好边缘户、监测户的重点帮扶,及时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纳入帮扶,努力将脱贫攻坚工作干得更加务实,让人民群众普惠全面小康成果。


牢记领袖嘱托、不负伟大时代,帮扶责任必须更加具体。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立下“愚公志”,打出“组合拳”,形成“合围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决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鼓已经擂响,发力在需要一鼓作气的关键点,落锤在需要下绣花功夫的细节处。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奋斗拼搏,齐心协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让“留得住的幸福”成为永久的风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留下永恒的辉煌一页。


○ 值班编辑:刘廷英、苏润淇

中国民兵新媒体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