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心肺复苏指南来了,速看!

一旦发生心脏骤停,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数秒钟内患者会出现意识丧失,60秒钟就呼吸停止,4分钟就会出现脑细胞死亡,超过10分钟被抢救存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当有人突然倒下,目击者(或第一反应人)立即识别并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按压、通气和电除颤)是成功救命的关键。

心跳骤停预警,重视“三痛”

我们无法预知心跳骤停何时发生,但某些心跳骤停发生前会有一些警示信号,那就是“三痛”,即胸痛、腹痛、头痛。

1.胸痛

胸痛是一种常见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症状,造成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冠心病、肺栓塞和心肌梗死等能诱发心跳骤停的一些心血管疾病。

2.腹痛

腹腔血管及脏器疾病易诱发心跳骤停,同时它也是某些心肌梗死患者的起病表现。

3.剧烈的头痛

常常是脑出血、脑梗死等脑部血管疾病的主要起病表现,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心跳骤停。

不同的年龄段患者,发生心跳骤停的原因不尽相同,小儿防意外,青少年防疾病,中壮年防劳累,老年人防慢病。中、壮年则应该谨防心脏病和过劳死,而老年人出现心跳骤停多是因为慢性疾病没有有效控制或者急性加重,对老年人应该防控慢性病。

心跳骤停预判,把握“三停”

在确保周围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预先识别倒地患者是否发生心跳骤停的关键点主要是“三停”,即意识停止、呼吸停止、心跳停止。

1.意识停止

面对突然倒地或不动的患者,首先要判断的就是患者的意识状态,一般常用的方法为用力拍打、呼叫患者是否有反应。

2.呼吸停止

如果患者意识停止,要迅速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一般常用的方法为用手指置于患者鼻前感受是否有气流,及侧头平视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变化。

3.心跳停止

心跳停止是心跳骤停发生最为重要的一点。

常用方法:一手食指与中指并拢伸直,其余手指弯曲,置于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位置),旁开两指的凹陷处,判断时间6-10 s,用指腹感受是否有搏动。

心跳骤停一旦发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突发的意识丧失,患者可以表现为突然无原因的跌倒且呼之不应;继而没有循环(心跳)的征象,例如讲话、发声、肢体活动以及脉搏消失等;最后病人出现呼吸异常,呼吸停止或出现濒死叹气样呼吸,也就是长时间间隔的用力抽泣样呼吸。

通常,我们发现一个人突然跌倒或没有反应,我们便会用力拍打他或他的双肩,大声询问“喂,你怎么啦?”如果患者还是没有反应,且呼吸停止(胸廓没有起伏)或异常超过5秒钟,我们就可以认定为心跳骤停,就应立即启动急救系统,开始心肺复苏。

有时患者可以表现为无意识的全身抽搐,伴全身瘫软,这也是心跳骤停。与癫痫发作不同,患者不会出现全身肌肉的僵硬、强直,而且抽搐停止后患者可不会恢复自主呼吸和意识。

救治心跳骤停,突出“三法”

公众需要掌握使用“三法”:即胸外按压CPR、腹部提压CPR、海姆立克急救法。

1.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PR)

位置:患者胸骨下半部,即两乳头连线中点;

姿势:用左手掌跟紧贴患者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伸直;

按压:用上身力量连续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深度为胸骨下陷5~6 cm,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比例: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

2.腹部提压CPR

腹部提压CPR是基于胸外按压CPR使用禁忌证而诞生的、避免按压导致胸肋骨骨折的心肺复苏方法。

操作方法:为施救者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双手紧握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的提压手柄将提压板平放在被救者的中上腹部,提压板上方的三角形顶角放在肋缘和剑突下方,负压装置的开口与被救者的皮肤紧密接触,快速启动负压装置,使患者的腹部和提压板紧密贴合。

施救者于患者侧方通过提压手柄以100次/分的频率连续交替向下按压与向上提拉,按压与提拉的时间比为1∶1,向下按压时垂直用力,勿左右摆动,提拉时垂直向上均衡用力,按压力度控制在50kg左右,提拉力度控制在30kg左右。

3.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为气道阻塞(食物嵌顿或窒息)者进行现场急救的有效方法。

操作方法:急救者首先以前腿弓,后腿登的姿势站稳,然后使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让其身体略前倾。然后将双臂分别从患者两腋下前伸并环抱患者。左手握拳,右手从前方握住左手手腕,使左拳虎口贴在患者胸部下方,肚脐上方的上腹部中央,形成“合围”之势,然后突然用力收紧双臂,用左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内上方猛烈施压,迫使其上腹部下陷。

大多数成人心跳骤停的原因都是心血管疾病,因此大部分患者通过传统的心肺复苏流程和策略可以获救,而部分特殊情况则应该根据个体化原因采取不同的复苏策略,随机应变。

婴儿和儿童的心跳骤停多是呼吸原因引起,心肺复苏时一定要联合人工呼吸。同样,窒息造成的心跳骤停,人工呼吸至关重要。例如溺水后的心跳骤停,患者离水后要立即给予连续5次的人工呼吸,之后马上进行胸外按压联合人工呼吸进行复苏。亚洲人种的老年人体型偏瘦小,胸外按压时应适当调浅按压深度(5cm左右)避免造成过度损伤。

心跳骤停技术,掌握“三器”

心肺复苏的成功有时需要特殊装备的协助,适合于公众使用的心肺复苏装备主要有“三器”,即体外自动除颤器(AED)、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器、口咽通气器。

1.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大多数成人突发非创伤性心跳骤停的原因是心室纤颤,电除颤是救治心室纤颤最为有效的方法。AED能够自动识别可除颤心律,如果施救现场有AED,施救者应从胸外按压开始CPR,并尽快使用AED。

2.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

对于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人的心跳骤停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依然很低,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方法使老年人几乎无例外地出现胸肋骨骨折,严重影响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胸路不通走腹路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就派上了用场。

3.口咽通气器

适用于:①意识不清的患者因呕吐反射减弱或颂部肌肉松弛引起的气道梗阻;②头后仰,抬下颏或抬下颁法等其他方式开放气道无效时;③经口插管者放置口咽通气管,作为牙垫的作用,可防止患者咬气管导管;④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时,便于更易更快吸出患者口咽部的分泌物。

心跳骤停防控,牢记“三步”

为了避免心跳骤停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心跳骤停这一世界难题,应该主动做到“一戒、二控、三调”。

1.一戒:戒烟

要远离心脏病,首先要戒烟。

2.二控:控体重、控三高

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伙伴;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已被证明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3.三调,调饮食、调心理、调节奏

调饮食:“病从口入”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将大鱼大肉调整为蔬菜瓜果,将高脂高盐调整为清淡原味,将暴饮暴食调整为每餐“八分饱”,就能够使心血管更健康。

调心理:心脏病突发往往与各种情绪的过度产生关系密切,因此有效调节自身情绪,避免大喜大怒、极悲极恐能够减少突发状况的发生。

调节奏:提倡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节奏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很多行业大量出现的心跳骤停事件多是因为长期连续加班或劳累,忽视身体的亚健康所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过劳死”。

心跳骤停公益,完善“三表”

人的生命发生危急时,经过积极救治没能成功,或经过一系列生命支持也无生还可能而注定即将死亡。那么在死亡之后适当的时间内把尚有足够活力的器官 “嫁接到”其他人的身上,则死亡者的生命将会借助别人的身体得到不同程度的延续。生命的“延续”可以通过填写“三表”,即遗体捐献表、器官捐赠表、慈善捐报表。

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第八章民事责任之第一百八十四条已经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见义勇为的同时不忘急救原则,才能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地保全被救者和施救人。

现场急救强调:及时呼叫帮助和后援,确保现场环境的安全以及做好个人的防护。我们更建议大家从此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真正实现全民健康。

文献索引:王立祥, 吕传柱, 余涛。 中国公众心肺复苏卫生健康指南,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2018, 2(6): 367-369。

来源:医脉通临床指南

审核:段勇 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