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为何政变不断?玄武门之变颠覆的政治秩序,一直没能恢复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01.大唐政变不断

西汉遭遇了两场统治危机,一个是吕后之乱、一个是七王之乱。但七王之乱算是地方对抗中央,可以划归央地关系的问题。所以,就宫廷政变来说,西汉只遭遇了一场危机。

而大唐呢?

公元626年7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同时逼迫父亲李渊退位禅让。此事之后,一直到安史之乱,大唐政变不断。皇帝这个帝国权力核心,始终处在你争我夺之中。



唐太宗期间,有太子李承乾谋乱。高宗及其之后,武则天从太后称制到女皇称帝,不仅换掉了李家皇帝而且改唐为周。武则天女皇去号,是因为神龙政变。但神龙政变之后,马上就有景龙政变跟上。唐中宗以后,从睿宗到玄宗,先后发生韦后之乱、太平公主之乱。

经历前后两起政变,唐玄宗终于登上了帝位,励精图治开启了大唐盛世。盛世终结于安史之乱,但政变的模式却一直不改。肃宗灵武称帝,仍然也是政变的套路。因为玄宗并未禅位,最后逼不得已只能就号太上皇,承认灵武朝廷。

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巧合,但如果三次、四次,那就不能再用概率说服人了。究其原因,就是:一直就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政治秩序,帝国权力一直处在竞争之中。

02.李渊平衡权力

公元618年,李渊长安称帝之后,立李建成为太子。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宰制天下,次子李世民出兵河西,四子李元吉镇守河东。所以,在隋末的乱世诸侯中,李渊集团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是最强的。关键是李渊设计的这个权力结构,非常稳定。



但是,这个稳定的结构,很快就被李世民打破了。原因就是李世民太能干,不仅功高震太子,而且功高震天子。

以秦王世民为左武候大将军、使持节、凉、甘等九州诸军事、凉州总管,其太尉、尚书令、雍州牧、陕东道行台并如故。

公元618年,李世民带兵击败薛举父子后,大唐开疆河西。这个开疆功劳,只能记在李世民的头上。公元619年,李世民武兼太尉、文领尚书省,统凉、甘九州军事。这已经打破了李渊设计的权力平衡。

于是,李渊就要对风头正盛的李世民实施打压。

就在李世民刚被册封完一堆官职后,李渊就处死了大唐开国元勋刘文静。不论刘文静与李渊之间的关系,只看他与李世民的关系。



李世民征讨薛举父子之时,刘文静为李世民元帅府长史,实际上就是大军的二把手。如果李世民没能力领军,那元帅府长史就会担当统军之责。讨平薛举之后,李世民为尚书令,刘文静为户部尚书,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公元626年,李世民受禅登基;公元629年,李世民就把老爹处死的刘文静平反昭雪了。而这时候李渊还活着。

所以,李渊处死刘文静的目的就是要打压李世民。但是,打压不住,因为战争是大唐的主要矛盾,李世民太能打。所以,在河东之战、洛阳及虎牢关之战、河北之战后,李世民彻底打破了李渊设计的这个权力平衡。玄武门之变,也就在这个大趋势之下,不得不发了。

03.李世民恢复秩序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知道自己得位不正,于是前后三次跑到史官那里,要篡改历史。改历史,只是为了赢得后世名。但李世民关键是要处理好当下事,而最紧要的当下事,就是恢复嫡长子继承制。

公元626年7月,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9月,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公元626年10月,李世民就册封长子李承乾为太子。这时候李承乾刚刚8岁。李世民立太子,为什么如此急迫?

原因就是玄武门之变颠覆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个政治秩序。而且,还是由李世民这个皇帝亲手颠覆的。所以,他必须赶紧拿出政治措施来,把这个秩序给重新立起来。



如果这个秩序立不起来,那以后的问题将会非常严重。李世民可以搞政变、上位当皇帝。那么,其后世子孙也完全可以有样学样,自然也要搞政变、当皇帝。如果都这么玩,大唐帝国就不用干别的了,大家就一直搞政变就得了。

李世民9月份当上皇帝、10月份立李承乾为太子,实际上做出了一个宣告。那就是:我可以搞政变当皇帝,但是你们谁也不能这么玩。

李世民立太子还只是恢复秩序的第一个步骤,李承乾顺利接班才能把这个秩序彻底恢复起来。李世民为了完成第二个步骤,对李承乾悉心培养,当真是爱子心切。

但是,李承乾太不争气,后来各种胡作非为,而且直接发动了对嫡次子李泰的暗杀行动。此事之后,太子被废,嫡长子继承制的恢复努力,功败垂成。

04.政变成为常态

李承乾是嫡长子,李泰是嫡次子。所以,李承乾被废,太子之位就应该是李泰的。但是,李承乾是因为谋杀李泰才被废的。所以,李世民不废李承乾,李承乾继位后会杀李泰;李世民立李泰为太子,李泰继位后会报复李承乾。最后,李世民只能立三子李治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但是,经历连番折腾,嫡长子继承制不仅没被恢复,反而继续遭到颠覆。到这个时候,大唐的未来主宰,已经不需要靠制度了,而只需要靠力量。

武则天以个人能力成就了女皇风采。但是,女皇成为可能,需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皇帝真不行、一个是太子也不行。高宗李治本就懦弱,接连两个太子也没有发展出自己势力。而在两个条件的底层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已经被颠覆,制度不存、风气不再。于是,到最后,只能是力量决定一切,政变成为常态。

武则天退位,是因为神龙政变。天下重归李唐皇室。但是,李唐皇室仍旧政变不断。之前争夺太子,现在争夺皇帝,宫廷斗争的激烈指数始终居高不下。谁有力量,谁就能主宰一切;谁更狡猾,谁就能游刃有余。

唐玄宗主导了两起政变,才坐稳了皇帝。所以,终其一生,他最信任的人就是高力士。只有高力士值守,玄宗才能睡得安稳。究其原因就是大唐的政变斗争太激烈。



唐玄宗在位期间废了两个太子。第三个太子李亨,趁着安史之乱在灵武擅自称帝。李亨在做太子之时,频频遭遇权臣李林甫的打压,太子之位岌岌可危。所以,这时候的大唐早就没有了正常的继位秩序,要实现新老交替,只能凭借力量、只能政变作为。

05.嫡长子继承制真得有那么重要吗

皇位继承,一直就两种模式,一种是立长、一种是立贤。古代

王朝大原则,就是立长不立贤的模式。经由周代宗法制固化为嫡长子继承制。简言就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这个继承制度,成了一条宪法性的制度存在,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

刘邦想改立太子,但是做不到。因为形势不允许、因为实力不允许,还因为这个制度不允许。朝堂形势和各方实力,全都聚焦在太子身上,完全可以碾压刘邦的皇帝意志。


为什么立长不立贤?从皇子中选拔出一个贤明的继承人不好吗?

不是不好,而是不行。一个原因是选拔的标准不好确定;另一个原因是选拔就要竞争。而竞争,是最要命的。为了皇位,这种竞争一定会从皇子间的竞争发展到党派间的竞争,甚至直接战争较量。到这个时候,朝廷和国家就不用干别的了,朝堂政变、举国内战就是常态。

为了限制这种一定会发生的竞争,古代王朝一定要把继承制度固定下来,否则变来变去就只能乱来乱去。对于历代君主而言,一定要把太子确定下来。原因就是皇帝要给朝堂诸方势力一个聚焦点。皇帝活着的时候,各方势力在继承人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皇帝死了的时候,各方势力才可能水到渠成地拥立太子继位。因为大家早就形成了共识,各方的力量也早就有了聚焦点。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的最大意义不在于选出明君,而在于限制内部竞争。只有解决内部竞争的问题,朝堂才可以有力控制地方,帝国才可以有力对外竞争。

自大唐立国到安史之乱,嫡长子继承制的政治秩序,就一直没有建立起来。玄武门之变,初步被颠覆;李世民努力挽救,但功败垂成;武韦之乱,彻底颠覆了秩序建立的可能。所以,安史之乱前的大唐虽然蒸蒸日上,却政变不断。而其原因就是被李世民颠覆的嫡长子继承制一直没能重新恢复确立起来。