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历史还在重演!!!)

“狡兔死,走狗烹”,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写下的一句话。

范蠡和大夫种帮越王勾践复仇灭吴以后,范蠡退隐江湖。后来,范蠡在齐国给大夫种写了一封信,说: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这个人长脖鸟嘴,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所以赶紧走吧!大夫种收到这封信,“称病不朝”,不过最后还是被勾践杀掉。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卸磨杀驴。范蠡当时做这个判断,是根据勾践的长相——长脖鸟嘴,类似于现在说“鹰鼻鹞眼不可交”。

其实,出现这种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面相和人品,更主要的是“势”,也就是情势的必然发展。

实际上,这种事在后代也在不断上演,从帮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李斯,到辅佐刘邦的韩信,再到朱元璋手下的胡惟庸、蓝玉……。

翻翻史书,可以说触目皆是!

当然,也有不那么激烈的,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温和”得多。不过,这“温和”也是由“血腥”做铺垫的。

赵匡胤得天下之前的五、六十年,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黑暗期。从底层爬上来的“兵痞”皇帝们,靠弑篡夺权,然后又走马灯一样被同样野心勃勃的手下替代。

这种“绞肉机”式的野蛮游戏中,没有一个参与者不是惶恐的。所以当赵匡胤试着迈出摆脱恐怖的一步时,其他人也情不自禁地跟上来。

这种情势实际上是一种人性困境,面对你死我活的抉择,人性不得不残忍,否则,就要面对失败,甚至失去生命,所以这也是一种比谁更坏、更奸诈、更残忍的零和游戏。

当然,这也是一种不能长久的游戏。曾经不可一世的秦帝国,不过二世而亡,代之而起的汉朝,立稳脚跟后,采纳了更超脱的黄老之术,结果却创造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经常有所谓“武功秘笈”。为什么“武功”一定要写成“秘笈”?抛开统治者担心“兵谋权术”流入民间的想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会开启残害人性的大门。

社会上曾经流行一句话,叫“商场如战场”,所以要把三十六计、兵法谋略用到经商当中。细想起来,却是驴唇不对马嘴。因为兵法以奇制胜,再巧的计谋也很少能用第二次。而商业的成功绝不是“一锤子买卖”,是长时间反复“交易”的结果,讲求的是信用。

不管怎么说,无论做什么,远离“绞肉机”都是明智的选择!

采自弘德新国学《国学100秒》第1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